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时,北方的辽国兴起,当时蒙古族各个部落多在辽国的管辖下。这时,我国唐末和北宋的八八象棋可能已在这一带流传开来。北宋时,宋辽对峙,古老的八八象棋经过不断革新,定型为现制象棋,采用纵九路横10路带有河界和九宫的棋盘,而在蒙古及我国边疆一带的古象棋却未必同时进行改革,正如日本现时的将棋仍保留我国北宋九九象棋的面目一样。12世纪末,铁木真被推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蒙古象棋就世代相传下来。
据清初叶名澧《桥西杂记》记载,蒙古象棋的形制与我国唐宋间的八八象棋相似,同时与现代国际象棋大同小异。另外,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常熟徐兰到过内蒙古,所撰《出塞诗》一卷,其中《塞上集唐六歌·蒙古棋》小序关于蒙古象棋的记述与叶名澧的《桥西杂记》相同。现把两人的记述转录如下:
局纵横九线,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别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上于将一罫,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此差同乎中国者也。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刻骆驼或熊,迤北无象也;多卒,人众以为强也;无士,不尚儒生也。棋不列于线而列于罫,置器于安也;马横于六罫,驼横行九罫,以驼疾于马也;满局可行,无河为界,所为随水草以为畜牧也;卒直行一罫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众棋还击一塔,无路可走,始为败北。
据此,清初的蒙古象棋与今国际象棋确实是大同小异,棋盘由64方格组成,棋子分红黑两色,每方各16子,也是六个兵种,每一兵种的棋子数量也与国际象棋相同,只是“后”改成了“炮”,“象”改成了“驼”。另外,原始位置的棋子摆法与国际象棋有点不同,那就是双方的将和炮的原始位置不是将对将,炮对炮,而是将对炮,炮对将。关于棋子的走法,马横行六罫,指的是马在日字形的六格中从一角曲行到对角,而驼横行九罫指的是驼在田字形的九格中从一角斜行到对角,这与现代国际象棋不同,但与古代国际象棋却是相同的。另外,卒直行一罫到底……去而复返,用同于车。这与现代国际象棋也有区别,蒙占象棋的卒子到达底线以后,是升变为车,而不是升变为后。
蒙古象棋的棋子为立体象形的,车、马各如其形,相当于象的驼刻成骆驼的样子,相当于后者刻成狮、虎的样子,兵卒除刻成摔跤、奏乐、读写或坐立骑等侍从外,也有刻成小狮、小虎的,但王则刻成头戴有翎的满式官帽的蒙族王公,作骑马、乘轿或坐堂等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