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投桃报李

已经入夜,黄琼接到传召也是心中一紧,莫非又出事了?

匆匆赶到中德殿,刘志却还没到,黄琼等了片刻,才见到御车不紧不慢地驶来。

刘志眉目舒展地走下车,黄琼心里的石头便落了下去,看来应该是好事情了。

二人步入书房,黄琼躬身请完安,“不知陛下连夜召见老臣,有何要事?”

“太尉先看看这个吧。”

刘志也不解释,将杨俭的密报递给他。

才看了两行,黄琼便拱手恭贺刘志,“恭贺陛下,青州大捷,贼寇不日将亡。”

等他一口气看完,刘志这才问道,“青州和兖州等地,兵乱之后一地狼籍,救灾重建之事迫在眉睫,太尉有何妙策?”

这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妥善解决,后续贼兵会不会死灰复燃,还很难说。

君臣之间相处这么久了,黄琼自然知道,常规的救灾安置方法,肯定不能让刘志满意,必须提出些有建设性的方法来。

低首思索了片刻,黄琼才慎重回答。

“以臣之见,需得先彻查当地官府,但凡曾与贼人暗通款曲者,须得连根拔起,严惩不贷。

否则一切的救灾事宜都无济于事。”

刘志满意地点点头,黄琼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太尉说得是,明日召开紧急朝会,商讨此事,看看要如何处置。”

其实,他更想借着这个机会,把那些个贪官污吏也一并解决了,穷点怕什么,最怕的就是这些个国之蛀虫,从根子上就给蛀空了。

大汉的官吏架构过于庞大臃肿,闲人太多,由此产生的问题很多,贪腐成风,政令不通等等。

是时候该一步步着手整顿了。

这次赵戒叛乱对他来说,其实也是好事,本来他打算花上数年的时间,一点点把军权抓在手里。

结果一次叛乱,直接加速了进程,如今京师所有的兵权都已经被他掌控,所以之前的改革计划,有许多都可以开始实施了。

“陛下,近日京师秩序井然,是否应该下诏重启大考之事?”

大汉帝国的第一次大考,就命运多舛,之前重重困难都挺过来了,到了该赴京赶考时,却又遇上了京师叛乱,一延再延。

好在太尉黄琼一直锲而不舍地在跟进,州试的名次早已出炉,除了几个匪患严重的郡县,其余的都还算正常。

原定的大考日期是十月中旬,现在下诏启程,应该还来得及,大不了往后推到十月底,最不济就冬月初开考。

反正无论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废。

“此事不必廷议了,我明日一早下诏,将考期暂时后延至十月底,令各州郡协助考生尽快赴京。”

这是考虑到一部分寒门学子无钱坐车,时间紧迫,等他们徒步来京城,还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呢。

不如由朝廷统一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如期举行。

见陛下决心如此之大,黄琼亦是精神振奋,“陛下魄力非凡,臣亦替天下学子欣慰。”

“此事就这么定了,不过尚书台仓曹那边,还望太尉多方协助,尽快筹措赈灾粮食。”

投桃报李,黄琼自然连声答应,仓曹虽然从太尉府划出去了,但依然与那边存在着许多关联。

平日里太尉府与尚书台的关系十分微妙,两边都有些看不惯对方,卯足了劲的相互为难,几乎已成习惯。

不过此次兹事体大,皇帝既然发了话,黄琼也会嘱咐属下尽力配合,绝不会允许那些没眼力见的胡来。

毕竟双方在利益相同的情况下,也会抛弃成见通力合作的。

两人又聊了些细节,刘志便安排人将他送回太尉府了。

中德殿内,刘志却毫无睡意,皇权初定,他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如何提高生产力,尽快解决粮食问题了。

其他的体制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步步为营。

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改进生产工具,推行科学而先进的耕作理念,以及对于品种的优选改良。

之前他已经凭记忆画了曲辕犁的图纸,让少府打造了十几部,交给京郊的皇家庄园试用。

毕竟他没有亲自使用过,对一些细节记忆模糊,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缺陷,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叛乱之前,他便已经写下了许多能回忆起来的种植方法。

例如选种、深耕、沤肥、间作、轮作以及嫁接、授粉等等现代人十分熟悉的方式。

其实他也没种过田,因此不可能了解详细的方法,只能说提供一个理念,让他们顺着这个框架去实践和研究。

当然,第一轮试验田就选在了自己的皇家庄园,今年的秋季作物,全部按照新的方法种植。

但在刘志的认知中,即使种植方法成熟,全面推广到全国,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粮食短缺的现状。

毕竟许多现代高产的农作物,譬如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等,都是原产于南美洲,至明代中期才从欧洲辗转传入我国。

这些作物现代人司空见惯,产量高,又能当主食填饱肚子,尤其是红薯,在土地贫瘠的山地上,依然能够获得很高的产量。

上辈子,他儿时就常听老一辈的人说,当年自然灾害时,就靠着红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除此之外,现代人常见的南瓜、花生、向日葵、西红柿、四季豆等等也都是后世陆续传播进来的。

没有这些东西,要想解决温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派遣人飘洋越海去南美洲寻找种子,以现有的航海技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唉,难呐!

幸亏张骞出使西域,带进来许多外来品种,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都是这一时期传进来的。

其中能够作为辅助粮食的,唯有蚕豆这一个品种,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重视,看样子应该及早推广开来。

说起来,还有一个物种,按道理也应该随着丝绸之路传了进来才对,那就是棉花。

但那时的棉花与现在的品种有区别,应该原产于古印度,虽然棉花与填饱肚子无关,但却是后世最重要的纺织原料。

只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他并未见过棉花的影子,也没有发现棉布的踪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