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成王玺的遗愿,也为了能与辛夷重逢,王鉴持之以恒地在原有规模上继续修建完善报恩寺。
前些年与薛家恶斗花费了不少钱财,改土归流后又降为土通判,俸禄有限。王鉴看着家里为数不多的存银,深感继续修建报恩寺已经愈发艰难。
新建的华严藏和罗汉殿,只是主体工程完工,华严藏里面的转轮藏、鎏金壁画、天花藻井等亟待资金到位,才能继续完成。罗汉殿里的塑像和壁画也都还未完成。至于万佛阁,由于资金紧张,至今只打了地基。
家里的存银已经远远无法支撑继续修建报恩寺的高额费用,但王鉴不愿违背王玺的遗愿,他不想做一个不孝之子。焦头烂额之际的王鉴忽然想起,之前王玺在弥留之际告诉过他们,他已把王家十代土司积累的宝藏,藏在了一个秘密地点。同时把藏宝地点画在了一张藏宝图上,将藏宝图分为五份,分别装在凝脂白、孔雀青、玄武黑、赤练红、月牙黄五本不同颜色装帧的《华严经》里,并将这五本不同颜色装帧的《华严经》分别交给他们兄弟姊妹五人。只有他们兄弟姊妹五人团结一致,才能通过五本不同颜色装帧的《华严经》找出完整的藏宝图,找到宝藏所在。
然而这世上唯一知道藏宝地点的徐公已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病逝,死前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宝藏的遗言。作为王家最忠心的家臣,徐公把他的一生献给了王家,甚至到死还在恪尽对王玺的承诺,永远地保守住了宝藏的秘密。
单凭王鉴自己手里这本凝脂白的《华严经》,不论他怎么研究也看不出里面的门道。王鉴知道金主西,即白色;木主东,即青色;水主北,即黑色;火主南,即红色;土主中,即黄色。而王鉴、王樾、王济、王焕、王坦兄弟五人的名字,正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取的。早些时候,王坦被王樾间接下毒害死后,王玺弥留之际把原本留给王坦的那本月牙黄的《华严经》给了当时并未出嫁的辛夷。现在除了他手里这本凝脂白的《华严经》,王樾手里孔雀青的《华严经》、王济手里玄武黑的《华严经》、王焕手里赤练红的《华严经》都随着他们三人命丧薛兆乾的代月刀下,下落不明。辛夷手里那本月牙黄的《华严经》,也随着辛夷出家云游修行,不知去向。
至此,关于《华严经》和宝藏的秘密,似乎变成了一个永久的谜。或许只有等到后世之人才能慢慢解开这个谜团。
没钱寸步难行,正当王鉴一筹莫展,龙安府土知事薛兆芝带着一班下人,抬着五个沉甸甸的木头箱子,主动来到土通判司署。
王鉴惊讶地看着薛兆芝,不由得问起来:“不知薛知事大人此番前来,所谓何事啊?”
薛兆芝命人逐一打开箱子,只见密密麻麻的银锭闪闪发光,薛兆芝诚恳地对王鉴说:“王通判大人,我为过去薛家对王家造成的伤害深表歉意。如今家兄薛兆乾等人均已认罪伏诛,龙州也已改土归流变为龙安府,我们薛、李、王三家都不再是土司了。愚弟在来贵地之前已去面见土通判李胤实大人,向他诚挚地道歉,获得了李通判大人的谅解。今日愚弟贸然打扰,是为两件事而来。一来,愚弟愿与王通判大人一起放下前尘恩怨,共同协助龙安府知府刘大人管理好龙安府事务。二来,当年家兄谋反,朝廷明察秋毫不杀愚弟,还让愚弟世袭土知事一职,令愚弟心存感激,时刻不敢忘记隆恩浩荡。愚弟听闻王通判大人目前正在修筑完善报恩寺,但资金方面有些难处。愚弟愿捐资白银五千两,助您将报恩寺修好修精,为当今皇上诵经祈祷、祝延圣寿、报答皇恩,为天下百姓祈福,祈愿大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请王通判大人能够不计前嫌,遂了愚弟一番心意。”
薛兆芝的话用意很明显,朝廷既已严惩薛家,现在李胤实也已代表李家原谅了薛家,若是王家还执着于过去的仇恨,会让龙安府知府刘良寀怎么想,又会让朝廷怎么想?加之现在修建完善报恩寺急需用钱,这五千两白银不是小数目,若是收下了这笔钱,拿人家手软,就等同于愿与薛家和解。若是不收下这笔钱,又上哪儿去找钱继续修建完善报恩寺?王鉴不由得暗暗佩服薛兆芝此招甚是高明,让他无可选择,只能默默接受。
面对现实的王鉴笑着对薛兆芝说:“逝者安息,生者如斯。都过去了,我们彼此只有放下仇恨,才能更好地活着。薛知事大人,您愿意自捐己资,拿出五千两白银帮助愚兄修建完善报恩寺,共为当今皇上祝延圣寿,祈祷大明国泰民安,实乃令愚兄感动。多谢薛知事大人雪中送炭,愚兄必定将报恩寺修好修精,他日全部完工之际,将薛知事大人的功德刻于碑记之上,令后世传颂。”
见王鉴接受了,薛兆芝顿时眉开眼笑:“多谢王通判大人理解愚弟的一番心意。这座报恩寺建好之后,必定为朝廷认同,世人称赞,于当今皇上圣寿、大明国运都大有裨益。”
王鉴苦笑了笑,曾经的他与王樾、薛兆乾斗了小半辈子,如今王樾、薛兆乾相继离世,他因改土归流从龙州的土司变为龙安府的土通判,那些曾经执着的东西,都已永远消散在世代无情的更替之间,湮没在世事无常的变迁之中。
王鉴多么想所有的恩恩怨怨能就此打住,他已经不再年轻,他只想等报恩寺彻底完工之后,能与辛夷重逢,伴着妻儿过些平平淡淡的安生日子。由于当年赵巧莲服下了太多麝香柿钱汤,导致终生不孕。王鉴接回赵巧莲几年后,赵巧莲始终无法生育,两人一直无后。在爱妻赵巧莲的强烈要求下,王鉴这才勉强纳了姬妾贺芸霜,生下了一儿一女。一大家人和睦地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只是辛夷离开蟠龙坝四处云游之后,王鉴总觉得心里缺了一块似的。
送走薛兆芝,几日后土通判李胤实也自捐己资,拿出三千两白银帮助王鉴修建报恩寺,共祝当今皇上圣寿,同祈大明太平盛世。王鉴对雪中送炭的李胤实十分感激,再三致谢后收下了这笔钱。龙安府本地的正知、普恩、海祥等僧侣,以及其他士绅商贾纷纷捐资捐物、出资出力,共同帮助王鉴继续修建完善报恩寺,令王鉴着实感动。资金一到位,华严藏、罗汉堂、万佛阁的工程建设得以继续。
经过三年的修建,华严藏里的转轮藏、鎏金壁画、天花藻井等终于一应俱全。罗汉殿里的塑像和壁画也得到了完善。雄伟的万佛阁拔地而起,其中的若干塑像、鎏金壁画、天花藻井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完工。
华严殿与大悲殿南北相对,其面积和建筑结构与大悲殿相同。殿内正置转轮经藏一座,系一木结构塔形器,用于藏经和供佛,可左右旋转,故称转轮藏。转轮藏通高33尺,系用楠木制作,横截面为八角形,外观八棱四层,实际七层,下大上小,逐层向内递收,形似七级佛塔。经藏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经藏座,下设圆形踏板;中层藏身施腰檐平座;第三层为天宫楼阁,最上为八角攒尖顶。其构造为经藏中心用一根立轴,上端套入殿梁,下端立于圆形地坑中央的铸铁砧上。立轴的八面各穿横竖木枋,将横竖木方榫卯连接,构成一个八角形框架。框架外表安装木板,设置柱子、平座、屋檐、副阶、栏杆,嵌造天宫楼阁,雕绘龙凤花草,安置佛像经典。转轮藏通体雕绘诸天佛圣、龙凤花草。
转轮藏周围的四根大柱上,各有一条长约21尺的泥塑神龙。该转轮藏虽高为33尺,直径为21尺,重为10000斤,仅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转动。这座转轮藏不仅结构复杂,制作奇特,工艺精巧,雕饰繁杂,既是精致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艺品。藏体上各种神像、木雕彩绘、佛像经典,令人叹为观止。转轮藏前置石香炉一座,高约6尺,分炉斗、炉身、炉座三层。炉身透雕流云,炉座束腰部分浮雕“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右面雕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左面雕刻“巧过火焰山”,正面一组刻的是“取经归来”。设计独到,雕镂精巧,有极强的立体感。转轮经藏周围的四根大柱,各悬泥塑神龙一条,龙身长约21尺,遍体金甲耀目,筋骨突露,造型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怒目而视;有的引颈长鸣,气势逼人;有的龇牙咧嘴,奋击长空。宛如活龙再现,大有离柱腾飞之势。
罗汉殿是报恩寺里第三进院落里南北两侧的回廊。东起华严殿、大悲殿,西至万佛阁,轴线两侧以34间回廊围绕起来,构成廊屋周匝的总体布局。北回廊与大悲殿在一个水平面上,南回廊与华严殿在一个水平面上。二廊建立在石砌台基上,面宽17间计约9丈,进深两间计约15尺,面积约1458平方尺。为五檩木架,穿斗式梁架结构,单檐悬山式建筑。廊的左、右、后三面以竹编泥墙封护。塑像和壁画装饰精美,回廊宽敞明亮,檐下柱额间安置雕花雀替,额枋上均绘有绚丽的建筑彩画。
万佛阁建在罗汉殿的尽头,在报恩寺中轴线上的末端,高72尺,三重檐,五开间计74尺,进深三间51尺。总面积约为3800平方尺。在这座装饰华丽、巍峨雄壮的阁楼,斗拱的花样和出跳极其讲究。拾级入阁,万佛阁底楼长长的佛坛正中彩塑如来佛祖讲经说法像一尊。莲台通高约17尺,左右的“十大弟子”两手合掌,侍立两旁。造型生动,姿态各异,有的笑容可掬,慈祥亲切;有的怒目而视,威严凶猛;有的合眸默思,深谋远虑。因性格年龄的不同,神态各不一致,多数平易近人,个别不怒自威。个个形神入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如来佛祖像前面两侧,竖立着王玺和王鉴的塑像。这两尊造像高约9尺,头戴官帽,身着官服,五官端正,神情虔诚,两手抱拳,聆听传经。正所谓修佛之人清心寡欲,王鉴此举意在向皇帝表丹诚,以显示王家忠君爱国,一心向佛,绝无半点谋逆之心。世人在拜佛时,在佛祖像前面两侧的王玺父子也能一并被跪拜,沾沾佛祖福荫,永享人间香火。王鉴还特意请匠人在殿中雕刻了一座设计精巧、造型独特的石雕香炉,高约6尺,分六层以上镂空透雕的作法制成。香炉上雕刻有手持各种器乐的乐伎,有千层百瓣的花卉,有生动嬉戏的群狮,还有张牙舞爪的云龙,无不各尽其妙。
万佛阁底楼右侧有一楼梯,可扶梯而上,到达楼座。楼的后部神龛上供有七尊木雕佛像,佛经上称它们为“七佛”,即释迦牟尼还未成佛之前就已有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即为过去在娑婆世界渡众的“七佛”。阁内除佛像外,楼上楼下的27平方丈的满墙壁画精美绝伦,妙笔生花,栩栩如生,画面上有身材高大、情态肃穆的帝王君主;有手捧贡品、端庄秀丽的天神玉女;有体形彪悍、面目狰狞的天王力士;还有双手合十、神情谦恭的寺庙僧侣。各种人物画像高达9尺,高低错落,左右顾盼,周围衬以流云仙气,与阁内供奉的金身佛像有如众星拱月,前后呼应,动静相衬,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庄严的护法图。这些壁画,融合佛家和道家之精髓,构图生动,笔法精炼,线条流畅,色泽艳丽,穷工极态,出神入化。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九月初,王玺、王鉴两代人共历经二十载春秋,报恩寺修建工程全部竣工。报恩寺金碧辉蜚,琉璃光耀,使原本的荒芜之地化为宝坊,成为龙州自开设以来,时至今日的龙安府都未尝有过的名刹。
王鉴毕恭毕敬地将报恩寺已落成并愿意无偿捐献给国家的消息,报告给龙安府知府刘良寀。刘良寀欣喜地将这个好消息层层上报,当今皇帝朱祁镇看到奏疏,得知了这个情况。朱祁镇清楚王玺、王鉴父子最开始修建的并非寺庙,而是形势所迫才改建成的寺庙,并没有做任何御笔朱批。朱祁镇自有他的一番考量,若是他大肆朱批嘉奖王鉴,便是告知天下僭越无罪、谋逆有理,于朝廷的中央集权统治极为不利。现在改土归流的目的已然达到,他不想再引起其他曾经的地方土司不满,从而再生祸乱,他选择了将此事置于不闻不问之列。
尽管朝廷置若罔闻,但龙安府的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王玺、王鉴父子为了修建报恩寺,两代人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为自己置田买地,没有为自己修建奢华豪宅,而是散尽田产家资并多方募集资金,倾其所有修建了这样一座宏伟壮观的报恩寺,还无偿地捐给国家,捐给百姓,捐给天下人。王鉴坚持每日亲自带领家眷烧香跪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诵经祈祷、祝延圣寿、报答皇恩,为大明盛世祝祷,为天下百姓祈福,祈愿大明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王玺、王鉴父子为官两袖清风,传承着知恩、感恩、报恩的美德,潜心修佛,以佛教思想教化边民,稳定边陲,为曾经的龙州、现在的龙安府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王鉴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表扬,但龙安府百姓们对他们父子俩的称赞,让他感觉比朝廷任何嘉奖和表扬都来得更加实在,更加暖心。
修建完报恩寺并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王鉴终于完成了王玺的遗愿,心有所安。但王鉴的心里还是空落落的,他还没有等到辛夷回来。和辛夷断了联系已经许多年,王鉴不知道辛夷现在究竟怎么样了?是否还活在这个世上?还能不能回来?
岁月磨人,让思念愈发深沉。那些对辛夷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而是幻化成绵延的墨迹,晕染开来,烙成心尖上的泪痕。
王鉴不知道的是,辛夷当初留下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她不会再回来。
辛夷一直自愧是个有罪之人,自责是她的存在才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她无颜面对王鉴,面对王家。与此同时,辛夷担心王鉴因痛失至亲,受不了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辛夷便在信里告诉王鉴,待报恩寺彻底完工之日,就是他们兄妹再见之时,借以此法激励王鉴重新振作起来,完成王玺的遗志。
就在辛夷云游四方的途中,辛夷无意中偶遇了一位同样云游四方的故人。那故人恰是无妄法师。无妄法师深知,当初正是他为了报答薛忠义的恩情,也为了报王家害死朱檀儿之仇,与薛忠义联手设计陷害王玺一家,造成了一系列恶果,枉送了那么多条无辜的性命。无妄法师自感罪孽深重,主动辞去黄龙寺主持,从此四海云游,虔心忏悔,渡人渡己。
辛夷与无妄法师相遇的那一刻,彼此打了一个合十的手印,默默给了对方一个微笑,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不再是红尘中人,而是空门中苦修的行者,在历尽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后,选择放下一切,全身心地皈依我佛,苦行修法。
辛夷的内心从未如此平静,她确信一心向佛的她,再也不会纠结于过往。一切都已过去,只有放下,才能重生。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辜月,寒冬料峭,一名身着三宝领海青的尼姑整肃庄严地来到报恩寺的经幢前。
报恩寺里刚来不久的年轻小和尚,正在附近清扫落叶,知道蟠龙坝附近并没有尼姑庵,见到眼前的尼姑自是有些奇怪,以为她是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忙问道:“请问这位师太前来鄙寺有何贵干呢?”
这名尼姑不是别人,正是已出家的辛夷。
辛夷礼貌地对小和尚说道:“贫尼法号‘绝心’,云游四海路过此地,见到这座宏伟的报恩寺,难免驻足欣赏一番,打扰了。”
小和尚并不知道辛夷的真实身份,挠挠头,咧嘴一笑:“绝心师太,您客气了!”
辛夷微微一笑,望着夕阳余晖下这座金碧恢宏的报恩寺,想到那些因这座报恩寺而生而灭的爱恨情仇,已如过往云烟,永远地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从苦海翻波到心如止水,如今的辛夷不再是曾经的王辛夷,而是早已皈依佛门的绝心师太。
辛夷虔诚地双手合十,法界于一心,轻轻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