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1063)
正月,范镇主持科举省试,王安石、司马光同为副主考;范祖禹中进士甲科。
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一日,赵宗实(已改名赵曙)即位,尊曹氏为皇太后。赵曙庙号英宗。
四月五日,英宗突发疾病,曹太后垂帘听政。
八月,王安石丁母忧,扶柩归金陵。
治平元年(1064)
四月二十八日,英宗首次出宫祈雨,表现了“君临天下”的能力。
五月二十九日,宰相韩琦强撤帘,次日,曹太后还政。
帝后生隙,身为谏官的司马光多次上书调解。
十一月,司马光六次上言请罢陕西义勇,与宰相韩琦激辩于中书。
治平二年(1065)
四月,英宗命群臣议崇奉其生父濮王赵允让典礼,“濮议”之争起。韩琦、欧阳修等庆历一代政治家(除富弼)主张称濮王为“皇考”,中生代政治家司马光、王珪、范镇、吕公著、吕诲等主张称“皇伯”。
十月初四,司马光、吕公著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免谏职,专任经筵侍讲,重心转向编撰《通志》(即后来的《资治通鉴》)。
十一月,南郊大典。知杂侍御史吕诲弹劾韩琦专政。
治平三年(1066)
正月,范镇罢翰林学士,外放知陈州。吕诲集合范纯仁、吕大防,集全台之力,对以韩琦为首的宰相府提出全面弹劾。
在宰相的斡旋下,曹太后出面下诏,命尊濮王为“皇考”,吕诲等争之愈激,皆罢职出京。
司马光多次上书,称“皇考”为非礼虚名,营救“皇伯派”,且请同受降责,英宗不予理会。
三月,出使契丹的台谏官傅尧俞、赵鼎、赵瞻回京,与吕诲等同进退,自请罢言职。
三月起,英宗将注意力转向国事,颁布多项改革措施。
四月,司马光将《通志》八卷进呈英宗,英宗命续修为“历代君臣事迹”,特命专设书局。刘攽、刘恕入书局。
治平四年(1067)
正月初八,英宗驾崩,皇长子赵顼嗣位,史称神宗。二十五日,司马光主持科举省试,韩维、邵亢为副主考,至三月二十二日放榜,三人在贡院中度过了神宗即位初的两个月。
三月,参知政事欧阳修罢政,出知亳州。
三月底,司马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四月,新任御史中臣王陶对宰相府发起攻讦,外放陈州,司马光转任御史中丞。
四至九月,司马光先后弹劾王广渊、高居简、王中正;反对神宗招纳西夏叛将,主张先勤内治。
九月,神宗下诏召王安石自知江宁府入京,为翰林学士。
九月二十六日,神宗罢免首相韩琦、参知政事吴奎,任命张方平、赵抃为参知政事;任命枢密副使吕公弼为枢密使,罢免枢密副使陈升之,任命韩绛、邵亢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极力反对张方平任参知政事。
九月二十八日,司马光罢台职,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十月初,张方平丁父忧离职;熙宁三年正月,张方平服丧期满,出任陈州知州。
十月初四,神宗“开经筵”,命司马光讲《通志》,九日,神宗为《通志》作序,赐名《资治通鉴》。
熙宁元年(1068)
四月初四,刚刚抵京的王安石奉诏“越次入对”,神宗、王安石君臣初会。
夏末,阿云杀夫案引发司法大讨论。允许在谋杀罪中适用自首减刑原则,成为司法新规。
八月,神宗在延和殿召见群臣讨论南郊赏赐方案,司马光和王安石意见分歧。
熙宁二年(1069)
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相继颁均输法、青苗法,开始实行变法。滕甫、郑獬、吕诲、范纯仁、苏辙、富弼等,先后以反对新法而罢职出京。
三月二十九日,副宰相唐介去世。
熙宁三年(1070)
二月初五,韩琦状告青苗法,神宗动摇,王安石“告病”。
二月十一日,神宗擢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连上六道扎子,坚辞不就。二十八日,神宗收回成命,令司马光重回翰林学士院供职。
二月二十一日,王安石结束病假,重回宰相府,开始对反对派进行严厉打击:范镇、李常、吕公著、程颢、赵抃、陈襄等先后被罢职出京。
三月,因与王安石争论青苗法不胜,宰相曾公亮、陈升之告病。
八月,司马光提出武举省试改革方案,被否。
八月,韩绛以副宰相身份出征,任陕西路宣抚使;十一月,改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十二月十一日,即军中拜相,排名在王安石之上。
九月二十六日,司马光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西安),临去三札,为永兴军百姓请命。
十二月十一日,王安石拜相,始行免役法、保甲法。王珪参政。
是年,范祖禹入《资治通鉴》书局,成为司马光助手。
熙宁四年(1071)
二月,西夏攻陷宋抚宁堡,主帅韩绛被贬,调任邓州知州。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开始主持西北战事。
四月,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自此闲居洛阳十五年,转向《资治通鉴》。
朝廷全面推行免役法,立太学三舍法。反对新法者黜罢略尽。
是年,岳父张存过世,司马光为作墓志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之情;吕诲病故,司马光以笔为枪,讨伐王安石。
熙宁五年(1072)
朝廷推行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
《资治通鉴》书局由开封迁往洛阳。
八月,欧阳修卒。
熙宁六年(1073)
三月,置经义局,由王安石主持修撰《诗经》《尚书》《周礼》义(即《三经新义》),吕惠卿及安石之子雱参修。
司马康入书局,负责校检文字。
熙宁七年(1074)
三月二十六日,监安上门郑侠进“流民图”。
三月二十八日,颁布“求言诏”。旱灾、财政困难、契丹的威胁让神宗发生动摇,神宗与王安石分歧加深。
四月,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向神宗哭诉 “王安石乱天下”。
四月十八日,司马光应诏上疏,指斥朝政缺失,批评新法。
四月十九日,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府。韩绛继任首相,吕惠卿参知政事。
熙宁八年(1075)
二月,王安石复相。
六月,王安石所撰《三经新义》颁于学官。
七月,神宗“命韩缜如河东割地”。宋辽地界交涉持续四年,神宗退让,最终导致宋朝失地七百里。
十月,吕惠卿罢政,出知陈州。
熙宁九年(1076)
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出判江宁府。吴充、王珪并相。
熙宁十年(1077)
七月,黄河决口,在澶州曹村,向东汇入梁山泊。分为二道:南入淮,北入海,淹四十五县。
元丰元年(1078)
正月,王安石受封舒国公。
四月,曹村黄河新堤筑成。
元丰二年(1079)
五月,蔡确参知政事。
十月,仁宗曹后崩。
“乌台诗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罗织罪名,诬陷苏轼作诗诽谤,苏轼八月入狱,十二月定罪,流放黄州。受其牵连,苏辙等三人责降,司马光、张方平等二十二人罚铜。
元丰三年(1080)
二月,章惇参知政事。
九月,宋神宗开始推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首先推行的是文官品位制度改革。王安石改封荆国公。
元丰四年(1081)
三月,章惇罢政,出知蔡州。张璪参政。
十一月,宋五路出师,攻打西夏灵州,大败。
元丰五年(1082)
正月三十日,司马光夫人张氏去世。
四月,“元丰改制”推行至中枢机构,宰相府一分为三: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议,尚书省下达政令,监督推行。王珪与蔡确并相。
九月,西夏攻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宋军再度遭遇惨败。
是年秋,司马光预作《遗表》,请罢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法,禁约边将贪功危国,防止宦官握兵生乱。
元丰六年(1083)
自春至夏,西夏屡次进攻兰州。
闰六月,富弼卒。应西夏请求,宋夏开始和平谈判。
元丰七年(1084)
宋夏边境局势持续胶着,互有胜负。
十二月,《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而成,进献神宗。
元丰八年(1085)
三月,神宗驾崩,十岁的长子赵煦即位,史称哲宗,祖母高太皇太后临朝。三月十七日,司马光奔丧开封,上表请开言路。三月三十日,再乞开言路。
高太皇太后施德政,处分吴居厚。四月十一日,在蔡确的主持下,朝廷发布诏书,重申神宗路线。
四月,朝廷发布司马光起知陈州,太皇太后急诏司马光过阙觐见。
五月,首相王珪卒,蔡确代为首相。章惇出任枢密使。司马光出任门下侍郎(副宰相),七月,吕公著任尚书左丞。“新”“旧”联合执政。
十月,恢复台谏官制度,在谏官人选问题上,章惇高调戏弄司马光。台谏官连章弹劾蔡确、章惇。
元祐元年(1086)
二月七日,蔡确主导的政府颁布役法改革诏,遵从司马光建议,宣布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诏书表述扭曲事实,意图打击司马光。
闰二月,蔡确罢相出知陈州,章惇罢枢密使。司马光出任首相,吕公著、吕大防出任副宰相,范纯仁进入枢密院。“旧”势力增强。
同月,废除青苗法。成立“详定役法局”,研究役法得失与实施细则。
四月六日,王安石卒于江宁府。
六月,在司马光、文彦博建议下,宋与西夏恢复和平交往。
七月一日,被阉割的“和解诏书”颁布。吕公著、范纯仁力劝太皇太后谋求政治和解,摒弃前嫌,以安反侧,存朝廷大体。台谏官坚决反对,终令“和解诏书”沦为空文。
八月,范纯仁以财力不足恢复部分青苗取息之法。
九月初一,司马光卒,谥号“文正”。同日,谏官王岩叟上疏,要求加大“去奸”“进贤”的力度;二十四日,张璪出知郑州,次年四月,李清臣出知河阳。
元祐二年(1087)
正月初八,司马光葬礼在夏县涑水故园举行。哲宗亲撰碑额“忠清粹德之碑”。
元祐四年(1089)
蔡确被指控作《车盖亭诗》谤讪太皇太后,责降英州别驾,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监视居住,四年之后,死于贬所。范纯仁、王存为其求情,被罢黜出京。
元祐八年(1093)
高太皇太后卒,临朝九年,悉罢新法。哲宗赵煦亲政,次年改元绍圣,重回神宗—王安石路线。章惇还朝出任首相,安焘、许将、蔡卞等出任副宰相,曾布出掌枢密院。旧党范纯仁、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苏轼、范祖禹、程颐、文彦博、韩维等遭黜责。
元符三年(1100)
正月,哲宗驾崩,无子,异母弟赵佶为帝,史称徽宗。徽宗初政,试图“建中靖国”,打破新旧,重建平衡;一年后改志“崇宁”,拜王安石的学生蔡京为相。司马光、文彦博等人被列入政治黑名单,名曰“元祐奸党”。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元祐奸党”名单举凡三变,队伍不断扩大,甚至王珪、章惇也上了榜。直至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令毁碑除禁,以表达对蔡京势力的抵制。在蔡京的支持引导下,徽宗好大喜功,大作表面文章,政治日趋腐败;又昧于国际大势,弃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协定于不顾,与新势力—金朝结盟,共击辽朝。
宣和七年(1125)
辽亡。金攻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年号靖康。
靖康之变(1126~1127)
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军攻陷东京;靖康二年三月,金人扶立张邦昌傀儡政权;四月,已经沦为臣虏的徽、钦二帝与三千宗室被逼北行。
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位,为高宗改元建炎,赵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图存,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