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燕国国君,苏秦先夸了燕国的富有,再夸燕国的军队:“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结论是:“此所谓天府者也。”然后接着说:燕国富庶是因为连年太平,燕国连年太平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方,挡住了秦军的进攻之路(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史记·苏秦列传》)。如果没有赵国作为屏障,燕国早就深受秦国之害了。所以,对于燕国来说,和赵国处好关系远比和秦国处好关系重要得多。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发出号令不出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进驻东垣了,再不出四五天,大军就能直抵燕国都城。秦国攻打赵国是在千里以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现在燕国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去关注千里之外的战事,这是策略上的重大失误啊,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吗(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史记·苏秦列传》)?因此燕国必须和赵国联合抗秦,燕国才能平安。苏秦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燕国与赵国联合,整个六国结为一个联盟(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天下为一”,就是苏秦针对当时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而提出来的六国的生存策略,也成为秦惠文王即位之后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苏秦提出来的这个策略,叫“合纵”。“合”,就是联合;“纵”,指南北。当时六国从燕至楚,是从北至南。“合纵”,就是六国南北联合共同对付秦国,所以也叫“合众弱以攻一强”。但说“攻一强”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合众弱以抗一强”,即联合六国应对强秦,而不是进攻秦国。
燕国国君对苏秦的这个主张非常感兴趣,但是,燕国国君非常现实。他指出,燕国是个小国弱国,西边是强大的赵国,南边是强大的齐国。你说得很动听,但是,燕国要参加合纵是为了保证燕国的安全(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史记·苏秦列传》),所以,必须让赵、齐两国不侵犯燕国。只要能保证这一条,燕国愿意举国参加。于是,燕国国君出重金资助苏秦,这是苏秦得到的第一笔创业基金。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原来讨厌苏秦的赵相已经死了,于是,苏秦对赵国国君说:当国君的最大任务是“安民无事”,而要“安民”,最重要的是“择交”,即选准自己的朋友。如果朋友选不准,民就不安宁(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史记·苏秦列传》)。对于赵国来说,西边是强秦,东边是强齐。如果赵国把齐、秦都当作敌人,民不能安。依靠齐国攻秦,依靠秦国攻齐,民也不能安。
秦国在六国中最担心的是赵国,但是,秦国却不敢集中兵力攻打赵国,因为秦国担心韩国、魏国断它的后路。所以,韩国、魏国是赵国南部的屏障。韩国、魏国和秦国接壤,又没有天然的山河作为屏障,一旦受到秦国的蚕食,很容易让秦国打到国都。所以,韩国、魏国如果不能对抗秦国,一定会成为秦国的附庸。秦国要是不受韩国、魏国的牵制,一定会将赵国定为头号敌人(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又说:看看天下的地图,六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六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合成一个整体,全力以赴对抗秦国,一定可以打败秦国(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史记·苏秦列传》)。现在却相反,主张和秦国友好的人,都劝说六国国君向秦国进贡,事奉秦国。我的主张是:让六国结为盟友,对抗秦国(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史记·苏秦列传》),让六国的将相杀白马盟誓:秦国进攻六国中任何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锐之师联合作战;诸侯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有权联合讨伐它(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史记·苏秦列传》)。
赵王听了苏秦这一番颇为新颖的意见之后,立即表示同意,而且也给了苏秦一笔重金。就这样,苏秦得到了第二笔创业基金。
苏秦对赵国国君所说的正是当时六国对付强秦合纵之术的完整表述。
燕国是一个弱小之国,赵国是当时的强国之一,所以,赵国投的这一赞成票对苏秦完成合纵非常重要。
苏秦的下一站是韩国。
苏秦对韩国国君韩宣王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讲利害。韩国若向秦国让步,秦国一定会要你的战略要地宜阳、成皋,韩国如果把这两个军事重镇给了秦国,明年秦国又会来要求割地。如果你继续割地,你很快就发现无地可割;如果你不给秦国,那么秦国一定很恼火,那等于是“弃前功而受后祸”,前功尽弃啊!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秦国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以你有限的土地,去填秦国无休无止的欲壑,结果必然是“不战而地已削矣”。
二是讲荣辱。以韩国这样的强大,却“西面事秦”,让国家蒙受耻辱,没有比这更让天下人耻笑的了(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史记·苏秦列传》)。而且,我苏秦听过一个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鸡口虽小,犹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也。你现在如此低三下四地事奉秦国,和出粪的牛后又有什么区别?我都为你感到羞耻!
苏秦这番话把韩国国君羞得满脸通红,他挽起袖子,仰天长叹:我就是再没有才能,也不能再事奉秦国了(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史记·苏秦列传》)。
经过逐国不懈游说,苏秦终于组成了六国的反秦联盟。苏秦一人佩带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合纵的领袖。
苏秦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各国自身利益的需求。苏秦生活的时代,秦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余六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唯有六国联手,才能有效地抵抗秦国的东扩。六国自身利益的诉求,是苏秦合纵成功的客观基础。
其次,是苏秦等纵横家的个人努力。苏秦顺应了六国联合抗秦的现实诉求,促使其结成了反秦抗秦的联盟。苏秦个人的努力绝不可低估。作为一位纵横家,必须熟悉天下的大趋势,必须有极好的口才,必须懂得各国国君的心理,必须懂得各国的强弱,必须懂得各国的软肋。这些条件苏秦完全具备,因此,他的游说获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完成六国合纵之后,回到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六国合纵的协约送到秦国,秦国十五年没有敢出兵函谷关(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史记·苏秦列传》)。六国合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