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山东三矿徒

何玉峰拱手道:“我们用了一些银翘片,效果的确不错,只是尚未研究出药方来。那个药品上所写的药方似乎漏了最重要的几种药,所以需要反复研究,另外吴院长似乎对此次的伤寒有不同看法。”

“哦?吴院长有何高见?”朱聿键转头问道。

吴有性点点头:“我在到宁波之前,也看了不少病人。我发现此次疫情虽然看起来像是伤寒,但只是病症相似,实则却是温病。如果一味如古书上的伤寒治法,必然效果不大。我也尝过王爷的银翘片了,这其中草药也有了些把握,相信数天之内应该可以制作出来。”

“太好了,不管是这是温病还是伤寒,一切就拜托何司长与吴院长了。”朱聿键对两人说道。

“谨遵王命。”两人连忙拜谢。吴有性的确有真才实学,三天之后他真的拿出了药方。经过制药厂的重新设计,银翘片开始以片剂的形式大量生产出来,并运送到各处医院。

如今疫情紧急,新药已经难以等待临床试验了,所以这批新药并未经过检验,就投入到临床应用之中。幸好吴有性的中医天分之高世所罕见,他研究出的药方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在得到银翘片的治疗之后,生病的人渐渐开始出院,封地内的疫情得到了缓解。

朱聿键的封地内疫情稍缓,然而整个大明的疫情却不见缓解,而且在以极快的速度波及到整个国家,就连陕西作战的双方也都因为疫情不得不罢兵了。朱聿键并不知道,这场本应该在崇祯十四年爆发的疫情,因为他加速了东南的商业交流,让大量人口聚集混杂,而提前了十年爆发,差一点毁了他的心血。

不过这场疫情爆发并非无用,至少从此次开始,朱聿键更加重视起医疗问题,一系列的卫生举措纷纷开始实施,在他的封地内卫生医疗水平一日千里,甚至很快超越了后世二十世纪以前的各大强国。这场疫情的直接好处就是医院得到加强,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孕妇生育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让领地内的人口数量提升更快了。

好处还不仅仅这么一点,随着八贤王封地内有治病良药的消息传播开,各省病人都开始向着封地内前来,涌入的人口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不得不建立难民营安置他们,同时让各府县的医院对病人进行诊治。

对于这些可怜的病人,朱聿键同情心发作,当即命令府库拨出一百万两白银,免费为这些人提供食宿和治疗。朱聿键的这一做法,让他在民间的声望大增,而许多治好以后的百姓,在听说八贤王封地内的生活水平以及移民政策之后,竟然选择了住下来听凭王府的安置,这让本来开始渐渐枯竭的移民来源,再次提升了起来。

八贤王府也不是简单的被动等待病人上门,在吴有性的提议下,朱聿键决定派出大量郎中组成医疗队,到外省进行医疗救治。这些医疗队通常由两百人组成,其中有二十名医生和四十名护士,另外还有四十名护卫和一百名车夫,他们赶着四轮马车拉上大量药物,从封地内出发向着各个省份进发,为所有出现疫病的人进行治疗。

这些人打着八贤王的旗号,更是让朱聿键的贤明四处传播开来。宣传毕竟有真有假,医疗却是真切实际的,虽然这次行动让朱聿键总共填进去四百万两白银,搞的财政司差点破产,但朱聿键的声望开始超越了崇祯皇帝,成了大明境内声望最高的藩王,贤王之名传遍全国各地甚至流贼中间。

到了最后这些医疗队被百姓们当成了活菩萨,甚至有进入陕西的医疗队伍,在为各地百姓救治的过程中,官军和流贼都为他们保驾护航,一时间成为奇谈。这次瘟疫波及的范围极广,时间也极长,整个崇祯四年剩下的日子里,朱聿键几乎都在关注这件事情,除了为百姓治病以外,在宁波近郊的一座新城也开始了建设。

波及大明朝的瘟疫正在逐渐消退,在浙南和福建首先消除了疫情之后,各省疫情都在有效缓解。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可惜天不遂人愿,八月初的山东一场巨大的危机爆发了。

在北直隶与山东省交界的吴桥城外,矗立着一个规模不小的军营,此时在中军大帐里三个人正在喝着酒。

这三个在后世都是著名的大汉奸,又被成为“山东三矿徒”,他们分别是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这三个人后世与吴三桂一起,成为了大清所封的四位汉族王爷。后世康熙朝的三藩之乱,就是吴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三人,之所以没有孔有德,是因为他在攻打南明的时候,被李定国所杀。

这三个人道德败坏卑劣至极,一心只为私利着想,只要有奶便是娘,可以说是天生的反骨仔。他们都是矿工出身,孔有德父亲还领导过反努尔哈赤的起义,失败以后孔有德就流落辽东。后来努尔哈赤占据辽阳,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就前往皮岛投奔了毛文龙。

成了官军之后,这几个人开始仗着身份四处抢掠,其名声比建奴还要臭。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身为官军,才没有人敢管他们,毛文龙为了笼络手下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实际上袁崇焕以纵兵劫掠的罪名杀死毛文龙,多半都是受到他们几个人胡作非为的连累。

毛文龙死后,几人因为受到新上官压制无法再劫掠,在皮岛领兵哗变,后来又逃入了山东境内。孙元化身为登莱巡抚,念及他们也曾当过官军,哗变多半也是因为朝廷欠饷,这才收留了他们并代为向朝廷解释。

这个时候崇祯刚刚以叛逆罪斩了“袁崇焕”,听说是与袁崇焕对立的毛文龙一系人马,也不去分辨是非就直接赦免了,才让几人逃过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