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

    黄来福在一个中军营官的带领下,领着自己的军士们,往自己的营地而去。

     此时的宁夏镇城旁的四面八方,己满是大明平叛军队那连绵无尽的军营,各依镇城几个城门方位,分为几路驻扎围困。城上城下,满是肃杀之气。

     宁夏银川一带,灌溉方便,河网密集,一向有塞上江南之美称。在宁夏镇城附近,就有明时称之为金波湖,三塔湖等大小众多的湖泊,在东南方向,还有明称之为观音湖、新渠、红花渠等水流。

     往日这些湖泊水流旁尽是肥沃繁华之地,多村镇居民,不过现在多被战火所毁。不说当地居民逃避一空,就是各处的房屋,也大多被焚毁,举目所见,都是断垣残壁,有些地方房屋到现在为止,还在冒着青烟。

     黄来福骑在马上,极目看向不远处的宁夏镇城,可以看出,这整个镇城的地势,有如处于一个釜底一般,怪不得在不久后会被水战攻破。而和大明所有边镇的镇城一样,宁夏镇城,也是建设得非常厚实高深,全城以青砖包砌,上有多座城楼,估计城周超过七里。并有众多的城门,有着完整的防御体系。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攻战,此时那镇城的城墙上,己是惨不忍睹,城楼大多被焚毁。城墙上也是疤痕累累,多为炮火所击,城下满是被毁坏的战梯,到处是血痕累累。显示出战场无情的一面。

     李如柏、李如樟等人的营帐,扎于东北方位,黄来福赶往与他们汇合。他这只军队一路而去,一路引来了无数惊讶,羡慕,嫉妒等各样目光。

     在沿路各处营帐的大明军队眼中,这只军队衣甲鲜明。军容威武,不论是人还是马,都是营养良好。和他们的衣甲破烂,脸有菜色,精神疲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阵阵议论声,不断传来。

     “这是哪来的军队,如此威武,好大的杀气!”

     “看他们那人马地样子。想必是每天都吃得饱饱的,没有粮饷之忧吧?看见没有,他们连骡马,都是肥肥大大的。”

     “怕是哪家总兵官地家丁吧。你看他们从军官到小兵。人人都身披铁甲。还每人都骑马。这要花费多少银钱啊?”

     “就是。那身铁甲。我身为把总都没有。他们随便一个小兵。倒是有一副铁甲……”

     “你看见他们身后地辎兵辅兵没有。怕是我们家军门标下地家丁。也不过如此吧?”

     “看旗号是一只山西镇来地客军。有谁知道山西镇哪家姓黄地将官这么有钱?”

     “我怎么知道。这是要问我们家地杨参将了。他识字。经常会看些朝廷邸报之类地……”

     在沿途各兵地议论及各色目光中。前面地两千三百五寨堡将士们。个个骑在马上。高高昂着头。神情骄傲地一路前进。就是在队伍身后地一千辅兵们。也是催赶押解着骡马粮饷军器。满脸红光地紧紧跟进。当然。相对于普通士兵们地满脸骄傲。黄来福倒是神情平静。骑在高头大马上。不时和那位领路地中军营官说话。

     由于将来到来的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等中三边援军是由李如松提督独制,并不是由总督魏学曾统一调度,所以先期赶到的李如柏、李如樟兄弟并不听从魏学曾的调派,而且为了表示两派有别,他兄弟二人扎的营房,还稍稍离城下各路扎营的大明军营偏些。

     黄来福领地山西镇援军,同样是受李如松提督节制,自然是要去李如柏等人的营帐旁扎营。

     在宁夏镇城离北门不远,靠东北边的一条水渠旁,原来有一个叫月牙村地小村子,村内原多有土木结构,平顶无瓦的四合院,不过战火燃起后,村内的大多数房屋己经毁了,只余下少数部分房屋良好,至于村内的村民们,早己逃亡一空。

     李如柏、李如樟兄弟二人一个作为先锋官,一个作为押运官,领有几千人的样子,此时他们大军的营房,就是围着月牙村而扎。

     此时李如柏身为参将,李如樟身为都指挥佥事,加都司衔,二人地官职,都远远不如黄来福。而二人也早得到黄来福领军到来的消息,虽说二人身为提督李如松之弟,平时走到哪里,都是别人巴结逢迎他们,但军仪上,却不好失礼,加上这是第一只到来的“己方”兵马,因此二人带着一些亲将家丁,远远的迎出营房来。

     很快,二人就见到黄来福的铁甲骑兵滚滚而来,旗帜如云,那军容之盛,骨子里透出的杀气,让二人都不由大吃一惊。

     宣府为天下强镇之一,有官军十五万余人,马骡五万五千多匹。连主兵,客兵,京运银、民运银、屯粮、还有盐引算在内,一年朝廷拨给粮饷近百万两。兵多粮足,二人一直以为自己宣府所出兵马为天下强军,没想到还有一个山西镇兵马,可以比得上自己兵马的。

     五寨堡军队越近前来,气势越是逼人,李如柏、李如樟二人看得明白,这只军队人人高大粗壮,营养良好,装备精良,顾盼间,个个都是锐气十足。如果说自己和大哥李如松领的家丁们,也有这样的素质外,宣府镇普通地士兵们,就远远赶不上这样地素质装备了。

     特别是前面那滚滚而来的三百铁甲骑兵,就是大哥李如松手下地三千家丁中,怕也只找得出数百人才有这样的装备及锐气。就不知道这只军队,是不是全部都是那山西镇副总兵官黄来福的家丁。

     李如樟道:“二哥,我常听人言,天下强军中,唯有戚爷爷在蓟镇调教出来的蓟镇军,还有大哥的宣府军,爹爹领的辽东军,方能称之为天下强军。没想到这山西军,竟也强悍如此。”

     李如柏若有所思道:“也是,我曾听邸报上言。那黄来福在山西镇屯田厉害,一年所获钱粮滚滚,完全不需要朝廷输款。没想到他治军也如此厉害,是我们忽视了。我应该想到的,在去年时,邸报上称山西镇五寨堡游击黄来福大败虏贼,斩首数千。最后升任为山西镇副总兵官。如果他不是治军厉害,是没有这样成绩的……好了,那黄来福来了,四弟,我们上前迎接吧。”

     在这边,黄来福也看见了迎上来的李如樟,李如柏等人,他跳下了马,沉重地脚步踏在地上,一身的甲叶铮当作响。他将马鞭扔给了后面跟上来的亲将江大忠,然后呵呵笑着同迎了上去。

     各人来到面前,李如柏脸上带着笑容。抢先一步,对黄来福抱拳施礼,道:“宣府参将李如柏,偕四弟李如樟,见过黄来福将军,黄将军在五寨堡大败虏贼。如柏久闻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李如樟也是对黄来福抱了抱拳,闷声闷气道:“末将宣府都司李如樟,见过黄将军。”[!--empirenews.page--]

     黄来福笑道:“不敢,有劳两位将军出迎了。”

     双方都是互相打量,李如樟,李如柏二人见黄来福这么年轻,眼中都露出惊讶之色。如此年轻。就身居副总兵官之位,由不得别人不嫉妒。而且看这姓黄地这个样子。和他们一样,是个典型的军汉,为什么他屯田赚钱这么厉害?

     而黄来福也是仔细打量这兄弟二人,只见李如樟,李如柏二人都是年近四十,神情粗豪,典型的军将世家样子。不过李如柏的举止会圆滑些,而李如樟会更豪迈粗犷些。

     李成梁一家都是将门虎子,黄来福来自后世,对他们的名声,早己是如雷贯耳了,此时二人在前,黄来福更是仔细打量。

     依黄来福对李氏一家相关历史的查阅,眼前的李如柏,是名将李成梁地次子,由父荫为锦衣千户。再以父荫授铁岭卫都指挥佥事,历任密云游击、黄花岭参将、蓟镇副总兵等职,现为宣府镇参将。

     历史中,李如柏在不久后的征朝鲜之战,率师援拔平壤,夺开城有功,后晋都督同知,继任贵州总兵,这是他人生上的辉煌。不过在明末的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却表现得让人大跌眼镜,当时从努尔哈赤向明军发起第一波攻击时开始,挡在李如柏大军前面的,就只有二十名努尔哈赤的骑兵。而率领数万大军的李如柏始终没有突破这二十个骑兵组成的防线,始终没有前往赫图阿拉城下,直到从杨镐那儿接到撤军的命令为止。而努尔哈赤似乎也从来没有准备要攻击李如柏,只是在李如柏撤退时,象征性地追杀了一回。双方默契的程度之高,实在不能不令人怀疑其中必有蹊跷。

     有人怀疑是李如柏地私心在作怪,所以故意不战而退,因为他的妻子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女儿,两人还生育有一个儿子,当时辽东人曾有传唱歌谣:奴酋女婿做镇守,不知辽东落谁手?

     不管怎么说,最后李如柏被弹劾还京,天启元年于宅中自杀,李氏一家地辉煌,由此落下帷幕。

     至于李如樟,身为李成梁第四子,史载其骁勇善战,征宁夏时,部卒何世恩于大火中取拜首级,擒拜次子,并与麻贵纵兵追至蒙古人于贺兰山,获首级百二十余,功升广西总兵官。算是一个典型的大明军将子弟。

     这些的历史资料,都是如电般地在黄来福脑中一闪而过,表面上,几人都是呵呵相对而笑,李如柏有种感觉:“这位黄来福,言行举止,太不象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军汉了,说他的阅历思想是三十多岁,也不为过。”

     他抱拳道:“黄将军一路前来辛苦了,请入营歇息。”

     ( )

    天才一秒记住书斋楼手机版网址:m.shuzhailou.com 书斋楼拼音+.com!很好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