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天有三日

应天府送来的奏报,朱雄英自然是知道的,这也是老朱有意让朱雄英知道的消息。

比如说他的两个皇妹在东宫大发雌威,比如说吕氏现在在奉先殿为皇太子祈福。也包括朱允炆,再次回到了凤阳,估计短时间里是没办法回到应天府了。

至于太子朱标的身体,只是过度劳累,所以这段时间必须要好好的休息了。

坐镇天津的朱雄英一道诏令,秋冬季节即将到来,这也是历年来北边的游牧民族叩边的主要时间段。皇太孙严令,边军做好战备、严查那些游牧民族的动向。几大藩王也需要做好准备,随时都有可能需要率军驰援。

朱雄英这个时候也向北平府等地下令,奏折先送到北平府,不用直接递向应天府。

这要是在其他朝代,或者说是如果现在坐在龙椅上的是其他皇帝。不要说皇太孙现在敢插手军权、地方政务了,就算是皇太子这么做,基本上也是会生间隙,甚至被废黜。

但是在老朱这里,他不会生气,他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子孙如此争气。他很乐意看到自己的子孙能够早点承担起来这些责任,他也会悉心指导、认真鼓励,说不定犯了错的时候先帮忙处理,然后再去处理那些拖后腿的文武。

老朱的眼里,他的子孙不会错,都是文武百官没有尽心辅佐,他的子孙都是最优秀的。

朱雄英现在下令北边的军政都要送到他这边,自然也不需要担心有人抗旨。说到底就是朱雄英这么做,也都是老朱允许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问题的。

李善长屁颠屁颠的赶到了天津,他确实不如年轻时那般精力旺盛或者考虑周全。但是很多的事情都是经历过,基础很扎实再加上多年的经验,自然也不需要担心。

昔日的中书左丞相、太师,如今只是皇太孙的幕僚,连知府这些都够不上。

朱雄英看似稚嫩的面孔满满的都是威严,“李公,如今是多事之秋,还望李公能够多多助力。天津和北平更是重要,还望李公在此坐镇,调度好前方物资补给。”

李善长立刻点头,算是认命了,“罪人领命。”

朱雄英笑了笑,平静说道,“驸马都尉任天津知府,李公也好一家团员。”

驸马都尉李琪任天津第一任知府,正四品的官职可不算低。因为在老朱、朱雄英的规划当中,除两京所在之府长官为府尹外,其余诸府一律以知府为长官,知府成为省之下、州县之上的中级行政官。

李善长立刻感觉到皇太孙果然是皇帝的孙儿,都是一个德行!

觉得是有用之人,那立刻是压榨到死。生怕这些人不尽心尽力,想着法的施加压力等等。只是李善长这个时候也不敢多说什么,他还想要翻身呢。

不为自己考虑,也不再奢求国公的爵位了。但是为了儿孙,这是可以考虑了。他觉得自己拼死辅佐、尽心尽力,儿孙们以后说不定可以有着一些机会。

毕竟皇太孙虽然像皇帝陛下,但是比起那个皇帝要多了点优容,没有那么刻薄。

李善长看起来也只能这样了,他现在算得上是认命了。而朱雄英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着人尽其才而已,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而已,他现在也需要将北边打理好。

处理好北边的事务,不只是给老朱、大朱分忧,更是小范围施展自己的施政理念。

在将李善长给调到了天津后,朱雄英可以在这个时候朝着北平出发了。那里也是重中之重,朱雄英也没忘记一些大事。

在离开天津之前,朱雄英让他的三舅负责押送战俘,大明现在缺少劳改。

牢里有不少罪犯,每年那些男丁也要赋徭役。可是到底是大明的子民,朱雄英肯定没办法往死了使。但是北边抓回来的俘虏,或者是在高丽、东瀛抓回来的战俘,那就难说了。

虽然会有一些腐儒有些意见,但是朱雄英也没打算改变什么想法,必须要这么做。主要是这么个年代,确确实实有着那么一些个没办法的事情。科技生产力不够,只能是用人力来拼了,有些人力成本也可以低廉一些。

既然是要开始搞基建,那就干脆一点的直接开始,这个时候可不能有什么好心软的。

不要说现在了,就算是几百年后也是一样。很多的事情也就是靠人力,甚至是用人命去填,这也是根本没办法的事情,想要‘全自动’、机械化,真的不现实。

朱雄英继续坐镇北平,一道道旨意从福隆宫发出,这也让不少九边的边军,包括应天府的朝臣有些错愕、迷茫。

以前都说如今的大明天有二日,大明有两个主人。但是现在再看看,还是小看了这一切,大明根本不是两个主人,大明是有三个主人。

哪怕很多人都知道皇太孙坐镇北平,在大兴土木的营建北平府,那是为了迁都而准备。只是现在北平府甚至谈不上初具规模,现在这里就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政治中心’的意思了。

好在这些地方文武也不需要担心太多,因为北平这边的旨意,是应天府也认的,这也是来自应天府最至高无上的旨意。更何况北平府这边的旨意,和朝政也没有大的方向有什么出入,皇太孙没有想要‘开国’。

朱雄英只是继续坐镇,作为皇太孙,很多的事情他不需要亲力亲为,很多的事情也就是稍微的控制一下大方向、定下调子就好。

让他去做工匠,那显然是不可能的。顶多也就是朱雄英大概的说了一点方向,比如说想要制造出火绳枪、不断的和一些工匠描述思路,或者是大家集思广益去丰富一些构想。

水泥这样的东西,朱雄英也是在不断的和一些工匠讨论,也给足了人手和资源,可以多做一些试验。

大明王朝的皇太孙高贵、威严,这也使得不少番邦的‘留学生们’心生畏惧。他们或许在自己的故乡是权贵,但是到了大明就什么都算不上了,很多的寻常百姓都看不上他们。

但是在国子监,他们有着最高的老师教授诗文、经义,偶尔皇太孙还会宴请,和这些人谈笑风生,这也使得不少留学生想要留在大明,留在这个富强的国家。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走入殿内,说道,“爷,今天要去皇城走走,工部的人都在那边候着呢。”

朱雄英头也不抬,继续写着信,“再等半个时辰吧,让宋忠去外面候着。该拿人就要拿人,该稽查就要稽查。你也带着人过去,锁入大狱后,有罪名要认、要确认,但是没有的事情也不要往上加。”

王承恩立刻领命,皇太孙信任锦衣卫,但是绝对不会让锦衣卫一家独大。现在在北平,有着一些开始制约锦衣卫的体系出现了。

朱雄英继续写着信,他现在也越来越理解他的皇爷爷了。很多的事情,就应该注意这样的一些平衡。一家独大这样的事情,朱雄英肯定是能够避免的话肯定就要避免。

写完信封好,朱雄英自然也不需要担心的。他送到应天府的信,基本上也就是老朱会开。老朱不只是要看朱雄英写给他的信,朱雄英写给弟弟妹妹的信,老朱来了兴致也要看看。

爷爷看看孙儿、孙女的信,很正常的事情,老朱觉得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哪怕有些时候朱雄英故意悄摸摸的暗戳两句,老朱依然我行我素,反正咱就是看了,大孙儿的信想看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