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死谏

定国公徐光祚虽然跟张懋和郭勋平常不太对付,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却跟两人的想法差不多。

“皇上到底还是年轻,激于义愤,可以理解。但是兵凶战危,岂能儿戏?草率跟鞑靼开战,后患无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万大军,一个时辰就开拔出动,怎么可能?从古至今,闻所未闻。”

几个勋贵武将都是如此态度,文官们更是消极。

不过,此时有武将们在前面顶着,他们也不怕皇上把板子打到他们屁股上。于是也纷纷发言,从各个方面阐述这个计划不可行。

最后,众人达成一致。决定明天向皇上进谏,取消这个计划。

说是劝谏,明面上冠冕堂皇。但众人都是老油条,心里都有默契。皇上就是胡闹,想一出是一出。

你可以胡闹,但是我们不能跟着你胡闹。实在不行,你就自己试试这个一个时辰出动。等到你自己练兵,就知道这不可能做到。

那个时候,你小皇帝自然就泄气了,还得回到我们的道上来。

“看皇上的意思,决心已定,劝谏未必管用。若是皇上一意孤行怎么办?劳师动众,劳民伤财,毕竟不是好事。若是太后怪罪下来,责怪我等辜负了先帝托孤的期望,恐怕……。”

阎仲宇的担忧,也很有道理。

众人在朱厚照和太后之间,其实更害怕太后。

太后现在才三十几岁,能活很长时间。太后可不是好糊弄的,出了名的护短,对两个兄弟都竭力维护,何况唯一的儿子呢。

若是让太后盯上了,今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我倒是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理寺卿何休小心翼翼说道。

“有什么不能说的,快快讲来。”

刘健说道。

“死谏。”

“死谏虽好,但是谁能挺身而出?”

死谏虽然能成名,但是真的送了小命,众人还是不愿意干的。

荣华富贵,娇妻美妾,有几个真愿意舍得的?

“我大明从来不缺壮士、义士,都察院,各科道,总有人挺身而出。”

谢迁说完,就瞅着左都御史张敷华。

张敷华一看谢迁的眼神儿,就明白他的意思。

你个竖儒,看着我干什么?分明是想让我出头,找人死谏。

这种送命的事儿,谁愿意干?

如果皇上听了还行,皇上不听呢,岂不是白白死了。

皇上如今连三辞三让都不玩儿了,用死谏要挟,能管用么?

“劝谏皇上,本就是都察院份内之事。都御史,这事儿还真得落在你的头上。都察院那么多人,都是耿直之辈,此时不站出来,还等何时?”

李东阳这么一说,许进、韩文、张懋、郭勋等人,也纷纷赞同。

礼部尚书张昇又举荐了一个人,说他可以劝说一个人站出来死谏。张敷华没了借口推脱,只好答应也找一人死谏。

两个人死谏,就等于上了双保险。万一有一人临阵胆怯,还有另一个人顶上。

“虽然如此,但终非长久之计。皇上年轻好动,总想标新立异。劝了这一次,下一次怎么办?”

张懋又抛出了话题。

“英国公既然如此说,想必有所思。若是有什么见解,不妨说来听听。”

刘健巧妙地把球踢了回去。

如果张懋的计策可用,就探讨一下。如果是个馊主意,大伙儿自然会否定。将来即使传出去,丢人的也是张懋。便是皇上不高兴,恨的也是张懋。

“唉,先帝只有皇上这一个血脉,未免就娇惯了一些。皇上年轻,心性未定,又不住在宫中,太后也难以管教。”

“如今皇上已经成年,后嗣之事关联国本,不可不察啊。”

张懋此话一出,众人立刻心神领会,礼部尚书张昇立刻发言。

“英国公所言极是。皇上目前尚无皇后,也无妃嫔。血气方刚,加上刘瑾等宦官怂恿,经常微服出行。若是到了青楼勾栏之处,跟那些风尘女子……。”

张昇说到这里,就不深说,看了众人一圈儿。

那意思就是:你懂的。

众人自然都懂,几乎都认为朱厚照早就已经眠花宿柳。不过看破不说破,心神领会,重在默契。

“是啊,皇上已经成年,是该立后,也该有妃嫔伺候。有了皇后妃嫔,皇上就不会总是想着到外面乱跑,皇后也能时常劝谏皇上。若是有一个长孙皇后那样的皇后,皇上成为唐太宗那样的一代明君,也未可知呢。”

谢迁号称“谢侃”,口才好,善于跟人沟通,一下子就把众人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那就是用女人来让皇上收心。

有了皇后妃嫔,再有了孩子,你就是有老婆孩子的大人,要负起责任来,不能再胡闹。

“谢阁老所言极是,皇上血气方刚,大婚之后,必能多子多孙。也免得象先帝那样,一脉单传。”

刑部尚书闵珪的话,道出了众人心里的潜台词。

如果不是先帝只有皇上这么一个儿子,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当今也未必就能当上皇帝的。

即使当上了,如此不靠谱,还可以选择另立皇帝。

“既然如此,选哪家的小姐呢?”

工部尚书曾鉴问道。

“也不一定是小姐,哪家的姑娘也行啊。”

张昇补充了一句。

此时,“小姐”和“姑娘”这两个称呼,是不一样的。

能称呼为“小姐”的,必须是翰林家庭出身的女子。至于“姑娘”的称呼,则比较宽泛一些。

简单的两个称呼,其实是曾鉴和张昇两人不同的选后范围。

曾鉴主张从翰林出身的家庭选择皇后,张昇则主张不限于翰林家庭。

仅仅一个称呼,就表现出了两人的倾向性。

不过,两人的话,没有引起他人的回应。

皇后的人选,是个十分敏感的事情。主要的决定权,其实在太后手里。别人即使牵线搭桥,最后也要太后决定。

皇后和外戚,今后将是一股重要力量,众人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

但是这种事情不能明说,更不能明干,只能暗中使劲儿。

刘健作为首辅,自然不会把皇后的人选拿到这种场合上来议论。

“皇后母仪天下,立后乃国之大事。何人为后,需要太后定夺。我等可以向太后建言立后,却不能替太后做主。英国公德高望重,还请英国公去见太后陈情。”

“好,老夫明日便去见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