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黄色黑条练功服 保罗·范霍文的朱斯蒂娜

看过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的《黑皮书》(又译做《惊惧黑书》)之后,我觉得可以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别,再添上一条金标准: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应当视剧中人的忙闲程度而定,艺术片的主人公往往是清闲的,一杯茶一番话一次远足就是一出戏,从A点到B点所耗费的时间,和真实生活里相差无几,通俗剧里的主人公却绝对忙得脚不点地,同样的时间段里,他们已经嫁过好几次死过好几回,连地球也被拯救了好几遍。高密度地出尽百宝,是商业片的不二法门。

《黑皮书》即是如此,美艳的女主人公从银幕上甫一露面,就已经在逃亡中,竟也匀出时间在湖边与健壮的少年建立了恋爱,一个吻的功夫,就有飞机飞过头顶,将她的屋子炸掉,当天晚上就险些落入纳粹魔爪,又被一位神秘人物救走——这还只是前三分钟的剧情,接下来她的家人惨遭纳粹屠杀,她含恨逃生,成为卧底……情节密不透风到两个小时以上,终于她杀掉奸贼,洗清冤屈,目光坚毅地决定用归还犹太人的金银财宝建立一个农庄——到这里该完了吧,还没有,十几年后,她坐在湖边心潮起伏地回忆这一切的那天,正是中东战争爆发当日,大队的士兵又冲进了他们的农庄。

由此可见,通俗剧需要怎样的情节密度,这密度严格到要以秒为单位来度量,必须三十秒内让观众笑一次,或者一分钟让观众攥一次拳头,并在观众情绪退潮之前及时把观众送出影院,务必伺候到大半年时间里他都惦着你的好才好。所以我想到内地那些声称自己在拍商业电影,但却屡屡成为笑话的导演,他们的作品,首先在情节密度上就是不够格的,情节一稀薄,节奏一放慢,观众立刻注意到了漏洞,看见了横店影视城外的高楼大厦,最后,甚至只看到了漏洞。商业电影不怕有漏洞,唯独怕慢。

但《黑皮书》也实在是紧张过了头,女主人公的遭遇,几乎可以媲美萨德笔下的朱斯蒂娜,刚出了狼窝,就进了虎口,刚过了火焰山,就进了蜘蛛洞。其实保罗·范霍文并不是一直这么紧张的,从《铁甲威龙》、《本能》、《艳舞女郎》到《透明人》,他一直是张弛有度的,《黑皮书》的过分紧张,过分的快,虽然丝毫没有影响到人物形象和内心戏的饱满度,虽然毫不流俗,到底影响了它作为故事的可信度,所以它在奥斯卡和戛纳那里都遭到冷遇。也许保罗·范霍文和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想要以这种紧张,折射犹太人的多灾多难,说明他们始终没有喘息的机会,不论在历史上,或者在电影里,但一旦太快了,人物就像进了洗衣机高速转动的甩干桶,完全从整个背景上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真空人,只供目光聚焦她的个人命运,于是放在哪朝哪代都行得通。

不过,倒一直喜欢保罗·范霍文,他有种好莱坞没有的浓艳,有一种深邃的、几乎让人起腻的性感,如果实在要拿他和我们熟悉的影人作比,他可以算是荷兰的王晶,通晓了电影的秘密,在各种类型的电影里都如鱼得水。但与《黑皮书》有关的消息里,最令我吃惊的,是它经过删减后,在国内上演了。它不是被当做“西洋版《色,戒》”的么?女主人公不也是宁肯付出惨重代价也要救出自己的纳粹情人的么?总之,这个消息里,有种你我才能领会的冷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