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御书房之议

众臣行礼后就都散去了,永兴帝此时走在前面,而其他被点名的人,则是紧随其后。

看着官家走远,这朝会上剩下的人心里都松了口气,不怪他们如此紧张。

刚才的情形可谓是一波三折,本来好好的西南大捷,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没想到后来急转直下,看着站立在原地,没有丝毫动作的吏部尚书,群臣都是心有戚戚。

毕竟刚才的场面实在是太吓人了,堂堂吏部天官,竟然差点因言获罪,这谁能想到啊。

还是赶紧回家,让妾室安慰安慰自己才是正理,可不在这站着了,怪吓人的。

叶奇此时也是一阵后怕,他实在没想到,秦国公反应会这么大,其实说起来也怪叶奇倒霉。

毕竟谁又能想到,除了战马交易的事情之外,袁文殊还有个划线而治的计划呢?

这前期工作刚刚开始,此时把袁文殊调回京,那不是前功尽弃了吗?所以秦国公坚决反对。

至于为何官家也想袁文殊回京?那还不是因为官家不想冒险,他现在只想着平安。

不想在自己的任上出现任何意外,本来他就无颜面对历代先帝,因为他没儿子的原因,要把他们这一脉的帝位让给别人。

他唯一能拿的出手的东西,就是这三十年的文治武功,他实在不想,临了临了再出了意外。

可这是于国有大用的计策,他又不好明着反对,只能是暗地里推波助澜。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秦国公的反应居然如此之大,这就让他的小心思落了空。

这也是他一散朝,就把人都叫去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躲不过去了,既然早晚都要商议,那又何必拖延呢?

到了御书房之后,永兴帝给大臣们都赐坐后,直接道:“今日召集诸位爱卿来此,是有件大事要和你们商议一下,这个中的缘由,就由秦国公你说给他们听听吧”

“臣遵旨”秦国公起身道

然后就开始说起起了袁文殊的计划,而随着秦国公的话,其他人的脸色在不停地变化着。

要说在场的这些人,那都是官场里摸爬滚打的老油条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更是他们的基本素质。

之所以这么不注意的原因就是,故意演给永兴帝看的,有些时候,沉稳大气并没有什么用。

推己及人,他们听的时候就能想象到,官家当时,应该也是强忍着心头的震惊。

那他们就必须表现出震惊来,要不然,不就让官家觉得,不如他们了吗?这可是官场大忌啊,他们又怎么会犯糊涂呢?

而永兴帝看着神色各异的众臣,心里也是止不住的高兴,就得让你们也体会一下,朕当时的心情。

难道永兴帝不知道,他们基本都是装的吗?他当然知道了,对于一个用权谋夺得皇位。

并且凭借权谋执掌神器三十载的皇帝,又有什么是他看不透的呢?不过,一个皇帝活得那么明白做什么呢?不聋不瞎不配当家,作为一国之君,最重要的就是这糊涂二字。

这二字你要是不会用,那除非你是开国太祖,否则你就是活活把自己累死,也得不到你想要的。

听到秦国公不说话了,永兴帝挥手示意秦国公坐下,然后开口道:“行了,事情的经过你们也都听完了,该说说看法了吧?你们谁先来?”

众大臣一听,都无人发言,因为他们摸不清官家的立场,所以都不想先说。

秦国公一看没人说话,于是就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此计甚妙,此计若成,以后我朝西南则在无忧也,而且随着乌蒙部疆域的不断扩大,可用于交易的战马也就会越来越多,而且此后的战争,那都将是在乌蒙部的地盘征战,不会在殃及我国疆域。”

“陛下,臣以为此计不妥,以我朝现在的国力,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开辟西南战场了。”

“此举若是激怒大理,那后果不堪设想,介时,一旦大理举国出兵寇边,那光凭西南之兵,是万万挡不住啊陛下!”英国公反对道

永兴帝虽然心里,也比较认同英国公的说法,但是他又不好直说,于是只得开口道:“内阁的诸位爱卿,有何看法啊?”

韩章本来不想管此事,可是官家既然已经点了内阁,那他就必须开口了。

“陛下,臣以为二位国公之言都有道理,依臣之见,还是派一名使者前去西南,详细了解之后才好做决定。”韩章道

“嗯,韩爱卿说得有理,只是这使者,该派何人前往啊?”永兴帝赶紧道

而秦国公此时虽心有不甘,但是官家金口以开,而且英国公说的也不无道理,所以也就默默的坐回了座位上。

英国公看秦国公不说话了,也就放心的回自己的座位上了,其实之所以两人这么默契,那完全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官家是不会派他们的人去西南的。

所以就坐在这里,听着他们商议人选就是,反正无论谁去,都和他二人无关了。

要说英国公这么淡定也就算了,秦国公为何也这么从容?其实完全是因为,哪怕秦国公这时候说话,那也无济于事。

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了,他自己一人也是孤掌难鸣,只能让袁文殊,自己想办法应付了。

他相信,既然袁文殊想好了对策,那他就一定会想到今日这种情况,所以还是让他自己处理吧,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至于到底能不能成,那就看他的造化了。

这内阁商议之后,决定还是官家派绣衣卫去最合适,这一来,文官不懂军事,就是去了也分辨不出什么来。

这二来嘛,若是派个武将去,那就更不放心了,因为这朝堂上的高级将领,那都是两系之人。

如果派江南的人去,那估计就是和稀泥,去了等于没去,所以算来算去,只有绣衣卫去最合适。

毕竟绣衣卫是天子亲军,只忠于当今官家,所以绣衣卫去的话是在合适不过了。

最后就这么决定了,由绣衣卫派人前往戎州,跟袁文殊详细了解计划的详情,然后再做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