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王翦的牛逼之处

“王翦此人是真的厉害啊,始皇帝嬴政有这样的虎将,何愁大事不成啊。”

“大秦能灭六国,他的功劳非常之大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着王翦的盘点视频,不由感叹。

“可以说秦灭六国,其中就有五个是王翦父子所灭啊,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王翦父子的强大之处。”

“还有,虽然说王翦只是灭了三个国家,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王翦所灭的两个国家实力都算雄厚的,无人敢说赵、楚弱,因此他的功劳是当之无愧的。”

“王家无弱子啊。”

…………

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强,政治才能更是一流。

如果拿韩信和王翦比,军事才能来说,韩信或许会略胜一筹,但是谈到政治能力,王翦几乎呈现出碾压之势。

这是为何呢?

首先,大局意识自古至今都是杰出人物的优点。

注重运筹帷幄才能做一番事业。

上到国家帝王统治一方,下到平民百姓过日子,只有眼界宽了,看的才远,才明白天地有多大。

眼界决定境界,眼界小的,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

通过秦朝大将王翦父子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大局意识是如何的重要。

王翦打败六国的当前形势是什么?

那就是功劳太大。

哪怕秦王嬴政再相信他,但是一些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些害怕他会造反。

这不管是始皇帝嬴政,还是其他皇帝,都会害怕,或者说是考虑的东西。

只因为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战将,被誉为秦国第一大将。

王翦年轻时候就是秦始皇的侍从,平日最好武艺军事。

秦始皇亲政后,平定内部嫪毐、吕氏不稳定因素后,开始征战六国。

王翦初露锋芒,率兵攻下赵国九座城池。

十八年再次攻赵,与赵国一号名将李牧对峙,成功使用离间计让赵临阵换将,成功灭赵。

十九年,领兵直接攻进燕国都城。

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贲带兵水淹大梁城,逼魏王投降,魏国覆灭。

二十三年,王翦领六十万秦军攻楚,击杀楚国名将项燕,次年擒楚王。

自此,王翦灭赵、燕、楚,其子王贲灭魏、齐,这对父子灭了六国中的五国,

如此军功,即使没有谗臣进言,任何一个皇帝打内心里也会忌惮,这就是功高盖主。

按常理来说,以王家在军中威势和能力,以及在大秦的威望,如果王翦产生反叛心理,整个大秦都将会立刻天翻地覆,一夜间秦国易主也是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你说秦王怕不怕?

王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有多聪明。

王翦把矛盾和光芒转移,悄悄站在阴影里。

秦二十三年,时间来到灭六国最后一步,这也是最难的一步。

秦始皇问群臣,需要多少兵能打败强大的楚国,没人说话。

秦始皇问王翦:王将军,你怎么看?

王翦回答说道:大王,如果让我领兵,不够六十万大军,是没办法成功的。

始皇帝一听六十万大军,有些多啊。

而李信年轻气盛,已被几场胜利冲昏头脑,立刻请缨:大王,区区楚国而已,用不了六十万大军,我李信愿意带二十万秦军扫平楚国。

秦始皇一听,才二十万大军。

还有李信表达出来的自信,嬴政立刻重用李信伐楚,

王翦闻言,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也没多说什么,随即告老还乡。

在这一点上,王翦有多聪明?

以当前王家战功太过显赫的形势,如果王家带二十万大军伐楚,赢了的话,有风险。

因为嬴政一看,你二十万大军都能灭掉楚国,若是给你五十万、一百万大军,那还了得?

如果输了楚国,或者是出了其他差错,秦王和其他朝臣必定拿此事做文章。

如果有嫉妒王翦的人,故意说他的坏话。

嬴政直接端掉整个王家也都说不准。

想打赢楚国,必须要六十万大军吗?

这不一定。

王翦要六十万士兵一方面是求稳,如果他去一定要赢,所以越多越好。

另一方面,这是王翦在故意漏出自己的缺点,让秦王有更多的选择,最好不要选择王家,请其他将领出出风头,转移一下光芒。

因为六十万大军打赢了战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别人只会觉得理所应当,不会过于夸大王翦的作用。

王翦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一直走在巅峰、走在众人之前,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这种角色,除非是皇帝,可以越耀眼越好。

否则任何一个在你上面的人都可以轻松的除掉太过耀眼的你。

王翦这才要做真实的下属。

越完美的人越不受君主信任。

因为对于这种完美无缺的人,君王会害怕,害怕自己掌握不了他。

可惜事与愿违,李信伐楚大败,损失七个都尉,每个都尉统领一万余人。

秦始皇这才亲自乘车去王翦老家请他出山,答应出兵六十万。

王翦本来是不想出山的,因为他不想再闪光了,他想要低调起来。

可惜请他的是嬴政啊,他无法拒绝。

被逼无奈下,王翦只能答应。

出兵当日,在文武百官送行的所有人面前,王翦不断向秦始皇索要田地、房宅,以“为子孙多存些基业”为由狮子大开口,秦始皇微笑的全部都答应。

启程后,还没走出领地,王翦又五次派使者回去跟秦始皇要田要地。

就连下属都觉得,这王老将军是不是疯了?

为大王打个仗,竟然一直要礼品,这就不怕大王得罪?

王翦这种行为,很蠢吗?

其实不然,王翦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

王翦心里明白。

自己的功劳不能再多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自己太过出名可不是什么好事。

王翦知道秦王多疑,现在全国的士兵都由他统领,他手中的权力太大,很容易被人穿小鞋。

就算是君王,也得时刻提防着他。

所以他才多要些钱财田地,向上坚称为子孙着想,秦王嬴政才能相信王翦只在乎钱财,而不会拥兵自立。

王翦看清了当前的形势,用自己的缺点、自私换取秦王的信任。

这信任确实比发誓效忠要强百倍。

秦王嬴政一看,王翦爱财,不爱权,那就没什么好提防的了。

之后王翦与项燕在边境对峙一年时间,期间不论其他朝臣怎么诬陷王翦拥兵自重、故意拖延战局,秦始皇都不相信,仍然支持王翦的策略。

最终,项燕失去耐心,被王翦找到破绽一举攻破。

破楚后,王翦虽然被封侯,但是他立刻上书告老还乡,不论秦始皇如何劝,他都坚持退隐。

至此,助秦灭五国的大将王翦成功隐退,得了善终。

相比战国期间被逼叛秦的章邯、被陷害冤死的蒙恬、被反间计斩杀的李牧、被丞相记仇的白起,王翦的下场真的好了千倍百倍。

王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纵使你有惊天才能,看不明形势,不懂大局,认不清自己处境,注定会失败。

…………

“对,说的对。”

“看不清形势的人,肯定会失败啊。”

“看看韩信,不就是功劳太多,政治头脑太低,才会被刘邦给设计而死的吗?”

“若是韩信不贪恋权力,像王翦一样,要点告老还乡,韩信能被杀?”

永乐大帝朱棣摇了摇头。

对于王翦这种人物,才是真的厉害。

军事才能出众,能带兵打仗,能攻城略地,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同时,王翦又有政治头脑,懂时势,冷静。

这样的人,才最无敌。

懂什么时候该张扬,什么时候该收敛。

一张一弛,皇帝拿他也没办法。

华夏历史上真正能得以善终的人真的不多。

除了王翦,也没多少。

比如唐朝四世重臣郭子仪。

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为平叛立下了盖世军功,因此被赐予免死牌,其画像被挂在专门用来表彰功臣的凌烟阁中,并受封为汾阳郡王。

郭子仪当时可以说是真的权倾朝野。

唐肃宗曾怕手握重兵的郭子仪有叛乱的嫌疑,郭子仪却一贯的保持低调、内敛的姿态,只要皇帝一声召唤,六十多岁的郭子仪顾不得梳洗更衣,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出现。

这是有多高的政治觉悟才可以做到?

有一段时间,因宦官鱼朝恩的谗毁,郭子仪被削去了兵权。

当胡人叛将仆固怀恩进逼京师时,郭子仪被再次启用,并被授予许多职务,他却坚决辞去了诸多官爵,只留招抚观察使一职。

后来,唐代宗与其结成了儿女亲家,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更让其权势与威望达到了极点。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时,升平公主自恃皇帝的宠爱,不肯给公公拜寿。

郭暧愤怒之下给了公主一耳光,并扬言,只要自己父亲愿意,天下都是郭家的。

郭子仪闻言大惊失色,立即将儿子囚禁起来,并第一时间向皇帝请罪,虽然皇帝没有怪罪,郭子仪还是将儿子胖揍了一顿。

正因为郭子仪时刻懂得放低自己,才让他富贵而高寿,被德宗尊为“尚父”,至八十五岁时寿终正寝。

郭子仪和王翦一样,正是他认清了自己的定位,懂这天下是谁的,他才可以善终正寝。

有比如明朝开国元帅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曾一起放牛,情谊深厚。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并得到重用。

后来徐达在朱元璋的引荐下,也成了一名军官。

徐达追随着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朱元璋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时,生性多疑、猜忌的他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对替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或冷落、或残杀,处理了不少人。

睿智的徐达深谙皇帝的脾性,他低调内敛,从不居功自傲。

在生活上他也没什么要求,依旧住在旧房子里,十分简朴。

当朱元璋出于试探的心理,要把自己原先当吴王时的房子赐予他时,他坚辞不受。

朱元璋派人将他强行灌醉,抬到床上。

半夜时分,他酒醒后,吓得赶紧跳下床,伏地磕头大喊:“死罪,死罪。”

这让让朱元璋甚为满意。

每次挂帅出征,归还朝廷时,徐达第一件事便是交还将印,让皇帝放心。

鉴于他的这些表现,朱元璋也没有理由拿他开刀啊。

于是徐达成为了少数能被皇帝信任的将领之一,只是五十多岁时不幸得病而死。

又比如西汉时的卫青,东汉的邓禹,唐朝的李靖等等。

他们的政治头脑真的厉害。

所以才能善终正寝。

相反那些飘的,认不清自己定位的,是不是都没什么好下场。

…………

“功高盖主?”

“朕怎么可能怀疑王翦老将军会功高盖主呢。”

“王翦老将军为我大秦立下了汗马功劳,朕怀疑谁,也不会怀疑他的啊。”

始皇帝嬴政摇了摇头。

他心里清楚,王翦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向他表示,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嬴政知道,他全都知道。

对于王翦,他是无比的信任啊。

不然怎么会在当时,直接给他六十万大军。

“哎,朕能明白王老将军的心思。”

“可惜朕做到这个位置,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完美的处理,也没办法。”

“王家,是朕的得力助手,看来朕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他们。”

“更何况王家根本没有人有造反之心。”

…………

王翦有多厉害?

对比其他出名的武将就知道了。

王翦、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此四人是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四员大将,而这几位大将并非也只是会带兵打仗,他们良好的品行和长远的军事、政治眼光,都是名列四大名将之一的理由。

当然这四人当中,白起是最出名的,他被称为千古第一战神,战功赫赫,是秦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将领,也是华夏历史不容忽视的一位将军,而王翦则是秦国的另一位猛将,他是秦国统一后才开始闪亮的新星。

在《史记》中,白起跟王翦是在同一列传里,意味着在司马迁的心里,王翦和白起是能够齐名的。

据史载,白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战国策》中又称公孙起。

白起号称人屠,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生长的年代,秦国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了,此时的秦国,想要东进谋取更多的利益,秦国的目标不是不为别的,就为这一统天下的霸业,这时候正是秦国需要良将为自己打天下的时期,白起的出现时应运而生。

而王翦与白起不同,他不像白起那么早就出名了,白起每打一仗,其名声就更盛,王翦一直都比较低调,一直到秦始皇横扫六国的时候,王翦才开始崭露头角。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战功卓著,甚至秦始皇尊其为师,但是名声却远远不如白起。

多半是,他在军事上多有建树,却难以帮助秦始皇建立德政,不管怎样,王翦仍旧是位优秀的将领,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白起和王翦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

白起号称人屠,若是战俘他定一个不留,他不像王翦,抓住了楚军还会放过,白起打仗快准狠,尤其擅长围歼、野战。

论野战,王翦或许不是李牧、白起等人的对手。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王翦正是上兵伐谋这一军事策略的典型人物。战争上谁能赢,谁就是最优秀的将领,王翦擅长用计谋,比如他用反间计杀掉了赵国的李牧,他灭楚时,向始皇要大量田宅之物,让秦始皇放下对他的戒备心,这些都可以看出,王翦并非只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将军而已。

假如王翦、白起各领一国军队对垒的话,作为上兵代表人物的王翦不一定会输。

王翦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用兵特点,那就是稳。

王翦作战求稳,作战之前会作详细的考虑,不打无把握的仗。

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无论是灭赵还是灭楚,我们都能看到他的每一场作战,其实手法并不是很高明,手法虽平淡无奇,但却招招制敌,为人做事稳重的特点也在他带兵上体现出来。

这一特点,也和卫青有些类似。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仅表现在军事上,作为臣子对国家也是尽忠竭力。

对比白起来说,王翦丝毫不落入下风。

这也可以看到王翦的厉害之处呢。

…………

“王翦,感觉风格和卫青有点像啊。”

“谁说不是呢,两个人都是稳健的打法,而且他们的政治头脑都很好,都知道进退有度,在关键时候能看清自己的定位,才能保全自己。”

“对的,王翦能纳入华夏十大名帅,我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

“你说到保全自己,就让我想到了李景隆,你们说说,李景隆当时是不是故意投靠给朱棣,然后专门给朱棣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获得了朱棣的信任,保全自己?”

“神特么李景隆,怎么又聊到李景隆了。”

此时,另外一片平行时空,李景隆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李景隆:“今天是怎么了,我怎么打了这么多喷嚏。”

“看来是天气转凉了,得多加衣物了。”

…………

在众人的讨论声中,天穹之上的投影又是一阵变换。

王翦功劳之大,带兵之勇,战绩之多,名声之大,不容置疑。

特赐下返青丹一枚,寿元丹一枚,替身符一枚。

接下来将揭晓下一位登场的名帅,敬请期待。

…………

ps:昨天系统出错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