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悝的事情在朝中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如今的朝堂,与当年赵戒造反时相比,格局早已完全不同。
肯跟着谋反的人,基本都是些拎不清的家伙,陛下威势正浓,正常人谁会自取灭亡。
何况现在的朝廷重臣,基本上都是刘志一手提拔起来的,吃饱了撑的才会自断前程。
如果不是因为郾太后太过于伤心,刘志自己都没当回事。
没办法,只能让益阳公主带着孩子回宫来住了一阵子,又嘱咐几个小公主和皇子,这段时间尽量逗他们的祖母开心。
到了夏天,太后的身体有所好转,刘志便带着她去了广成苑避暑散心。
因为郾太后担心平原王刘硕会心中不安,又特地让刘志下旨赏赐了许多东西,以示安慰。
也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刘悝的事情绝不会牵连到他身上,让他放心。
这年夏天,刘志正式组建了科学院,聘请已经退隐的房植任院长,与早先创办的医学院,农学院,成为三大独立于太学之外的高等教育机构。
对于朝政,他现在已经不怎么花心思了,主要是因为已经有了成熟的运作模式。
各项制度都比较健全,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几大中枢机构也形成了内阁的雏形,基本上稍微小点的事情已经用不着他来掌眼。
即便是大事也先通过了七部、秘书省和中书省的初步商议,将结果送呈到他面前来进行最后裁决而已。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还是因为他与朝廷之间达成了信任,更因为他能够掌控朝廷。
亲政十几年,他终于能够从繁重琐碎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开始自由支配时间。
这让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也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
很显然,狩猎这种娱乐方式,他已经厌了,需要寻求新的消遣。
于是他便把眼光转向了趣味性和竞技性更强的蹴鞠运动。
蹴鞠在华夏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上溯到约十万年前丁村文化中的石球。
在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曾大量出土可供游戏的石球。
据说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
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
就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
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而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
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人,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
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
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
其次,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一鞠、单人蹴二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
还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
当时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第三,出现了竞赛性蹴鞠。
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
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第四、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
“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后者的反映。
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可以说,蹴鞠在东汉已经达到了高潮,成为集娱乐与训练为一体的项目。
之前刘志实在是事务繁忙,因此很少参加这种运动,现在既然有了兴趣,便想着改革一下。
此时的蹴鞠大部分都是皮革所制,里面填充毛发,贫穷人家的子弟也有用藤条编织的。
这时代既没有pvc材料,也没有pu材料,但真皮却是大把,只是鞣制技术没有后世先进。
中国古代的皮革技术发展很早,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大量运用。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皮甲的兴起,使得皮革技术开始迅猛发展。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北方游牧部落的皮革制造技术传入了中土。
后来,又融合了古罗马的皮革技术,使得技艺更上层楼,达到了新的高峰。
重开丝路之后,在刘志的倡导下,皮革制品越来越精湛,样式精美复杂的马鞍、皮甲、皮带、皮囊和皮包以及皮衣等等,都刷新了当时人的观念。
大汉的皮革制品也畅销海内外,成为新兴的产业。
但在鞣制技术上,仍一直沿用着芒硝??烟熏??明矾??树皮等土法,生产规模也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这些方法在当时已经算是最先进的了,却耗时耗力,一件皮货,需要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能鞣制成功。
而鞣制出的皮革质量,与现代根本无法相比,比较硬挺粗糙,不够柔软细腻。
为此刘志召集工匠,与他们商量如何改进。
首先他注意到,古代的皮子是不分层的,全皮鞣制后虽然厚实,但却过于厚重了。
而且,虽然目前来说,由于地广人稀,牛羊猪以及野生动物的皮毛,来源比较广泛。
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皮毛也会变得紧俏起来,事实上,高档皮革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奢侈品。
所以将皮革分层可以合理运用,节约原材料,减少对于皮革的浪费。
在现代,真皮分层早已是常规操作,普通的分为两到五层,据说意大利那边更是登峰造极,越分越多,最厉害的可以分到十六层了。
就连边角料都可以打碎了,重新压制,真可谓利用到了极致。
但现在没有如此精密的分层机,纯手工分层的话,最好还是从两层开始吧。
其次便是皮革处理工艺上的改进,前世他曾见过爷爷将自家养的家兔皮,鞣制后再拿去卖,因此多少有点印象。
虽然这种家庭土法很简陋,但很明显在鞣制所用的时间上,确实比汉代要缩短许多。
刘志仔细的询问和观察了此时的鞣制工艺,然后和记忆中相对比,寻找两边的差异。
发现从前期处理开始就差别明显,土法处理皮草,会先进行腌制,然后用温水浸泡,去除脏污。
而此时大多数都不是鲜处理,而是用风干的皮子泡软了再制作。
接着用弯刀细心地刮除皮子上多余的残肉和脂肪,这一步倒是一样的。
第三步是脱脂,这一步非常关键,毛皮成品的好坏决定于脱脂是否彻底。在脱脂过程中,应当脱掉脂肪,又不损伤毛皮。
在现代土法中,这一步采用肥皂和纯碱,把肥皂切片,按比例加入纯碱,在兑上温水,然后搅拌。
如果没去干净,还要再重复一遍,然后清洗晾干。
而在汉代,这一步用的硫磺和草木灰,效果大打折扣,费时也比较多。
然后就是鞣制过程,土法一般用的明矾,加上食盐,水,按比例兑好,然后放入皮毛搅拌。
他记得这一步是最费时,差不多要七到十天,鞣制好后续还有许多步骤,如加脂,回潮,刮软,整形等等。
汉代其实也有用明矾鞣制的方法,主要用于皮毛,另外还有植物鞣制方法,主要用于皮革。
后续的过程都差不多,区别不是很大。
刘志发现汉代耗费时间如此之长,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在第一步。
当时是先用刀刮除碎肉,然后洒点老石灰水防霉去虫,再挂到树上,长时间阴干。
这一过程十分之漫长,需要三四个月之久,然后进行回软和物理鞣制,再用药液鞣制。
其中物理鞣制,就是用鼓槌慢慢敲打,使皮子结构改变,变得柔软起来。
这一步也需要耗费一二十天的时间,零零碎碎加起来,就比现代的用时长多了。
刘志对前期处理工艺,进行了指导,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提示多试验,多摸索,寻找出最合适的方法。
而去脂这一步,也不是很难,肥皂他早就搬运过了,如今成为中上流社会的必需品。
纯碱的提炼也有进行,虽然工艺简单,无法得到纯度特别高的碳酸钠,颜色也发红,但用来制作皮革还是可以的。
要制造一个富有弹性的充气皮革足球,单单有皮革制造技术还是不够,还需要有气嘴和打气筒。
实际上只要有了橡胶,这两样完全不是问题,结构十分简单。
邓演从南美洲带回来的橡胶树种子,育苗后还没开始移栽,要想获得天然橡胶,需要等很多年。
幸好用皮革也可以暂时代替,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打气筒和气嘴实在是司空见惯,太容易了。
整整一个夏天,闲暇时刘志都在和工匠们鼓捣着,到了初秋回宫的时候,他已经带着第一批新式蹴鞠来到了京城。
充气的蹴鞠,弹性远远优于填充毛发的蹴鞠,使用起来感觉更好。
他更是亲自下场,结合当时的蹴鞠规矩,重新制定了对抗赛事规则。
有皇帝的大力提倡和亲自出马,新的蹴鞠玩法,很快就风靡一时,成为军中和民间的新宠。
东汉时期人们的观念与明清不同,他们崇尚武力,喜欢各种健身运动。
蹴鞠、角力、击剑和骑射是最受欢迎的几大项目,在这种风气带动下,当时的人大多都身体强壮,孔武有力。
正因为有此基础,大汉才能做到减少常驻军队,节约军事开支的做法。
因为全民身体素质高,战时临时征兵,也不会出现毫无战斗力的情况。
这其中蹴鞠是最受军队欢迎的大型运动了,当时的比赛场地与规则与后世的足球大不相同。
蹴鞠有专门的鞠城,四面有高墙防止球飞出去,两头有高台可以观看比赛。
在鞠城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木杆,拉一张网,网中央有个直径约一尺的圆洞,称之为“风流眼”,也就是类似于后世的球门。
玩蹴鞠的人分为左右军,衣服颜色不同,分站两边,每队十二或十六人,按职能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
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
蹴鞠比赛时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
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
最后又传回“球头”,由“球头”射门,即将球射过“风流眼”。
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
球射过“风流眼”,过者为胜。
对方接球,也是按规定的传球路线完成传球,再传给“球头”射门。直到球落地为一筹,以进球多寡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