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极喜巡游,在他当政十二年间,曾五次巡游天下。公元前215年的一天,第四次出巡归来的秦始皇早早来到大殿之上,焦急地等待着他派出去寻找仙药的使者卢生的到来。卢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早在第四次出巡之前,秦始皇就派他去寻找仙药。现在,卢生就要回来交旨了。秦始皇的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卢生这次是不是完成了使命。正当秦始皇焦急之际,卢生上殿了。卢生向秦始皇详细汇报了寻找仙药的经过,并说他找到了一本图录(图谶符命之书),里面提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他万万没想到卢生不但没有给他带来仙药,反而带来了“胡”将“亡秦”的消息。寻不着仙药,以后还有机会;国要是亡了,再想卷土重来可就难了。一时间仙药的有无已不是秦始皇最关注的事情了,他的脑海里迅速思考的是,所谓的“胡”会是谁呢?秦始皇下意识地想到,这个“胡”一定是指匈奴。于是,他立即传大将蒙恬上殿,命其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接着又修建万里长城(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难道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真的是因为卢生的一句“亡秦者胡也”吗?
死亡,对秦始皇来说不仅是指一个生命体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王朝命数的终结。秦始皇当然不希望看到由他创建的秦王朝夭折。所以,“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对秦始皇的心理影响绝不可小视。有些人认为,秦始皇不会因为方士一句话就出击匈奴,大修长城,干戈天下。这样的想法是对帝王心态的不了解与忽视。众所周知,秦始皇生性多疑。“亡秦者胡也”,这对于与秦朝的国运兴亡毫无干系的后世人来说,或许只是一句过耳就忘之话。可这句话对秦始皇来说,却是直接指中其大忌。秦始皇一直以为由他创立的大秦帝国可以享有万世,他也因此而享万世之尊。但是,卢生给他捎来的这句“亡秦者胡也”,却给这位坚信其王朝万世不变的始皇帝当头一棒。
卢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因为他能圆秦始皇最大的梦想——肉体成仙而长生不死。自封皇帝,并且是天下归于一个帝国的皇帝,对于这一权位,秦始皇期待已久。卢生带来写有“亡秦者胡也”的图录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已有六年。他明白,君临天下威风八面的皇帝与贱为粪土的平民一样,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春秋。所以,秦始皇此时企求长生的愿望异常强烈。可恨的是,卢生没能给他寻到长生之方,却给他带来了一个让他失望且愤怒至极的消息。秦始皇怎么能忍?唯有击碎谶语,铲平匈奴,方可除心头之恨。所以,只因卢生一句话,震怒的秦始皇便即刻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这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但是,仅凭借一句话就调动三十万大军出兵匈奴,并且不惜下大功夫修筑万里长城,这似乎又有些反应过度。因此,“亡秦者胡也”这句谶语绝不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唯一原因。
既然如此,秦始皇大动干戈修筑万里长城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防止边患。匈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被称为“单于”。匈奴族有多个分支。我们在“襄公立国”一章中讲过周幽王时申侯勾结犬戎攻克镐京,杀死周幽王,迫使周平王东迁,开启春秋时期。其中,犬戎即是匈奴的一个分支。该章还讲到秦穆公重用由余,大败西戎,开地千里。西戎,也是匈奴族的一支。“赵武灵王”一章讲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林胡、楼烦归顺赵国。林胡王献马,楼烦王骑兵接受改编。林胡、楼烦也是匈奴族的分支。“昭王称霸”一章中讲到宣太后长期私通义渠王,最终杀死义渠王。义渠,也是匈奴族群的一支。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邻近各族,统一蒙古高原,随后建立了游牧民族的国家政权。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正是匈奴势力扩张之时,他们四处进攻,掠夺人口与财物,使得大秦帝国北方的边患压力比较大。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民众自幼即能骑马射箭,所以,成年之后的匈奴人个个都是精于骑射的剽悍骑兵。《史记·匈奴列传》对此有精当的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在冷兵器时代,与步兵相比,骑兵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战国时期匈奴已经成为燕、赵、秦等国北方边地的一大外患。燕、赵、秦诸国为了应对匈奴的入侵,纷纷修筑长城以作为防止匈奴入侵的一种军事手段。
就秦国而言,昭襄王时宣太后杀死义渠王,大败义渠后,修筑了秦长城以阻挡匈奴南下。燕国、赵国也都在各自国界内修筑了长城,以备边患。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中,燕、赵两国只能顾及自己的生死存亡,根本无暇理会匈奴。而秦军则忙于兼并六国,也无力顾及匈奴。因此,在这十年之中,匈奴迅速南下,占领了阴山、河套地区,成为大秦帝国的一大外患。
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为秦始皇打击匈奴奠定了雄厚的军事基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开始对匈奴用兵。三十四年(前213)大规模修筑长城。所以,秦始皇绝对不单是因为“亡秦者胡也”一句话就开始修筑万里长城这项浩大工程的。经过四年(前213年至前210年)努力,横跨今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六省区,全长一万多里的长城修建完成。万里长城成为当时乃至今天全世界最伟大的边防工程之一。
蒙恬用四年时间修筑了万里的长城,这是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蒙恬凭借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原来,蒙恬修筑万里长城充分利用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在原有基础上加以修补、连缀。秦长城的西段借用了原来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长城,中段、东段则借用了赵国长城、燕国长城,起自临洮(táo,桃),即今甘肃泯县,沿贺兰山、阴山,东到辽东(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传》)。
所以,长城虽长,但由于有了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这项巨大的工程四年便得以完成。
自此,长城成为冷兵器时代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终秦之世,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牢牢地守住了这道防线。如果没有这道屏障,大秦帝国在对付匈奴的入侵时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在秦朝灭亡之后,从汉代到明代,长城都是中原农耕民族防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有效的防御体系。因此,秦长城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并非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但是长城却因秦始皇而有了一个响彻后世的名字——万里长城。长城其实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方城是我国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长城。到了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如齐、燕、赵、魏、秦,它们为了加强防御和划定疆界都纷纷修筑了长城。到了统一六国之后,秦朝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的汉朝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都修建了长城,而我们现在最常看到的、保存较完整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之后各朝各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十万里,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显然,长城作为一道高耸而绵延不断的长墙,它在冷兵器时代所具备的军事防备效力是不言而喻的,但与此同时,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
历史的贡献往往与历史的罪孽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一定程度上,长城对中华民族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不能反证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绝对正义性。因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发动百姓修筑如此巨大的工程,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且,这还不仅仅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秦朝的苛法也使长城成为修筑者的坟墓。所以,秦长城成为秦朝百姓的一项夺命工程。
《水经注·河水注》卷三记载了修筑长城的惨状及与此相关的一首民歌:
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首民歌的大意是说,生了男孩子千万不要养活大,生了女孩子一定要给她吃最好的食物。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之下,都是由无数尸骨支撑着吗?
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盛行,而这首民歌为什么偏偏“重女轻男”呢?因为参与修筑长城的主要是男性,而他们又多死于筑城过程中,所以,这首民歌唱出了令我们颇为费解的“重女轻男”的心曲。
可见,当年修筑这座万里长城曾给秦朝百姓带来了多么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