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善待犯错的部将,这是秦王赵政能够统一天下最可贵的个人品质之一。
如果拿赵政和他雄才大略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作一比较,大家会看得更清楚。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也有一位名将,名字叫白起。白起指挥了长平大战,此战消灭了赵军的主力。长平之战刚一结束,白起就力主攻打邯郸,趁机灭赵。不过,和王翦相比,白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白起的战功引起了秦国相国范雎的嫉妒,他以秦兵伤亡惨重为由,力主休整部队。秦昭襄王当然知道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牺牲巨大,本来就对立即发动邯郸之战犹豫不决,加之范雎的建议,秦昭襄王便没有采纳白起立即灭赵的主张。
数月之后,当秦昭襄王准备出兵攻打邯郸之时,白起知道已经错失战机——当时赵国已经承受了长平之战的惨痛,而且做好了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准备——加上当时身上有病,便辞掉了主帅之职。秦昭襄王在白起缺位的情况之下,发起了邯郸之战,面对同仇敌忾、意欲与秦军同归于尽的赵军,秦军一败涂地。
此时,秦昭襄王又想到了白起,他亲自出马,请求白起领兵出征。但是,秦昭襄王没有像赵政一样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在拒不认错的情况下要求白起出征。白起当然不接受这种强令,便说:当初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襄王听到白起的话后,怒火腾地蹿了起来,强令白起立即就任。白起则假称病情严重,拒不领命(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派相国范雎出马,劝白起统兵。白起一直对范雎出于私心力阻他在长平之战后出兵攻打邯郸之事耿耿于怀,因此,范雎请他,白起更是不同意,还是辞不赴任。三个月后,诸侯联军打得秦军喘不过气来,秦昭襄王每天都收到秦军大败的战报。秦昭襄王迁怒于白起,派人驱逐白起,不准他继续留住咸阳城,并下令立即免去白起的一切封赏,降为普通士兵(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当时白起功封武安君,贵为封君。
白起刚刚走了十里地,情况便急转直下。原来,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及其他大臣们议论此事,有人说:大王让白起迁出咸阳,白起非常不满,口吐怨言。秦昭襄王一听,无名之火腾的一下直冲脑门,将失败的恼怒全部转到白起身上,即刻派使者赐白起一剑,令他自杀。白起仰天长叹,随即自刎(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一代名将最后竟是如此下场。
白起和王翦相比,战功不相上下,但是,两人的命运悬殊可就太大了——白起功高而被赐死,王翦功高而子孙富贵。当然,王翦确实比白起更懂得君王的心思,因此,王翦在率领重兵出征之时非常善于自全,他起劲地要地、要房,就是想以“贪财”向赵政昭示自己毫无政治野心。看着王翦出征之前“贪婪”地敛财,赵政哈哈大笑,就是这一笑,彻底消除了他对王翦的疑心。所以,王翦、王贲父子立下盖世之功之后仍然得以善终。后来,王翦的孙子王离还当了秦国主力长城军团的副指挥长。
秦王赵政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比如说消灭六国的顺序,比如说统一过程中军事、外交两手并用的大政方针。赵政所犯的唯一错误是,灭楚之时轻信了李信之言,派李信带二十万军队灭楚,结果大败而归。但是,赵政在得到李信战败的消息后,主动、自觉地将责任揽下,立即驱车登门,向王翦坦然认错,力劝王翦出山,并满足了王翦的所有要求。于公,赵政同意派出六十万秦军,由王翦一人指挥;于私,王翦数次要地、要田、要房产,赵政统统予以满足。这在秦国历史上和战国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
秦王赵政遇错勇于承认,敢于担当,而不是像秦昭襄王那样迁怒于他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赵政能够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