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盐政(中)

第二日一大早,内阁以及户部几位官员便早早的来到了乾清宫门外,等候传诏。

虽然态度积极,但是其中很多人对于改制盐政并没有抱多么大的希望,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开中法,岂是说改制就能改制的?

如果这么容易的话,那么之前的历代先贤们早就将这一难题处理好了,又岂会将这个烂摊子留在现在。

这些官员们此次之所以积极前来,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要和陛下分享从辽东带回来的那些银子。

现在六部九卿的所有官员都如同饿红了眼的野狼一般,死死的盯着这些银子,等着米下锅呢,可千万不要让陛下独吞喽。

一众官员并没有等太久,便得到了朱由校的传诏。

随着领路的小黄门进入乾清宫后,刚转过一个弯,几位官员便看到今日的乾清宫之中和往日的不同。

这使的他们不由一愣。

只见在靠近暖炉的地方,摆放了一条长长的桌子,而桌子两侧早已摆放好了椅子,而桌子的一端,也就是上首位置,朱由校早已端坐在了那里。

看到这些一向都波澜不惊的精英大臣们此刻罕见的露出了吃惊的表情,朱由校淡淡一笑,用手在两侧椅子上比划了一下,说道。

“诸位爱卿,来,快请坐。”

请坐?

刘一璟等人心中一惊,赶忙跪拜在地上,大声说道。

“此举有违礼仪尊卑,臣等惶恐,不敢造次。”

好家伙,和陛下同用一张桌子谈事,还没人敢这么大胆子。

要知道,哪怕平时面圣的时候,皇帝赐座,也只是屁股挨半边以示敬畏,坐下时所面对的方向更加不敢直面皇帝,而是斜向一角。

“无妨,朕让坐便坐,今日所议之事重大,时间漫长,朕体恤诸位爱卿皆劳苦功高才有此一意。”说到这里,朱由校语气严厉了一些,问道,“怎么,尔等要抗旨不成?”

“臣等不敢。”刘一璟等人赶忙答道。

无奈之下,几人只好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看了看这新奇的坐法,几人一时不知道该坐在何处,这使得他们犯了难。

正在几人犹豫的时候,几个宫娥走了过来,按照朱由校的吩咐,亲自带领他们去找各自的位置。

内阁四位阁老分别坐于桌子的两侧,靠近朱由校的地方,其他户部官员则是按照职位大小和资历高低,分别坐在距离朱由校远一些的地方。

刘一璟等人屁股挨半边,刚刚坐好,便有宫娥端着茶水走了过来,小心翼翼的分别放于他们面前。

还有这样的服务?

刘一璟等人更加感到不安了。

看到他们局促不安的样子,朱由校心里却有些得意的笑了。

以为朱由校闲的没事干才这样的安排这场廷议的吗?显然不是,谈判的时候最讲究的便是通过各种手段先压制住对方,使对方的心里产生情绪波动,从而才方便让对方进入自己早已设计好的规则里边。

这些人今日所为何来,朱由校一清二楚,可不仅仅是为了商议盐政改制的事情,他们还想从自己手里分走一部分银子呢。

对于这样的情况,朱由校怎么可能不先发制人,从一开始便狠狠的压制住对方。

所以,看到情况差不多了,朱由校也不废话,直接说道。

“朕在辽东查获逆贼,所获一些银钱,本应全部归于朕之内帑所有,然而,朝廷财政困窘,就连很多官员的俸禄都没有按时发放,朕于心何忍啊。”

说到这里,朱由校叹了口气,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而这些话听在刘一璟等人耳中却不是那么回事了,历代传下来的规矩,所得无论是朝廷的国库还是皇帝的内库,都不能独吞,而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账。

虽然每代皇帝和大臣们分账的比例不同,但人家都是要分的啊。

怎么到了陛下这里反而成了施舍给臣子的了呢?

刘一璟几人听的是嘴角直抽抽,想要端起茶来喝一口,压一压躁动的心情,又忽然想起来这是在乾清宫里在和陛下谈事呢,怎能如此无礼。

无奈,只好放下,但是心中的滋味却一时无法发泄,只能紧闭着嘴。

看到这些朝臣们全都不说话,朱由校趁热打铁,直接说道。

“既诸位爱卿并无异议,那么事情便这么办了吧。从这些银子里拿出一部分出来先把官员们的俸禄给发了,总不能既想让马儿跑,还不想给马儿吃草,朕还不是如此刻薄之君主。”

听到朱由校的第一句,有要一锤定音的意思,刘一璟几人站起来就像反驳,可是当听到后半句的时候,几人又将心放了下来。

看来陛下还是要讲银钱分出来一部分的嘛。

可是还没等刘一璟等人高兴太久,朱由校的下一句话便又让他们坐立不安了。

朱由校说道。

“朕亦知道,六部九卿都急需用钱,各有各急需处理的政务,皆耽误不得,朕总不能不管,那就将考成法重新设立起来吧。”

“陛下,不可啊。”朱由校刚说完,韩爌率先忍不住,惊呼出声。

不过,说完之后,韩爌便有些后悔了,他左右看了一眼,看到其他人虽也有意反对,此时却都端坐在椅子上,没有发生,反而是他自己,此时成了所有关注的焦点。

韩爌有些慌了,这可和他平时喜欢藏拙的性格严重不符啊。

“哦?韩爱卿有何高见?”朱由校似笑非笑的问道。

韩爌干笑几声,说道。

“微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论,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臣恐引起百官的不满,故才有此一言。”

朱由校脸色转冷,说道。

“拿走朕的银钱去办他们的事,难道朕想要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都不可吗?朕想知道自己的钱用完之后,有没有起到如期的作用也不可吗?”

“哼!”朱由校冷冷的哼了一声,说道,“朕只是让尔等回去之后给各部带个话,既想要朕的银子,便要守朕的规矩。”

“此事朕给各部考虑的时间,考虑好了,则可从朕这拿走银子。”

“接下来,议另一要事吧。”朱由校无视了众人的反应,直接开启了下一个话题。

对旁边的王朝辅招了招手。

王朝辅会意,将昨日毕自严所上关于盐政的奏疏交到了首辅刘一璟手里,刘一璟看完之后,又依次交到次辅韩康手里,如此,循环了一圈,所有人都知道了其中的内容。

看到刘一璟等人都看完了之后,朱由校才说道。

“这是昨日毕爱卿所上关于改制盐政的一些提议,不知可有遗漏?”

事实上,毕自严的这份提议已经相当详细了,显然是经过深入了解之后写出来的。但是朱由校始终相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才会召集众人再来商议,就怕其中会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果然,沉默了片刻后,有人提出异议了。

组织了一下语言,内阁阁老周永春说道。

“毕大人所议可谓事无巨细,能很大程度缓解朝廷财政压力。”

周永存先是高度赞扬了一番,接着又说道。

“然,臣认为,在现今我大明,想要完成此策,难如登天,而且治标不治本,只是暂时缓解,终不是长久之计。”

本来毕自严对于自己关于盐政的改制措施还是很有信心的,可是此刻听到周永春的反对,忍不住便要出言反驳。

却听朱由校抢先问道。

“哦?周爱卿可详细讲来。”

周永春也没有卖关子,说道。

“毕大人所言有三。”

“其一,严厉打击私盐。陛下可知,私盐从汉朝至我朝,屡禁不绝,从未消失,可谓扑之不灭,皆因其乃是暴利。而今我大明,私盐之数量乃是官盐的三倍,如此暴利,且官商勾结之下,想要消除,其难度可想而知。”

朱由校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其二。”周永春接着说道。

“便是提高灶户之生活保障,调动其生产官盐之积极性。此议臣以为甚好,灶户们实在太苦了。”周永存叹口气,可是他接着又说道,“可是资助灶户之银钱和粮食从何而来,现今北方各省连年干旱,所收粮米连年递减。”

“况且,朝廷可以给予灶户补助,盐商也可以,两相对比之下,灶户们还是会选择继续藏余盐,而卖于盐商。据臣所知,很多盐场里的灶户们已经被奴役,他们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啊。”

不等发问,周永春又接着说道。

“其三,毕大人所提,强制要求盐商以纳粮换盐引,甚至以十年为界限,废除十年以前所下发之盐引,此举恐引起所以人的一致反对啊。”

这第三条,朱由校也知道,盐引可不仅仅是在那些盐商的手里,更大的一部分则是在勋贵们的手里,废除十年之前所下发的盐引,不仅仅会引起盐商和他们所勾连官员们的反对,连同勋贵也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不仅如此,在大明还是有一小部分本分盐商的,他们凭借着盐引贩卖着盐,但是由于没有靠山,拿着盐引却迟迟领不到盐,这一耽搁时间便耽搁时间长了,有的已经超出了十年这个期限。

如今要一刀切的话,岂不是连这些本分的盐商们利益也要跟着受损?

周永春说完后,所有人都表示赞同的点了点头。

显然他们都知道其中的难点在哪里,所以才认为,此次改制并不会取得多么大的效果的。

毕自严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

“周阁老所言,老朽自然知晓,可是除此之外,可还有更好的对策?”

说完,苦笑着摇了摇头。

其他几人听完后全都沉默不语,显然,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注意。

一时,所有人都犯了难。都知道盐业是暴利,如果处理好了的话,可以为朝廷增加一大笔收入,现今却只能干看着,而吃不到嘴里去,这使人无比憋屈。

正在现场一片安静之时,朱由校却说话了。

“昨日与毕爱卿畅谈一番之后,朕倒是对于盐政有一些想法,诸位爱卿看看可还有什么遗漏之处?”

王朝辅会意,又赶忙拿了另一道奏疏出来,交给众人观看。

这封奏疏自然是朱由校连夜起草的,将他关于前世里的一些见识和现今的情况相结合,做出的一些改变,记了下来。

听到朱由校如此说,刘一璟等人都有些不相信,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陛下就有办法了?

不是小瞧朱由校的能力,而是他们成长的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拿起奏疏看完后,所有人都感觉脑子有些转不过弯来。

咽了口吐沫,刘一璟嘴唇微颤,问道。

“陛下是说,将盐业从朝廷手中下放更多权利给予商人?”

“不错。”朱由校点了点头,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后,说道,“历朝历代,都想要将盐业死死的抓在朝廷的手里,直至到了我大明建国之初,太祖雄雌伟略,决定将盐业运输这一部分权利下放给商人,如此才有了开中法的形成,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说到这里,朱由校叹口气。

“万事万物总不会一层不变的,明初,百废待兴,行商者稀少,富贵者更是凤毛麟角,家中能有百万银子的便已可以称的上是富可敌国。”

“而今呢,家中资产过百万两者何其之多?”

说到这里的时候,刘一璟等人忍不住微微的低下了头,对于大明朝哪里的人最富,资产过百万者又有多少,他们这些人精自然是清楚的,虽不知道具体数字,但是都有大概映像的。

只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陛下对此竟然也知道。

朱由校接着说道。

“虽不愿承认,可是而今商人之地位与明初已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便是商业在我大明之地位越发重要。”

“商业在发展,而朝廷相对应的也应当跟着做出改变,而这便是朕想要做出的改变。”

朱由校指了指那封奏疏。

随着朱由校的话,在座的大臣们也跟着思考起来,此时再去看那封奏疏里的内容,细细琢磨之下,不禁让他们的眼睛越发亮了起来。

都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那批人,几乎不到一会,刘一璟几人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各种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