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这样的人既不乏刚烈勇猛,亦有沉静与智慧。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之事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隐忍,且是面对挫折与逆境时为了积蓄力量东山再起的隐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上签名后,也防被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使他放松对自己的注意。
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否定。曹操指出判断英雄的标准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尔。”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起来,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恨,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
做人要方。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比如说:做官就要奉守清廉的原则,否则这官绝对当不长久。为商就要奉行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把诚信放在第一位,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人要圆。这个“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个“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的大智慧;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提高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亦步亦趋,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做人方圆两兼顾,方可成大业。水无常形,兵无常势。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必有方圆人生。
据说,当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进京面见咸丰皇帝,北京万人攒动,皆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更是不会错过给这位湘军统帅相面的机会。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儿。令精通相术之人费解的是曾国藩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何会有这等荣耀的命运?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金陵攻克后,朝廷确实对曾国藩有了防范之心,倘若他不改变自己的性格,仍按照以前的性格办事,肯定会落得和年羹尧一样的命运。因此说,曾国藩的确因改变性格而改变了命运。
曾国藩是方圆性格的最典型代表,更是因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
的确,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这一辈子实在没有白活: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寿终正寝占了。总而言之,“功名利禄”四字全占了,可谓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
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军的12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数次战败,以致两次投水自杀,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击而数日悬刃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曾国藩也知会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当时同为湘军重要将领的两个兄弟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过了近一年,太平军进攻物产丰富的浙江,清廷十分恐慌,被迫请曾国藩出山,并赐他兵部尚书头衔。于是曾国藩有了军政实权。不久,慈禧太后专政,认为满人无能,开始重用汉人,这为曾国藩掌握大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曾国藩性格中的“方圆”,也可理解为“刚柔”。“刚”让他四次抗旨,以保湘军。曾国藩刚练水勇时,水陆两军约有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曾四次抗旨。
“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地刚硬下去,恐怕会的确如相术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后便命丧黄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对曾国藩这样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书里的真知灼见的确能令他时时警醒,事事警惕。
如果说“方”即是“刚”,那“圆”必是“柔”。曾国藩性格中的“柔”是锤炼出来的,“柔”的性格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谓“方圆人生,刚柔兼济”即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