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没有将召长子扶苏回都城咸阳主持丧葬的诏书及时发出,这为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呢?
因为知情者范围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时没有明确定下太子人选,仅在其病危之时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葬。扶苏主持丧葬完毕后自然是继承帝位。秦始皇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但是,每位大臣、每位公子都不会误解秦始皇的这一意思。因为秦始皇的意愿已经非常明确了,他有那么多儿子,独独选长子回京主持丧葬,为什么呢?当然是想让扶苏继位。可是,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口授、赵高书写,现在没有发出,还留在赵高手里,百官之中唯有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唯有胡亥一人知道,身边人唯有赵高知道,地点又是在巡游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们(如右丞相冯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诸公子不知道,远在长城军团的扶苏不知道,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长城军团的主帅蒙恬不知道。
由于知情者范围太小,所以,扶苏、蒙恬、蒙毅等重要人物都无法参与。国家命运就掌握在胡亥、赵高、李斯三人手中。
秦始皇的玉玺在赵高手上,只要知道内情的赵高、李斯、胡亥三人联手,就可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就能够改变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移交的结果。尽管赵高手下个别宦官知道秦始皇之死,但是,他们未必知道诏书内容;即使知道诏书内容,也绝对不敢泄露半个字。
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
能够发现一个巨大政治漏洞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谁最早发现了这一政治漏洞呢?
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的赵高。
赵高是谁?他怎么能够代拟诏书,存放诏书,并在秦始皇身边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的机要职务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立传。司马迁鄙薄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立传,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等文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蒙恬列传》中说: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究竟是什么样的远亲,因为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秦国,史书没有记载,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有人说他的祖上是作为人质来到秦国,后来留在了秦国。但是,这仅仅是猜测而已。赵高的母亲是犯人,受过刑,地位低下;刑满获释之后,便留在隐官(《史记·蒙恬列传》的原文是“隐宫”,但“隐宫”是“隐官”之误)干活。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在隐官。隐官是个什么地方呢?“隐官”是一个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的作坊。
赵高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社会地位当然极低。但是,赵高有一大优势、两手绝活。一大优势是“强力”,即身强力壮,做事勤勤恳恳。两手绝活:一是通法令,二是擅书法。我们在“统一制度”一章中讲过,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之时,颁布了三种标准字书,其中一部就是赵高写的《爰历》篇。可见,赵高一笔好字,尤精小篆。赵高的另一绝活是精通法律。秦代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法律,焚书令中就有“以吏为师”之说。赵高的这一绝活在秦代极受重视。正是凭借着一大优势、两手绝活,又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因而赵高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成为秦始皇身边的官员(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史记·蒙恬列传》)。中车府令官阶不高,但是,管理秦始皇的“专列”,地位重要(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史记·李斯列传》)。
人皆有贪欲。赵高管皇帝车马,管调兵的符节和皇帝玉玺,是机要官,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赵高并非大秦帝国的重臣、高官。
赵高做了机要官员,当然希望继续“进步”做高官;但是,高官是跟出来的。赵高要做高官必须贴上一位公子。公子就是秦始皇的皇子啊!皇子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象征。秦始皇二十多位公子,选谁呢?
这个被选中的皇子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受喜爱,二是好忽悠,三是傍得上。三者缺一不可。长子扶苏倒是符合第一条,扶苏深得秦始皇信任,信任比喜爱更高一个层次。但是,扶苏已经成人,不好忽悠,而且扶苏远在边地,赵高也傍不上啊!
胡亥和扶苏不同。胡亥是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中排行第十八的幼子,深得始皇喜爱。最重要的是胡亥没有扶苏成熟,赵高能够忽悠得了他,而且胡亥在宫中,赵高有机会傍这个政治“大款”!于是,赵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与胡亥结交,并教胡亥学习法律(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史记·蒙恬列传》)。傍“大款”,找靠山,历来是攫取权力的法宝之一。赵高真聪明,简直是无师自通,他深谙这个道理,并且很早就在胡亥身上下了大功夫,做了大量的“功课”,所以,秦始皇沙丘一病故,赵高平日的工作就显现出成绩来了。
秦始皇沙丘病故的巨大政治漏洞被赵高发现了。赵高立即想到,必须篡改这封遗诏!赵高为什么要钻这个政治漏洞?为什么一定要冒死篡改这份遗诏?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可不是改文章、改错别字,那是灭族的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