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北国之春》写作于2001年4月,是任正非“冬天”去日本,寻求创业之道的范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消磨人的斗志,一篇《北国之春》告诉人们冬天马上就要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它激起了人们创业的热情,使处于迷茫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樱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此次东瀛之行,我们不是来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来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
一踏上日本国土,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与十年前一样宁静、祥和、清洁、富裕与舒适。从偏远的农村,到繁华的大城市,街道还是那样整洁,所到之处还是那样井然有序;人还是那样慈祥、和善、彬彬有礼,脚步还是那样匆匆;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小旅馆的老太太,从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和敬业,他们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似乎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在我看来,日本仍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还是十年前的日本人。
但谁能想到,这十年间日本经受了战后最严寒和最漫长的冬天。正因为现在的所见所闻,是建立在这么长时间的低增长时期的基础上的,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八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治安仍然比北欧还好,真是让人赞叹。日本一旦重新起飞,这样的基础一定能让它一飞冲天。华为若连续遭遇两个冬天,就不知道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天。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连续十年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这个冬天太长了。日本企业是如何度过来的,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是我们赴日访问的目的所在。
华为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能不能长期持续发展,会不会遭遇低增长,甚至是长时间的低增长;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员工在和平时期快速晋升,能否经受得起冬天的严寒;快速发展中的现金流会不会中断,如在江河凝固时,有涓涓细流,不致使企业处于完全停滞……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人应预先研究的。
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这是我们在日本时思索和讨论的话题。
在一个偏僻乡村的小酒屋,巧遇一群旅游的日本退休老人,他们为我们热情地演唱了《拉网小调》,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与他们同唱北海道民歌《北国之春》。
他们那样乐观、热情、无忧无虑,感染了我。相比之下,我感到中国老人有操不完的心,心事重重,活得很累。我们父辈们沉重的心情让他们至死也没有轻松过。
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而不是当今青年人误认为的一首情歌。
当一个青年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去为事业奋斗,唯有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怀他,以至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在春天已经来临时,还给他邮来棉衣御严冬。而我再没有妈妈会给我寄来折耳根(鱼腥草)、山野菜、腊肠了,这一切只能长存于永恒的记忆。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父母都一样,担忧着儿女。我写了《我的父亲母亲》一文,日本朋友也译成了日文、英文让员工传阅,他们误认为我是孝子。我是因为没有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精神才如此内疚与痛苦。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工作,忘了父母的安危,实际上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棣棠丛丛,朝雾蒙蒙,静静的水车,小屋,与阵阵无忧无虑的儿歌声相伴的是父兄的沉默寡言。我们多数人能去读大学,都是父兄默默献出自己的结果。他们含辛茹苦的,一点一点地劳动积攒,来供应远在他乡孤立无助的游子,他们自身反而没有文化。他们用自己坚硬的脊梁,为我们搭起了人生和事业的第一个台阶。
但愿他们别太苦了自己了,愁时相对无言也沽两杯薄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千万不要嫌弃他们,千万不要忘记报答他们。
由此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来自亲人的无私奉献,我们生活、工作和事业的原动力,首先来自妈妈御寒的冬衣,来自沉默寡言的父兄,故乡的水车、小屋、独木桥,还有曾经爱过你但已分别的姑娘……
《北国之春》是日本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写。
我亲自领悟过日本人民的勤奋,没有他们这种精神,很难用二三十年时间,就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于精工,在产品经济时代大放过光芒,让全世界人民对日本人民刮目相看。我也领教了他们在困难时期战胜萧条的忍耐与乐观精神。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而且大多数是高山,日本民族因而养成了善于把“长大厚重”的东西,做成“短小薄轻”,长期养成了精工的习惯。小小的花园是那样的美轮美奂,小小的街道是那样的整齐、精美,以至任何一个角落都让人舒适惬意。小小的但功能强大的相机,曾经风驰电掣般席卷世界市场的家用电器,一个无煤炭、铁矿、石油的国家,生产的优质汽车遍布全球。日本人民的勤劳,与德国民族的执著,在机电产品产业时代,震撼了世界。他们无怨无悔、勤奋努力、不断奉献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繁荣。
日本目前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其国民的忍耐、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未变,信念未变,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未变。天道酬勤,相信日本能够度过这寒冷的冬天。
二战后,日本20世纪50年代经济主要靠军需订货和美国的扶持起步,六七十年代在机电产品制造业上,日本是世界的中心,那时的附加值主要在制造业上。在此基础上,日本经济迅速起飞。冷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将军工技术转向民用,促成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进入工业体系,其产业的附加值很快转移到核心技术研发以及销售环节,制造业开放成为竞争剧烈而获利微薄的合同制造,以制造为竞争优势的日本受到了重创。
在批量生产、批量销售、物质生产效率甚高的70年代,日本经济的成长率约为10%;80年代后,以混合创新、知识生产率为中心的环境发生变化,日本企业的体制,并没有随之变化,很快便由世界经济中心滑向利益的边缘,成长率不大于4%;90年代以后,在以市场经济全球化、知识价值增值、信息化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下,日本企业的体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一下子被抛到这种经济圈的外面,成长率约为2%左右。日本企业曾经大为成功过,但企业不可能靠一种体制实现长期的持续增长。华为曾经成长过的模式就这么可靠吗?也值得我们反思。
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美国视日本与德国为假想敌。他们认真研究了日、德的弱势。针对日、德的封闭政策,美国实行开放的政策,采取的是引进世界优秀人才到美国工作,引进所有国家的先进技术,炒旺股市,吸引全世界的资金。而且日本是民族相对单一的国家,内部缺少竞争,人民的收入水平较为平均,也抑制了创新。日本虽然早已参加了WTO,但政府的开放,不等于市场的开放,日本人民的爱国情结,使外国企业与产品在日本发展困难,例如媒体前些年广为宣传的日本人民出国多乘日航班机(当然日航服务好是一个原因),甚至出国旅游也带着日本的大米和酱油。因此,外国企业在日本的发展不足以激活日本的内部竞争。只有激烈的竞争才会促使创新,日本在创新上是不足的,使原有的优势不能持续下来。
现阶段使日本制造业走入困境的是创新不足,真正拖累日本经济是由于日本房地产业的大量坏账。日本在经济腾飞的年代,田中角荣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由于当时日本企业与人民都很有钱,岛国的土地资源又少,一下子地价暴涨,房产暴涨,连续几十年的兴旺,地产历年投入不低于几百兆亿日元。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加上制造创新乏力、收益锐减,一下子地产就大幅跌价,使拥有地产的公司,许多成为了负资产,债务累累。这些地方公司的钱主要来自银行,银行也有被拖垮的危险。不去掉这些不良债务、企业就翻不过身来。当然,日本当时若乘着经济繁荣的时机,实行多元化、大量引进人才、振兴教育、破除平均主义、促进内部竞争、把凝聚力耗散掉、激发出新的能量、使制造的雄风依旧、地产再实行逐步收缩的方式,经济也不一定会垮下来。
与日本国情顾问竹内伦树教授的交流,对我启发很深。日本不乏有识之士,他们真正理解日本的国情,清楚日本的病症所在,也明白日本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相信他们目前遇到的困难,是结构调整上的困难,他们一定会重新走向振兴之路。
相比日本,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优势。日本基础设备十分完备,找不到什么地方还需要建设;日本的环保十分优秀,这么一个工业化国家,环保如此之好,是令人羡慕的,环保投资也找不到投入的地方;人们普遍比较富裕,教育也比较发达,启动内需真不知道从何入手。而中国经济正在兴起,不说西部,就说东部,基础设施也十分不完善;东部的环保还不知要投入多少,才会重见青山绿水;不只西部还有尚未脱贫的人,就是东部的下岗工人,都有待改善生活;13亿人民居者有其屋,以及良好的公共交通体系,不知要投入多少才能解决。全国13亿人受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工程就十分巨大。减轻农民负担,由国家来建设多媒体的农村中小学,就需要数千亿元,更何况把现在的大学建成现代化大学,还不知道有多大的投资机会。因此,中国的启动内需,一旦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成为持续不断的行为,中国至少有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机会。不过在发展中要注意,一旦富裕起来后,可能产生福利社会动力不足的问题,提早预防,就不会出现日本出现的问题。目前,加拿大、北欧这些福利国家都遇到税收过高、福利过好、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我们认真研究吸取经验教训,就会持续有效地发展。
我们访问的是实业型公司,这样的公司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好一些。产品还在市场上有销售,现金流还能转得动。只是八年的经营成长曲线是一条平线,几乎没有增长,工资总额也几乎没有增长,甚至还略有下降。
日本企业面临的三种过剩,沉重地压在企业的头上,使之调整困难。这三种困难是: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这三种过剩的调整,涉及机构改革、结构及产业重组,向发展知识创新产业过渡,以及培养核心经营能力和向速度经营的转变。过去的日本企业体制,束缚了这种转变,使之困难重重。日本企业真正感到了,不是做什么事好,做什么事不好,关键在于有无核心竞争力。
如果华为的增长速度大幅减慢,日本企业的三种过剩都会在华为出现。没有及早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陷于被动。
随着日本企业长时间不吸收新员工,员工平均年龄逐步增大,人才结构由宝塔形转向纺锤形,优秀的人才少,新生力量少,年龄大的一般员工多,使企业缺少活力,而且工资成本较高。由于人才的流动减弱,职位相对凝固,使创新明显不足。
日本企业的内部改革滞后,国内企业竞争不激烈,企业内部员工也缺少必要的竞争。促使企业改革的内因、外因,并没有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凸显。日本企业完全靠自身力量实行较大的改革,十分困难。如前所讲,日本是一个治安很好、生活很舒适、稳定的国家,尽管八年未涨工资,并未足以威胁消费,人们比较安于现状的生活,日本人连留学都很少出去。这种安定,也不利于迫使企业痛下决心进行改革。
尽管他们已废除了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加强了绩效考核,日本企业现在内部也开始进行改组,重新划分结构,从一个大公司什么都干,逐步收缩到几大领域,然后这几大领域财务独立,共同品牌,使核算目标清晰化等???,但观念和文化的惯性使这种变革的努力见效不大。
日本企业也开始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激活和推动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本的法律原先是不允许员工持股的,但日本企业在根本的竞争力提升上并没有有力度的行动。治标不治本,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苦熬是熬不出头的。
因为日本一贯比较求稳,致使企业经营者年龄偏大,决策过程过于谨慎。许多重要决策必须一致通过,少数人通不过,要做工作,甚至有时做不通就拖着,这种决策的安全性拖累决策的及时性。过于民主的决策体系并不一定是好的。
日本的企业相比亚洲其他国家已经比较国际化,但他们总结他们的失败之因时,还是说他们不国际化。想想华为与松下、NEC的国际化相比还差多少,有什么可以值得盲目自豪的?亚洲企业的国际化本来就难,我国在封闭几十年后,短短二十年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国际化。华为的国际化步伐更难,仅仅因为大量的外籍员工读不懂中文的文档,大量的国内员工英文也没过关,就足以看到华为的国际化是多么的困难。如果不克服这些困难,华为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日本政府决定在2003年之前,处理完不良债务,把33兆亿日元的债务从银行买过来。实行小政府,确立地方分权,进行税制改革,降低所得税,提高消费税。
实行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平均教育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类教育政策,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引进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IT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有人将企业比做一条船,松下电工就把自己的企业比做是冰海里的一条船。在松下电工,我们看到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其危机意识可见一斑。在华为公司,我们的冬天意识是否那么强烈?是否传递到基层?是否人人行动起来了?
华为还未处在冬天的位置,在秋末冬初,能认真向别人学习,加快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改良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裁掉并不必要的机构,精简富余的员工,加强员工的自我培训和素质提高。居安思危,也许冬天来临之前,我们已做好了棉袄。
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上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的发展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华为在这方面很年轻、幼稚,很不成熟。
华为组织结构的不均衡是低效率的运作结构,就像一个桶装水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颈。例如:我公司初创时期处于饥寒交迫、等米下锅的状况。初期十分重视研发、营销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做法是正确的。活不下去,哪来的科学管理?但是,随着创业初期的过去,这种偏向并没有向科学合理转变,因为晋升到高层的干部多来自研发、营销的干部,他们在处理问题、价值评价时,有不自觉的习惯倾向,以使强的部门更强、弱的部门更弱,形成瓶颈。有时一些高层干部指责计划与预算不准确,成本核算与控制没有进入项目,会计账目的分产品、分层、分区域、分项目的核算做得不好,现金流还达不到先进水平……但如果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能使公司的组织均衡的话,这些部门缺乏优秀干部,就更不能实现同步的进步。它不进步,你自己进步,整个报表会好吗?天知道。这种偏废不改变,华为的进步就是空话。
华为由于短暂的成功,员工暂时的待遇比较高,就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们事事请示,僵化教条地执行领导的讲话,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成为对事负责制的障碍。对人负责制与对事负责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制度,对人负责制是一种收敛的系统。对事负责制是依据流程及授权,以及有效的监控,使最明白的人具有处理问题的权力,是一种扩张的管理体系。而现在华为的高中级干部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对人负责制,使流程化IT管理推行困难。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我看过香港秘书的工作,有条有序地一会儿就把事做完了,而我们还要摸摸索索,做完了还不知合格否,又开一个小会审查,你看看这就是高成本。要迅速实现IT管理,我们的干部素质,还必须极大地提高。
推行IT的障碍,主要来自公司内部,来自高中级干部因电子流管理导致权力丧失的失落。我们是否正确认识了公司的生死存亡必须来自管理体系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快速、正确,端对端,点对点,去除了许多中间环节。面临大批的高中级干部随IT(管理)的推行而下岗,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为了保住帽子与权杖,是否可以不推行电子商务?这关键是,我们得说服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不要上,大家都手工劳动?我看是做不到的。沉舟侧畔千帆过,我们不前进必定死路一条。
华为存在的问题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数得清楚……
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出路的。就如松下电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唯有本企业员工一样,能救华为的也只有华为自己的员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我们趁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我们和日本企业一道,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天也一定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