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传奇人生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大起大落。
所谓“大起”,指的是项羽从二十四岁(秦二世元年,前209)起兵反秦,仅用了三年时间(前209~前206),就成为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着秦亡汉兴之际的国家命运。这一年,项羽才二十七岁。
所谓“大落”,指的是楚汉战争仅仅四年,项羽就兵败乌江,自杀身亡。这一年,项羽才三十一岁(汉五年,前202)。
项羽的长相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重瞳子。
“重瞳子”,就是一个眼睛有两个瞳孔。传说中,大舜是重瞳子,晋文公是重瞳子,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重瞳子是一种吉兆。
有着“重瞳子”的奇特长相,身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为什么仅仅四年时间,就留下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名言,自杀而亡了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不得不先交代一下项羽的身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灭楚国时,他被秦国大将王翦带领的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自杀身亡。
他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项羽从小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项羽身高力大,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gāng,音“缸”)鼎,才气过人。
秦代一尺约相当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余”应当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个头儿。这是身高。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双手能举起一只鼎。在整个《史记》记载中,能够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cháng,音“常”)。
项羽力能扛鼎,自然是力气极大。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二十四岁就遇上了秦末大起义。在这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人们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项羽的力量巨大,刚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标准。
他与他的叔叔项梁避难会稽的时候,当地的年轻人都很害怕项羽(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作为一个外乡人,客居他乡,亡命他乡,尚能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这种蛮力。
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也不愿学击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剑,一人敌,不足学),项梁非常恼火。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学万人敌)。
这个贵族少年从小就立志学习“万人敌”的兵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我认为:这和项羽的家世关系密切。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被秦将逼迫自杀的,项羽认为这是家族的耻辱,所以,项羽自小就怀有强烈的仇秦心理。他认为:只有学会行军布阵的兵法,才能有机会为家族雪耻。
少年项羽的这一壮志使他日后成为消灭秦朝的主将。但是,项羽对读书功能的认识,却使他在灭秦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时犯下了一系列错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先秦典籍中的历史著作、诸子著作充满了各种人生智慧。项羽没有在少年时期遍读书籍,为他日后的失败预埋了祸根。
项羽不愿学剑,但是,他的剑术是不是很粗疏呢?
不!项羽非常善于短兵格斗。乌江自刎前,他持剑与汉军步行交战,一个人就杀死汉兵上百人。这说明他的剑术极精。他之所以不愿学剑,并非是他学不好,而是他立志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不愿学一对一的单打独斗。
项梁愿意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十分高兴(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但是,“万人敌”的兵法项羽并没有学完,只是大略地学了学(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那么,他的兵法到底学得怎么样呢?
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平定黥(qíng,音“情”)布叛乱时,看见黥军阵酷似当年项羽的军阵,刘邦马上感到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刘邦在项羽死了六年之后,看见酷似项羽军阵的黥布军阵还心有余悸,可见,项羽并非不能打仗,而是极善布阵作战。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只是不愿死背兵法而已。《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兵法书中有《项王》一篇,虽然这一篇兵法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是,至少说明项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书流传于后世。
从以上所引的正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对少年项羽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项梁。项羽不愿读书,也不愿只学剑术,他最钟情的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因为只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
项羽青年时期,家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项梁因为触犯秦法被捕入狱(项梁尝有栎阳逮)。这对项氏家族来说是一场大祸。幸亏托蕲县(今安徽宿县)监狱的曹咎,给栎阳(今西安)监狱的司马欣写了一封信,这事才算摆平(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不久,项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杀人(项梁杀人)。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重罚,而且,仇家也不会放过项梁。于是,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今苏州)避难(与籍避仇于吴中)。
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当地的贤士论其才干,都在项梁之下(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每当遇到大摇役和大型丧事,人们都请项梁来主持(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项梁和项羽一样,有着极为强烈的仇秦和复仇之心。因此,借看求办当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的机会,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宾客和当地的青年(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通过这类活动项梁熟知了手下宾客和当地青年人的才能(以是知其能),为今后使用这些人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游会稽郡时,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这对极端仇视秦王朝的项羽来说更增添了一份动力,因此,他不顾秦法的残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脱口说出:这个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项羽身边的项梁吓得赶紧梧住项羽的嘴说:不许胡说!这可是要灭族的(毋妄言,族矣)!话虽这么讲,项梁从此对他这个胆大的侄儿反倒更器重了(梁以此奇籍)。
项梁对项羽的器重,使项羽在项梁起兵反秦后迅速成为项梁的副将,这就使得项羽有了一个与其他军事天才相比较高的起点。一个人在短智一生中能够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对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极为重要。项羽正是凭借着项梁的器重获得了这么一个宝贵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