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项羽等待了多年的复仇机会终于到来了。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反秦的义旗。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仅仅过了十二年,到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
秦始皇消灭六国时的大屠杀,秦王朝建立后的种种暴政,埋下了无数仇秦的火种。因此,陈胜、吴广义旗一举,天下应者云集,反秦的怒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这一年(秦二世元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殷通紧急召见项梁。
他对项梁说:整个长江以北已经全部起兵响应陈胜、吴广(江西皆反),上天要亡秦了(此亦天亡秦之时也)。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我想起兵,让你和桓楚担任统帅(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殷通找项梁商讨起兵反秦,主要出于四点理由:
第一,会稽是秦朝的一个郡(辖今浙江东部及江苏西部一带),殷通是会稽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省部级正职。他已经看出来,秦朝的气数已尽。
如果现在不带头造反,一旦会稽郡所辖之地有人起兵,他将会成为第一个被杀之人。出于保全身家性命的考虑,殷通决定起兵反秦。所以,殷通的起兵带有明显的投机与自保的性质。
第二,项梁在整个会稽郡名气很大,又是世代楚将的项氏后人。
第三,殷通是一位文官,并不懂军事。
第四,桓楚也颇有名气,而且是一个亡命江湖之人。但是,桓楚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找这个人也需要项梁帮助。
项梁立即明白:他等待多年的机会来临了。
项梁借机对殷通说:桓楚亡命江湖,没人知道他在哪儿,只有项羽知道(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于是,项梁利用太守殷通让他召见项羽的机会,把自己杀殷通、夺取会稽郡的计划告诉了项羽,要他拿剑在外等候(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重新入座后,项梁告诉殷通,把项羽叫进来,让他去找桓楚(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殷通召项羽进入郡守府议事,项梁使了个眼色给项羽,项羽突然拔剑,杀死了殷通(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人头,佩戴着郡守的缓带,还挂着郡守的官印(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整个郡守府都被突然发生的这一幕震惊了,一场混战立即在郡守府中展开(门下大惊,扰乱)。在混战中,项羽一个人就杀了上百人,使整个郡守府中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下,无人再敢轻举妄动(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这是项羽一生中第一次实施“斩首行动”,项羽的果敢、勇武,第一次得到出色的发挥。
项梁立即召集吴中当地的豪绅、官吏,通报了自己起兵反秦的大事(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并且派人到会稽郡下属的各县去征兵,得到精兵八千(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项羽的出色表现再一次得到项梁的充分肯定。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后自封为“会稽守”,项羽被封为“裨将”。守,是郡守;裨将,即是副将。
这个起点很高,它为后来项羽登上秦末大起义的政治舞台提供了许多方便。这是项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情,特别是一生中想要做点大事,起点非常重要。起点就是平台,起点高,平台高,机会就多;反之,起点太低,平台太低,往往事倍而功半。
项羽和韩信是这一时期旗鼓相当的两位军事奇才,因此,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刘邦手下任职,地位非常低。韩信做到刘邦的大将军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原因就是他的起点太低;项梁、项羽、刘邦都不认识他,更谈不上了解他。与韩信相比,项羽幸运得多了,因为他的叔叔项梁自小就了解他,知道他的志向、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