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庙又称太庙,是帝王供奉祖先的庙。历代帝王都认为,君权是由天神交授、承袭祖先获得的,因此把家、国视为一体,从而把宗庙看作国家的象征。君王营建宫室,首先要按左宗右社的制度在前面营建宗庙。即使到了明清,也依然沿袭这个制度。现在北京故宫前居于左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时期的太庙。国家如有大事,则必告于宗庙以示尊敬。帝王登基之时,也要首先在宗庙举行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的典礼。
先秦的宗庙祭祀活动很多。有每月初一举行的“月祭”,因这是用新鲜五谷或季节性时新食物奉祀祖先,故又称“荐新”;有分春、夏、秋、冬的“四时之祭”,供品为三牲及黍稷等,又叫“时享”;还有每三年和五年举行一次的“袷〔xia侠〕祭”与“禘〔di帝〕祭”。袷祭和禘祭都是汇合祭祀宗庙中全部祖先神主的大祭,只限于天子和诸侯的宗庙才有权举行这样隆重的祭礼。这些祭祀活动都有一整套繁琐的仪式,一般要由精通礼仪的“相”来担任赞礼和司仪工作。相即傧相,其中卿、大夫担任赞礼工作叫大相,士担任赞礼的叫小相。汉代之后,上述宗庙祭祀在具体时间、供品内容、神主多寡等方面虽有所变化,但荐新、时享、袷祭和禘祭这些重要的宗庙祭祀名目和基本礼仪,却始终遵行不废。
除帝王宗庙外,按周代礼制士以上也可设家庙祭祖,后代的品官亦大多建有家庙。家庙祭祀不像太庙祭礼那样隆重,就是祭祀的次数有时也有限制。如《清史稿·礼志》载,清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四时祭家庙;四至七品,春、秋两祭;八九品只春季一祭。但是,官僚显贵的家庙,每逢春秋大祭仪节也十分繁杂。如据《鲍氏宗谱·祭仪》载,清代湖北麻城鲍氏宗族,规定了家庙大祭从序立、就位开始,经过荐毛血、举号、作乐、迎神、上香、酹酒、读祝文、进献等,到礼毕、退班多达93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