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投胎是门技术活

,国公府的小媳妇

她说可以先备着。

孙希大感投胎是门技术活,背靠大树好乘凉呀。

和当今皇后的生意起冲突,外祖母居然可以这样轻描淡写说话间化解,并且完全不需要她来周旋操心。

此外,她担心的状况,也一样没有发生。

卢敏当日,情绪和语言管理都做的很好,没有因忧虑而口不择言。

和孙宁,也没有因立场不同而起争执。

大约又过了半个月,卢太夫人派了人来请孙希过府。

她坐着马车到了莱国公府,进了萱沚堂,竟发现外祖母屋里坐着一个年约五十左右的贵妇人。

卢太夫人笑着介绍:“这位是定北侯府的张太夫人。”

孙希恭谨地朝她行了福礼,却偷偷侧眼打量着她。

几眼看过,忍不住暗暗吃惊。

张太夫人身着一件深铁锈色缠枝菊花对襟缂丝褙子,蜜合色棉罗裙,头上简单地绾了个圆髻,用一根通体剔透的羊脂玉福寿扁方定住。

她的皮肤白皙细腻,唇角带着温柔端方的微笑,只有眼角细细的纹路透露了她的岁数,想来年轻时,定是个极为美貌的倾国佳人。

张太夫人见她礼数周全,态度恭敬,笑得越发和蔼可亲:“县主不必多礼。”

又见她穿着一身蕊红绣缠枝杏榴花的倭缎斜襟缂丝褙子,底下是玫瑰粉色镶深边褶子裙,头上梳了个追云髻,只插着一支凝脂白玉长簪,明艳清雅。

她忍不住夸道:“常听班暝提起你,说你聪慧厚道。想不到模样竟也长得这般周全,还很会穿衣裳。”

她的声音很柔和,嘘嘘低声如絮语,言笑间却不失高贵端庄。

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温婉。

卢太夫人笑了:“班暝在孙府的时候,她还是个圆圆的小胖子,也不怪你不知道。”

孙希双颊微红,羞赧一笑。

其实对于这个张太夫人,她可是久仰大名。

当初祖母就是托了她,才请到大名鼎鼎的班瞑班夫子来家里给她们教授礼仪学问的。

张太夫人是楚王的嫡长女,下嫁给老定北侯张卓为妻。

她从小养在宫中,在先帝的嫡母明德皇后膝下长大。

她与先帝年龄相仿,又天天在一起玩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明德皇后当时是有心成全这一对佳偶的。

但当时的真宗皇帝忌惮楚王势大,不愿再立其女为太子妃。

故而将她指给了定北侯张卓为妻。

先帝登基后,还是对她念念不忘,竟将定北侯派至边疆戍边。

然后以太后老来寂寞的名义宣她入宫陪伴太后。

而后定北侯张卓战死沙场,张太夫人出于内疚,自请出宫回定北侯府为老定北侯守节。

这些事,还是祖母在世的时候跟她说的。

她当时还一阵唏嘘,即便是皇帝和太子,有时候也身不由己,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没有办法留在身边。

张太夫人拉过孙希的手,又细细打量了一番:“这模样,倒是随了她父亲了,宁儿像她母亲。”

说完,又侧过头问卢太夫人:“说起来,我也许久不见敏儿了,今天怎么不一道喊过来?”

“她那炮仗脾气,今儿这事,还不如瞒着她。待处理好了,再告诉她不迟。”

张太夫人佯怒:“敏儿是个能干识大体的,也就你这么说她。”

“就是你们从小都宠着她,惯得她如今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们这样府邸的姑娘,自然该骄矜着些。敏儿不过性子急些,其他哪里不好?这些年,我虽不在汴京,但没少听人夸敏儿贤惠,将孙府后宅打理得井井有条,孙大人少了多少后顾之忧?”

卢太夫人摆摆手:“如芹哪,敏儿在,你千万别这么说,不然她尾巴又要翘上天,又该跟允良吵架了!”

原来张太夫人叫如芹,外祖母叫得这样亲昵自然,两人肯定交情匪浅。

不然,她不会愿意替自己趟这趟浑水。

只是,她与皇后有什么渊源?皇后会给她面子?

她蹙眉,疑惑的眼神朝外祖母那边一飘。

卢太夫人会意,笑着道:“如芹哪,希儿的事情我可是拜托给你了的。”

张太夫人轻轻一嗔:“还说敏儿急,你比她更急,我在你这热茶还没喝一盏,就逼着我先给你做事了。”

卢太夫人乐了:“好好,茶你随便喝,事情能办就行。”

“早知道你这么小气,只肯给碗茶喝,我就不急着从江南赶回京了。这路费呀,都赚不回来!”

两人又彼此打趣说笑了几句,孙希只一旁默默听着,微微笑着,并不插话。

最后还是卢太夫人扯回正题:“希儿的霓裳阁抢了锦绣庄的生意,皇后少了条重要财路,宫里花销多,所以她要为难希儿。”

张太夫人叹息:“说到底,还是银子的事情。”

孙希微微迟疑,还是说了:“我把霓裳阁的账簿都带来了。家里几个妯娌也一起商量过了,我们都愿意,将利润匀出一部分,进献给皇后娘娘。”

张太夫人摇摇头:“这件事没那么简单。霓裳阁的幕后老板,不仅仅是皇后一家而已。”

孙希蹙眉,强压下心底的震惊。

她的声音柔柔的,继续娓娓道来:“皇后出身陇西世家,当初嫁给三皇子,也是先帝赐的婚。”

“皇后还是三皇子妃的时候,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三皇子的宠妾怀了身孕,三皇子妃不知,打了她板子,导致一尸两命。”

“三皇子状告到先帝跟前,说她不贤惠,又狠毒,非要休妻。”

“是我替她说了话,先帝才没准。”

“是以皇后欠我一个很大的人情。”

“后来三皇子被先帝立为太子,当时的崔贵妃并不喜欢她,她就与我走得比较近。也时常,在我面前诉说在东宫里的一些委屈。一来二去的,倒是有了些交情。”

“你外祖母写信跟我说了你的事后,我回到汴京第二日,就先去了皇后的寝宫,当时椒房殿内,宁嫔也在。”

孙希神色微变,宁嫔这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