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不战而降 一个女人的治国之道

齐国后期奉行的国策叫“事秦谨,与诸侯信”。“事秦谨”,就是恭恭敬敬地对待秦国,不和秦国打仗。制定和执行这个国策的人叫君王后,君王后是一个女人,她曾经执掌齐国国政十几年,比吕后专政还要早得多。但是后人很少提到她,实际上这个女人还是值得一提的。她是从哪儿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在“秦灭燕国”中讲到,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手伐齐。在五国伐齐之战中,齐湣王被杀。齐湣王死后,他的儿子法章为了活命,流落在民间,改名换姓,在一位莒大夫(莒地封君)家中当佣人。这位莒大夫有一位千金小姐,颇具慧眼,她一眼就看出这个佣人气度不凡,绝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出于爱心,小姐经常偷偷地拿好东西给落难的公子吃,拿好衣服让公子穿。人在困窘之时,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帮助,也会感觉异常温暖。公子法章落难,竟然有小姐出手相救,公子法章自然非常感激小姐。这位小姐不但在生活上照顾公子法章,而且还以身相许(湣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家庸。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而与私通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子法章和莒大夫小姐的关系自然日益密切。中国古代小说中大量的落难公子与千金小姐的姻缘,看来也不全是文人一厢情愿的凭空捏造。

齐湣王被杀之后,整个齐国只有莒和即墨两地还被齐国军民坚守着。逃亡的齐国大臣和莒人都到处寻找齐湣王的公子,想立其为齐王。公子法章也获悉此事,但是出于担心,他不敢承认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只是一直默默关注着事情的进展。后来,公子法章知道齐国大臣是在真心找他,而不是要加害于他,于是站出来,说明自己就是已故齐湣王的儿子。齐国的大臣经过一番考察与辨认,确认他就是齐湣王的合法继承人。于是,大家共同拥立他做了齐王,他就是齐襄王(莒中人及齐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惧其诛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公子法章当了齐襄王,莒大夫的千金自然是一步登天,内心甭提多高兴了。齐襄王立她为王后,这就是齐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王后。这位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田建。虽然莒大夫的小姐已贵为王后,但是,莒大夫却非常恼怒,他说:不经过媒人而自由恋爱,不是我的孩子应该做的,玷污了我家的门风。于是终生不见自己的女儿(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汙吾世。”终身不睹君王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不管父亲的态度如何,君王后还是齐襄王的王后。她对父亲的拒不相认深表理解,而且不曾因为父亲不见自己就失了做女儿应有的礼数(君王后贤,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礼。《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她该怎么孝敬父母仍然怎么孝敬,所以,天下的人都夸君王后是个孝女。

齐襄王在莒地待了五年,大将军田单在即墨(今山东平度)大破燕军,将燕军全部从齐国的土地上驱逐出境。田单复国成功之后,立即派人迎接在莒地已继位五年的齐襄王进入齐国国都临淄。可是,齐襄王并不是一位长寿之君,仅仅在位十九年就一命呜呼了。齐襄王去世了,君王后的儿子田建名正言顺地继位,成为齐国最后一位国君。

《战国策·齐策六》记录了这么一则故事:秦昭襄王曾经派使者给君王后送了一副玉连环,并对君王后说:听说齐国有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不知道能否解开这个玉连环。玉连环到底是什么,文献记载不详,但它应当是一种益智玩具,解开它需得用智慧和耐心。但是,君王后看了看玉连环,立即令人拿来一把铁锤,一锤下去,玉连环被砸得粉碎。君王后笑着对秦使说:解开了(秦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范祥雍《战国策笺证·齐策六》)。秦昭襄王送玉连环,目的大概是要羞辱君王后,但是,君王后却以锤解题。可见,君王后是一个有智慧、有魄力的女主。


齐王建十六年(前249),君王后病逝。临终之前,她对其子齐王建说:大臣中有一人可以重用。齐王建赶快说:请母后把话写下来。君王后说:好。等齐王建准备好了笔和简牍,君王后说:我忘了(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亡矣。”范祥雍《战国策笺证·齐策六》)。这位执掌齐国国政长达十五年的女主临终之前为什么欲言又止,史书无载。

其实,君王后这么一位聪明的女主肯定不会忘掉哪位大臣可堪大任,她之所以最终决定不说出这位大臣的姓名,无非是不想让齐王建重用这位大臣。这是为什么?因为君王后有私心。什么私心呢?君王后死后,她的弟弟后胜为相,掌握了齐国的实权。君王后临终前已料到她死后她的弟弟后胜会掌握齐国国政,她不愿意毁掉后胜的专权。

君王后慧眼识人,不仅看出落难公子非寻常之人,而且还看出大臣中谁可堪重用;玉连环事件中又表现出她的果敢机智。但是,君王后私心太重。国家大政只能由既有才能又有忠心的大臣掌管,而她却把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同样,在处理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她的局限也暴露无遗。君王后的视野仅限于此,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中,她不知道齐国应当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齐王建三年(前262),秦、赵长平之战爆发。

当时,齐、楚两国都要救援赵国。秦国盘算,齐、楚如果是真心援赵,我们就必须退兵;如果他们不是真心救赵,我们就和赵国做生死决战。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赵国军粮匮乏,向齐国请求援助,齐王建坐视不救。有人劝说齐王建援助赵国,使秦国退兵:如果我们不援赵,坐视不管,秦国一旦灭赵得逞,齐、楚两国就危险了。对齐、楚来说,赵国是屏障啊!齐国援赵也是保护自己,因为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就该齐、楚灭亡了(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救赵是义举,退秦显威名。仗义救亡,扬威退秦,这种事不做,还能做什么?但是,齐王建不听。结果赵国大败于长平。

长平之战爆发之时,在齐国执掌大权的是君王后。君王后对秦国采取的策略是“事秦谨,与诸侯信”。但是,君王后“事秦谨”是真,“与诸侯信”则是假。因为君王后历经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代秦国国君,这正是秦国逐渐称雄天下之时,秦国不断地对六国发动兼并战争。如果君王后“事秦谨”,那么就不可能对其他诸侯“信”。“与诸侯信”必然会激怒秦,怎么再“事秦谨”?“事秦谨”和“与诸侯信”二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在这对矛盾之间,君王后选择的只能是“事秦谨”。长平之战齐国拒绝向赵国提供粮食即是明证。

齐王建毫无政治能力,齐国的整个大权都掌握在相国后胜的手中,后胜非常贪婪。秦国对此了如指掌,便对其重金行贿。秦国行贿不计成本,不仅对后胜大肆行贿,而且对后胜的门客也大肆行贿。接受了秦国大量金钱的后胜和后胜的门客们,都劝齐王建不要与秦国开战,不要帮助其他五国(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整天处在这么一批人的包围之中,毫无建树和主见。

在一帮投降派的极力怂恿下,齐王建甚至想去朝见秦王。这件事被一位雍门司马知道了,他问齐王建:大家拥立你当齐王,是为了江山社稷呢,还是仅仅为了立王呢?齐王建听后回答:当然是为了江山社稷。这位官员继续发问:既然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什么大王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去秦国呢?齐王建听了这句话,立即调转车头返回齐国(齐王建入朝于秦,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立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范祥雍《战国策笺证·齐策六》)。


齐王建虽然在臣子的劝说下未去秦国朝拜秦王,但是,他的国策并没有变,仍然是明哲自保,谨奉秦国。

即墨大夫听说齐王建听从了雍门司马的劝告,以为齐王建的国策发生了变化,非常兴奋,立即求见齐王建。他对齐王建说:齐地有数千里之广,雄兵数十万之多。韩、赵、魏虽然已经灭亡,但是,不愿亡国的三晋大夫还有数百人聚集在齐地,如果大王给他们十万军队,他们就可以收复韩、赵、魏三国的故地。楚国虽然亡国,但是,不愿亡国的楚国大夫聚集在齐地的也有数百人,假如大王给他们十万军队,他们也可以收复楚地。如果韩、赵、魏、楚各国纷纷复国,齐国的势力立即可以强大起来。我们齐国就可以灭了秦国。

即墨大夫的话显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这是一位齐国官员在秦兵压境的情况下不愿亡国的义举。当然,齐王建根本不会听从即墨大夫的这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