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事?”
老朱棣一愣,心中飞速思索。
‘父皇和仙人自上天而来,此番下界,寻朕究竟有何正事?莫不是朕最近做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遭来了天谴?’
心念至此,老朱棣有些忐忑了起来,略显不安的坐在了季伯鹰的对面。
“永乐陛下。”
老朱棣一顿,连忙开口。
“仙师言重,唤我一声朱棣便是。”
季伯鹰看了看这位老朱棣,点了点头。
“朱棣,给老朱讲一讲你现在的朝堂格局。”
老朱顿时微皱起了眉头,也是望向老朱棣。
“好。”
老朱棣沉了沉气,略微沉默,显然是在组织语言。
毕竟平常都是别人向他汇报,这位永乐帝已经几十年没做过汇报了,一时间有点不适应是正常的。
半晌之后。
“父皇,仙师。”
“当下朝堂之格局,与洪武年间大致不差,中枢以六部分权而立,设都察院、锦衣卫、东厂监僚百官,另有五寺、通政司、翰林院…”
还不等老朱棣把这段话说完。
“等等。”
老朱出声打断,眉头皱了起来。
“锦衣卫?东厂?”
对于六部分权而立,这一点老朱并不惊讶,他原本也是打算废了丞相制之后,将丞相的权力分予六部,直达天听。
因为在老朱看来,如此皇权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集中,不再受相权束缚。
至于都察院监察百官,这也属于正常设置。
但是,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官署名,他并未听过。
老朱的时空是洪武十三年,还未改置锦衣卫。
“为什么这锦衣卫和东厂能够拥有监察百官之权?!”
老朱继续追问。
“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之拱卫司,后改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职能有三: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逮捕;其三,典诏狱。”
季伯鹰如数家珍,说完后下意识又想掏烟了,这习惯都是长期熬夜搞出来的,瞥了眼耄耋斑白的老朱棣,最终还是放弃了,反手掌心出现一片薄荷清新口香糖,顺手给老朱和老朱棣都递了一片。
老朱接过口香糖,学着季伯鹰拨开外裹,塞进嘴里嚼了起来。
嚼着口香糖,老朱的眉头微微皱着,他在思索刚才季伯鹰对锦衣卫的注释。
守卫值宿、侦查逮捕、典诏狱,第一项倒没什么,亲军本职,可后两项职能合起来,已经不能说是监察百官,而是缉查百官。
不过这也是在老朱的计划之内,近几年老朱就在考虑设置一支直接听命于自己、用于监督朝野的亲军,实质上拱卫司和仪鸾司已经在搞稽查工作,但官署之名未定。
若不然,他也不会将查抄胡惟庸案的活交给毛二虎去干。
‘锦衣卫这名,不错,咱果然有文化。’
老朱心头决定,回去后就直接设置锦衣卫。
“至于东厂。”
季伯鹰停顿了片刻,清晰可见,在季伯鹰提及东厂的刹那,老朱棣的眼角抽了抽,俨然是一副做了亏心事的模样。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职能与锦衣卫等同,不同的是锦衣卫设立于宫门之外,东厂设立于宫门之内,锦衣卫呈达天听需要上书陈奏,而东厂只需口传。”
“整个大明国祚期间,东厂提督绝大多数时间权柄都在锦衣卫指挥使之上,东厂掌权至盛时,锦衣卫由东厂提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公,需伏首跪拜。”
“东厂之权,由天子赋予,可不需六部盖印、不经三司审讯,随意逮捕任何臣民。”
此话一出,老朱眼神瞬间变了。
宫门之内?厂公?太监?!
“兄长之意,这统辖东厂的是宦官?”
老朱目光如刀,顷刻落在老朱棣身上。
在老朱看来,一个宦官竟然拥有随意缉拿百官的权力,这还不反了天?!
娘的,一群把儿都没有的狗玩意,竟敢嚯嚯咱的大明江山!
“父皇,儿…”
‘啪’的一声,老朱拍案而起。
“咱立在宫门前的铁碑,你小子是瞎了吗?!”
洪武帝曾于宫门立下一块铁碑,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希望以此碑警醒后世之君,不可任用阉宦,祸国乱政。
面对老朱的怒火,老朱棣垂下眸子,一句话也不敢吭。
这事,的确是自己干的不地道,他怎么说都没用,只能默默承受来自于老朱的怒火。
反正在老朱棣看来,自个老爹显灵也就这么一会,挨过去就完事,等老爹走了,该咋滴还是咋滴,这永乐朝的大明还是咱老四最大。
“哦,对喔,你还有块碑。”
季伯鹰似是想起了什么,笑了笑。
“可惜,你那块铁碑,被太监砸了。”
这话一出,老朱愣了,低着头不说话的老朱棣也是愣了,自个老爹立的碑也有人敢砸?!
要知道,就算老朱棣迁都,那都得把自个爹的这块碑给里里外外擦干净带上,等到了新皇宫之后,第一时间老老实实的让人在宫门口挂了上去。
“怎会如此?!”
“仙师莫不是卜算错了,我虽然用了宦官,但并非重用,亦是对宦官之权做了极大限制,怎么可能会有这等事情发生?!”
老朱棣这话也的确没错,他虽然用宦官,但是并不是没有考虑到阉党成祸的问题。
永乐年间,初设东厂,永乐帝威服四海,并且他也并不是完全放权于宦官,而是做了诸多限制,再加上这帮宦官也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想乱政也没法子,自然翻不起什么浪。
反而一个个极为感恩永乐帝给的一条出路,干活一个比一个卖力,让老朱棣极为满意。
只是。
人算不如天算。
永乐朝的这帮太监的确很老实,怎么看都不像会祸国乱政。
可是永乐之后,尤其是宣宗当政时期,为了牵制越发壮大的文官集团,宣宗朱瞻基开始大力重用宦官,甚至在宫内专门开设教宦官读书的内学堂。
这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操作,直接导致了宦官权限越来越膨胀。
直至那一位王先生的出现,大明第一位权倾朝野的权宦。
正统七年,唯一令王振惧怕的太皇太后张氏病逝,王振大权在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太祖高皇帝立于宫门前的铁碑废了。
“这事,就得牵扯到明朝另外一位皇帝了。”
“世人称其为大明战神,或者,叫门天子。”
“瓦剌留学生也行。”
“正事?”
老朱棣一愣,心中飞速思索。
‘父皇和仙人自上天而来,此番下界,寻朕究竟有何正事?莫不是朕最近做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遭来了天谴?’
心念至此,老朱棣有些忐忑了起来,略显不安的坐在了季伯鹰的对面。
“永乐陛下。”
老朱棣一顿,连忙开口。
“仙师言重,唤我一声朱棣便是。”
季伯鹰看了看这位老朱棣,点了点头。
“朱棣,给老朱讲一讲你现在的朝堂格局。”
老朱顿时微皱起了眉头,也是望向老朱棣。
“好。”
老朱棣沉了沉气,略微沉默,显然是在组织语言。
毕竟平常都是别人向他汇报,这位永乐帝已经几十年没做过汇报了,一时间有点不适应是正常的。
半晌之后。
“父皇,仙师。”
“当下朝堂之格局,与洪武年间大致不差,中枢以六部分权而立,设都察院、锦衣卫、东厂监僚百官,另有五寺、通政司、翰林院…”
还不等老朱棣把这段话说完。
“等等。”
老朱出声打断,眉头皱了起来。
“锦衣卫?东厂?”
对于六部分权而立,这一点老朱并不惊讶,他原本也是打算废了丞相制之后,将丞相的权力分予六部,直达天听。
因为在老朱看来,如此皇权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集中,不再受相权束缚。
至于都察院监察百官,这也属于正常设置。
但是,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官署名,他并未听过。
老朱的时空是洪武十三年,还未改置锦衣卫。
“为什么这锦衣卫和东厂能够拥有监察百官之权?!”
老朱继续追问。
“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之拱卫司,后改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职能有三: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逮捕;其三,典诏狱。”
季伯鹰如数家珍,说完后下意识又想掏烟了,这习惯都是长期熬夜搞出来的,瞥了眼耄耋斑白的老朱棣,最终还是放弃了,反手掌心出现一片薄荷清新口香糖,顺手给老朱和老朱棣都递了一片。
老朱接过口香糖,学着季伯鹰拨开外裹,塞进嘴里嚼了起来。
嚼着口香糖,老朱的眉头微微皱着,他在思索刚才季伯鹰对锦衣卫的注释。
守卫值宿、侦查逮捕、典诏狱,第一项倒没什么,亲军本职,可后两项职能合起来,已经不能说是监察百官,而是缉查百官。
不过这也是在老朱的计划之内,近几年老朱就在考虑设置一支直接听命于自己、用于监督朝野的亲军,实质上拱卫司和仪鸾司已经在搞稽查工作,但官署之名未定。
若不然,他也不会将查抄胡惟庸案的活交给毛二虎去干。
‘锦衣卫这名,不错,咱果然有文化。’
老朱心头决定,回去后就直接设置锦衣卫。
“至于东厂。”
季伯鹰停顿了片刻,清晰可见,在季伯鹰提及东厂的刹那,老朱棣的眼角抽了抽,俨然是一副做了亏心事的模样。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职能与锦衣卫等同,不同的是锦衣卫设立于宫门之外,东厂设立于宫门之内,锦衣卫呈达天听需要上书陈奏,而东厂只需口传。”
“整个大明国祚期间,东厂提督绝大多数时间权柄都在锦衣卫指挥使之上,东厂掌权至盛时,锦衣卫由东厂提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公,需伏首跪拜。”
“东厂之权,由天子赋予,可不需六部盖印、不经三司审讯,随意逮捕任何臣民。”
此话一出,老朱眼神瞬间变了。
宫门之内?厂公?太监?!
“兄长之意,这统辖东厂的是宦官?”
老朱目光如刀,顷刻落在老朱棣身上。
在老朱看来,一个宦官竟然拥有随意缉拿百官的权力,这还不反了天?!
娘的,一群把儿都没有的狗玩意,竟敢嚯嚯咱的大明江山!
“父皇,儿…”
‘啪’的一声,老朱拍案而起。
“咱立在宫门前的铁碑,你小子是瞎了吗?!”
洪武帝曾于宫门立下一块铁碑,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希望以此碑警醒后世之君,不可任用阉宦,祸国乱政。
面对老朱的怒火,老朱棣垂下眸子,一句话也不敢吭。
这事,的确是自己干的不地道,他怎么说都没用,只能默默承受来自于老朱的怒火。
反正在老朱棣看来,自个老爹显灵也就这么一会,挨过去就完事,等老爹走了,该咋滴还是咋滴,这永乐朝的大明还是咱老四最大。
“哦,对喔,你还有块碑。”
季伯鹰似是想起了什么,笑了笑。
“可惜,你那块铁碑,被太监砸了。”
这话一出,老朱愣了,低着头不说话的老朱棣也是愣了,自个老爹立的碑也有人敢砸?!
要知道,就算老朱棣迁都,那都得把自个爹的这块碑给里里外外擦干净带上,等到了新皇宫之后,第一时间老老实实的让人在宫门口挂了上去。
“怎会如此?!”
“仙师莫不是卜算错了,我虽然用了宦官,但并非重用,亦是对宦官之权做了极大限制,怎么可能会有这等事情发生?!”
老朱棣这话也的确没错,他虽然用宦官,但是并不是没有考虑到阉党成祸的问题。
永乐年间,初设东厂,永乐帝威服四海,并且他也并不是完全放权于宦官,而是做了诸多限制,再加上这帮宦官也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想乱政也没法子,自然翻不起什么浪。
反而一个个极为感恩永乐帝给的一条出路,干活一个比一个卖力,让老朱棣极为满意。
只是。
人算不如天算。
永乐朝的这帮太监的确很老实,怎么看都不像会祸国乱政。
可是永乐之后,尤其是宣宗当政时期,为了牵制越发壮大的文官集团,宣宗朱瞻基开始大力重用宦官,甚至在宫内专门开设教宦官读书的内学堂。
这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操作,直接导致了宦官权限越来越膨胀。
直至那一位王先生的出现,大明第一位权倾朝野的权宦。
正统七年,唯一令王振惧怕的太皇太后张氏病逝,王振大权在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太祖高皇帝立于宫门前的铁碑废了。
“这事,就得牵扯到明朝另外一位皇帝了。”
“世人称其为大明战神,或者,叫门天子。”
“瓦剌留学生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