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自然伸出双手索取,不一定总会那么如愿,人类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需要的果实,于是畜养业发明了,农耕业也发明了。农业的诞生被研究者们喻为“绿色革命”,又因它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又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称之为“革命”,似乎是突然到来的事情,其实不然,农业的起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自然里所有能作为食物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索取的对象。旧石器晚期像峙峪人那样发明弓箭以后,大大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和人口的增殖,采集和渔猎已越来越不能保证稳固的生活来源,寻找新的生活来源,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事情。
猎手通常由男人充当,而采集任务则由妇女完成。妇女们在年复一年的采集活动中,对植物生长规律有了一定认识。春去秋来,开花结实,这种无穷反复的现象可能曾使人类迷惑不解,思考和探索就在这种迷惑中开始了。大概是将吃剩的植物籽实扔在驻地附近,于是发生了发芽、开花、结实的事,人们观察到一个完整的植物生长过程,收获到无意种出的果实。妇女们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意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终于她们不再感到迷惑,她们成功了,农耕时代到来了。妇女不仅由此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也由此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最初的种植活动规模不大,通常在居址周围进行。后来在取得一定经验后,才开始开垦大田,进行大面积种植。垦殖方式经过了由火耕发展到锄耕(耜耕)的过程,锄耕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早期的稍晚阶段,至迟是在距今8000年前。这时的农耕活动已有较大规模,已培育出较好的栽培作物种子,收获量大体能满足生活需要,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
中国“绿色革命”最伟大的成果,是粟、黍、稻三大谷物的栽培成功。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原始的农业耕作自一开始,就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类型。
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发现了大量史前稻作遗存,时代最早的属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距今已有9000年以上。在距今7000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已相当普遍,并且已培育成功粳、籼两个品种。这些发现证实,中国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世界其他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发现于泰国,距今只有6000年上下。
在黄河流域广大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在几处早期新石器遗址里发现了旱地作物粟的遗迹,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粟,表明华北是粟的原产地。在其他几个重要的栽培作物起源地,如西亚、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没有发现这样早的粟类遗存。在华北与粟同样古老的栽培作物还有黍,但种植范围可能稍小一些。
华北地区稍晚栽培成功的谷物还有小麦和高粱,近些年的发现与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过去的研究认为,小麦最早是在西亚培植成功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初年。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国也可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早在50年代,在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的一件陶器内,发现盛有906克植物炭化籽粒,经专家鉴定为小麦,年代为距今3000年上下。1979年在发掘新疆罗布泊西北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墓地时,在几座墓中同时发现了小麦籽粒,年代为距今4000—3600年前。1985年,甘肃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多种炭化作物籽粒,其中有栽培小麦数百粒,年代为距今5000年前。在陕西武功县赵家来遗址龙山文化房址的烧土块上,还见到了小麦秸杆的印痕,年代鉴定为距今4300—4000年前。从这些发现可以看出,已知的中国最早栽培小麦的证据,至少有了5000年的历史。科学考察发现,在西藏和云南发现了一种野生普通小麦,有可能是栽培小麦的祖本,这就为小麦可能起源于中国找到了前提条件。中国小麦最早可能是在西部高原驯化成功的,估计在距今5000年前引种到黄河流域,种植不一定十分普遍。
黄河流域种植小麦时代较早但又不普遍的原因,主要可能是受了食用方式的限制。中国自古有粒食传统,而面食技术很不发达,麦子粒食口感不佳,赶不上小米,所以北方在史前时代以粟为主要农作物。在面食技术较为成熟,特别是石磨发明之后,小麦的种植才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的历史只有2000多年。
关于高粱,据国外研究结果和我国文献记载,一般认为高粱早先在赤道非洲栽培成功,于史前传入埃及,又于公元前后传入印度,最终于公元3—4世纪传入中国西南地区,迟到元明时代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实际上这个传播路线只具有推论性质,非洲并无早期栽培高粱实物出土,印度出土高粱遗存的最早时代只在公元初年。可中国考古发现的西汉高粱遗存已是屡见不鲜,集中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东北及岭南也有种植高粱的证据。许多材料还表明先秦已有高粱,更早的新石器时代也有高粱种植。
早在1931年,山西万荣荆村的史前遗址就发现过高粱皮壳,其时代按最保守的估计距今也有4500年。1972年在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晚期房址内,发现了一瓮炭化高粱米,年代测定为距今5600多年。1985年,甘肃民乐东灰山史前遗址采集到不少高粱籽粒,年代为距今5000年前。与此同时,科学工作者在中国南北各地都发现了高粱野生种,为论证高粱在中国的起源提供了坚实证据。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中国高粱是在比较干旱的黄土高原起源的,而且是独立起源的,与非洲高粱没什么关系。
中国史前时代的其他栽培作物还有不少,如白家村文化的油菜,仰韶文化的芥菜,河姆渡文化的葫芦,良渚文化的瓠瓜、甜瓜、大豆,可能还有花生和芝麻。
古代文献中将常见的谷物统称为五谷、百谷,主要包括稷(粟)、黍、麦、菽(豆)、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古人将农业的发明归功于神农氏,说猎获动物不足时,人们发明了农具,利用天时地利开始农作物的栽培驯育。这种农耕起源的主观推测,与考古学揭示的“绿色革命”的事实大体吻合。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地区,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原始农耕的发生与发展,又带来了另一个辅助性生产部门——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有一种理论认为,种植业的发明可能是家畜养殖的需要,也就是说早先的栽培活动是以动物的饲养为目的的,后来才逐渐培植成功食用谷物,作为人类自己的食粮。这说法虽不一定十分确切,但农耕和畜养的密切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两者有一定的互补性。
家畜中较早驯育成功的是狗,其祖先为狼,由狼驯化为狗,当是猎人们的苦心所致。中国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狗的遗骸出土,最早的有7000—8000年之久,属磁山、裴李岗和河姆渡文化。内蒙古东部兴隆洼文化的一座房址还发现有一条整狗,表明了狗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农耕部落的家畜中最重要的是猪,驯化成功的年代与家狗基本同时,普遍见于各新石器文化,许多文化共同体的居民都有用猪作随葬品的习俗,表明人们对猪的重视程度。
同栽培作物一样,中国史前南北方的家畜品种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猪和狗南北都有饲养,且都是以猪为主,区别在南方多水牛,北方则有鸡,都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过去曾一度认为中国家鸡是自印度引种的,而考古发现磁山文化已有家鸡。到了龙山时代,北方又驯化成功家马、家猫、家山羊绵羊,南方是否有这些家畜尚不清楚。
中国传统家畜习称为“六畜”,指的是马、牛、羊、鸡、犬、豕。在新石器时代,这六畜基本都已驯育成功,我们当今享用的肉食品种的格局,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