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一改过去办“私塾”、“专馆”的个人办学的传统方式,而开始兴办规模较大的西方模式的学校。大办学校,要建立校舍和图书馆,添置教学设备,延聘教育人员,就必然要大笔办学经费。可当时我国战争频仍,人民苦难,国弱家贫,难以筹集经费。为解决燃眉之急,解决教育经费,或校长、或热心办学者、或与美洲华侨有关系者,都络绎不绝到达美洲,请求美洲华侨给予赞助。
依据惯例,赴美洲筹集教育经费者,需预先函告华侨组织中华会馆,提出申请,经中华会馆同意接纳,并由中华会馆向各华埠发出赞助通告,方能赴美向各个华埠展开募捐。对于全国性的或全省性的重要募捐事宜,中华会馆均成立募捐处,或派人参加帮助募捐。而属于一般性质的教育募捐,则由募捐单位负责。募捐多寡,主要凭个人关系。
从民国初年起至20世纪30年代,国内赴美募集教育经费者,可以说是不绝如缕。据刘伯骥所著《美国华侨史》续编统计,此间赴美募集教育经费者竟达40余个单位,其中包括广州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学堂、北平中国大学等等。他们之中,募集经费名目繁多,有筹建学校的、有建图书馆的、有盖校舍的、还有盖教学楼的,其用途不一。
美洲华侨不仅资助全国性的教育机构及大学,而且更重视侨乡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事业。他们出资出力,在家乡兴办了诸如台山县立中学、鹤山县立中学、台山县立女子师范、台山县立师范等等。从1912—1937年,美洲华侨与其他地区的华侨一起,在台山兴办的中小学有96所,总金额达1000多万美元以上。旅美侨胞黄栽华(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无线电专科),不仅于1926年出资办起了“栽华职业学校”,而且还亲自执教,办学18年,为台山培养了交通、通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人。由于美洲华侨和其他地区华侨兴办教育的结果,使台山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省中学最多的两个县之一(另一个是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洲华侨继续热心于祖国特别是侨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为帮助家乡培育英才,不仅出资兴建校舍等,而且还设立各种奖学金,奖励教师和学生。从1978—1989年,他们与港澳同胞一起,仅给台山一个县就捐资7000万元,占全县筹集建校经费的76%以上,又新建中学72所、小学140所、电视大学和护士学校各一所。扩建和修建中、小学278所。合计建筑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旅美华侨李盘石1987年捐资兴建的“台山盘石电视大学”,耗资30万美元,建有教学楼、实验楼、纪念堂、礼堂等等,占地达1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370平方米。该校设计新颖,设备先进,是一所高度现代化的电视大学。
美洲华侨不仅对祖国文化教育事业,而且对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已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许多留学美国的学子们,先后回到了中国大陆,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不少人还作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如: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将研究成果“优选法”应用于生产和企业管理上,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曾提出经济发展“综合平衡”原理和中国“新人口论”的问题,最早提出了中国应该实行计划生育。这一理论一度被错误批判为“新马尔萨斯”人口论,但今天已显示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著名学者钱学森、钱伟长和邓稼先教授,在研制原子弹、氢弹和发射卫星的工程中,以超人的智慧和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