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人是怎么当上秦王的呢?可用四个字形容:苦心经营。说“苦心经营”,主要是因为异人根本没有资格、没有条件成为太子。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异人也没有成为太子的奢望,他只不过是秦国派往赵国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质子,一个落魄的王孙。
异人没有条件成为太子,缘于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他的祖父秦昭襄王还健在,父亲安国君还是太子,他是王孙,不是公子,这中间隔了一层,他的祖父是不会想起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孙子的。第二,安国君妻妾一大堆,儿女成群,光儿子就有二十多个,异人刚好处在中间,不是长子,不具备立为太子的条件。第三,异人的母亲夏姬很不得宠,经年都见不上安国君一面,异人不但是庶出的孙子,还是不受器重的儿子,在他祖父秦昭襄王、他父亲安国君心中,就好像根本没有这个人存在一样。也正因为地位无足轻重,他才具备了“光荣”入选作为“质子”进驻赵国邯郸城的资格。所以,作为落魄在异国他乡的邯郸城内的异人,自然不敢奢望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战国时期,有一个习惯,就是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常常互派公子为人质,简称质子。质子制度在秦国也是一个惯例。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人人都要为国立功,国君的儿子(公子)也不能例外。当然,国君的儿子立功不一定非要上战场,他们可以到另一国去做人质,这是公子为国服务的一种方式。表面上看,各国在结盟时,推心置腹,互派质子,质子的地位非常尊荣。其实,质子就是人质,国与国之间一旦翻脸,质子是首先遭殃的,是泄愤的首选对象。何况在那个时代,诸侯国之间说翻脸就翻脸,今天歃血为盟、明天就兵临城下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虽然在有些国家做质子并不坏,而且有时甚至是太子做质子,特别是强国为了表示怀柔而派在弱国的质子,弱国臣民都要奉迎他、巴结他,全国上下也都怀着近乎感恩的心情将其视为上宾;但异人作为强秦的质子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这是因为赵国一向是合纵之约的“约长”,再加上秦国不停顿地东进,力图并吞六国,秦赵之间的战事经常爆发,所以异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刀架在脖子上”的环境中生存,两国稍有风吹草动,首先祭刀的自然是质子,何况秦国根本就没有放弃东进统一步伐的打算,这也恰好说明异人在秦国王室中地位是如何不值一提。秦国人都不在意质子,赵国对质子异人就更不客气了。本来,各国国君对派在异国或他国派在本国的质子,或者为了要面子,或者为了表示内心的歉疚,在经济上都尽量供应。然而,生活在邯郸的异人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他在赵国的生活非常窘迫困顿(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史记·吕不韦列传》),上轻下慢的事情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异人就是这样的一个落魄王孙,在秦国无足轻重,在赵国邯郸更没有受到礼遇(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史记·吕不韦列传》)。所以,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公子异人基本上无缘太子之位。
不过,“缘”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外部条件的集合,一旦加入某个新元素,无缘可成奇缘,无缘未必无分。如果说异人的父亲安国君意外地继承王位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奇缘,那么此时他正遭遇人生的第二个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