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陆逊一展身手

陆逊到了吴郡之后,发现之前俞涉办的学校收效明显,吴郡百姓的识字人数明显比其他地区更多。

而且令他感到欣喜的是,这边的百姓并不排斥送孩子上学,看样子俞涉在吴郡已经做了许多前期工作,连校舍老师都是现成的。

陆逊又到学校里查看,他发现老师数量远远达不到俞涉要求的那样,而且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最明显的便是一个老先生,他史学知识极好,但一讲到兵法却几乎一窍不通。

像这位老先生教出来的学生,那文史自然是极好的,但要带兵打仗恐怕就不够看了。

而另一位年轻一点的先生则与老先生恰恰相反,他本身便是游侠出身,又爱读兵书,但要让他聊一点诗词歌赋,半天也蹦不出个字来。

陆逊此刻终于明白俞涉多么有先见之明,像这两位就该分科教学,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

一连半个月陆逊都没闲着,他走遍吴郡十二个县,摸清了各县大致情况,便让各地县令先发布公告招收老师和学生,

他自己则回到扬州与徐庶陈震董厥等人商议,又花了半个月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整理完毕之后,这才又返回吴郡,按照计划实施。

起初那些老师都不太适应这种只针对某一项知识,进行某个阶段的授课方式,但在陆逊的带领下,大家终于还是慢慢适应了下来,并且惊奇地发现,教、学双方的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但还是有不少问题,有些农户、工匠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学校当老师的,但却被那些“先生”所轻视,教师之间的芥蒂慢慢滋生。

要知道在以前,这些“先生”的地位可是要远远高于那些农户和工匠的,现在居然同为老师,这不等于让他们自降身份吗?

当即便有几位先生不干了,陆逊好说歹说才把众人劝下来。

他知道很难立刻改变众人的观点,于是刻意将这两拨人的教学时间错开,一拨人上午,一拨人下午,这样互相不见面,矛盾便也少了许多。

随着时间推移,众人也发现农业知识与工匠技术同样重要,这些劳动技巧并不比书本知识低级,相反,很多需要动手的知识,往往比让人背背书,写写字还要困难。

那些“老学究”虽然始终不愿承认,但对那些农户和工匠出身的老师,其言语之间也变得客气了许多。

陆逊也有写信给俞涉汇报这些情况,但俞涉往往更关注学生之间的问题。

俞涉知道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慢慢显现,那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往往更能吃苦,动手能力也更强,

而官员、富绅的孩子们动手能力虽然差了不少,学文史知识的进度却要快了许多。

令俞涉稍感意外的是,这两类孩子在“武科”上的表现,总体上来看居然不相上下。

他原本以为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会表现的更突出,然而他似乎有些低估了另外一拨孩子们的潜力,那些看起来出身更加“高贵”的孩子们,练起武来可一点也不含糊。

俞涉见吴郡的改革略有成效,夸奖了陆逊一番后,也叮嘱他不能松懈,更大的困难应该还在后头。

陆逊自然不敢放松半分,他在吴郡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将一切安排妥当后,这才启程前往会稽。

有了吴郡的经验,他以为在会稽会更加轻松,便信心满满去往会稽郡内最大的县城之一,上虞县。

陆逊刚到上虞,县令黄智昧早已令人安排好了住所,布置了一桌好酒好菜。

席间众官员并没有因为陆逊年幼就轻视他,反而对他恭敬有加,这又让陆逊多了几分信心。

陆逊问起郡内学校办学如何,之前他让县令招募的老师是否已经到位。

县令黄智昧让陆逊尽管放心,一切都已安排妥当。

散席之后,黄智昧递过两个盒子给张龙。

多年前他曾去寿春谋官,当时张龙还在袁术帐下,两人曾有过一面之缘,便想借此机会套套近乎。

张龙曾经以为类似的事情被俞涉怪责过,此时虽然他是陪陆逊前来,俞涉并未同行,但他仍然不敢接手:“黄县令你这是作甚!快快收回去,莫要害我!”

黄智昧轻笑道:“张将军,这份薄利还请你收下,另外一份劳你转交给那位小先生。”

张龙此时早已洗心革面,拨开黄智昧双手冷冷说道:“黄县令休要走这旁门左道,我随陆逊先生前来上虞,只是为了兴办官学,与你乌纱帽无关,黄县令不用如此这般。”

他的意思很明显,自己只是前来办学,既不会调查你有没有贪污腐败,也不会影响你升官发财,你大可不必对自己两人行贿。

黄智昧低声说道:“下官为的不是自己,我听说主公特别重视这次办学,恰好我家中有几名读书人,腹中颇有些学识,我便将他们收入了学校,”

“这些老师是否合格,不都是陆逊先生说了算吗,所以我备了一份小礼给先生,便算做是他和我那几位家人的见面礼吧。”

张龙听他说的弯弯绕绕,说是什么见面礼,其实就是黄智昧安插了几人进入上虞的官学之中,想让陆逊装作不知道,以便这几人在学校里滥竽充数罢了。

“如果你安插的那几人真有学识,即使不送礼,陆逊先生也不会为难他们,反之这几人要是没点墨水,就算你送再大的礼,以我的了解,先生也绝不会留他们在学校里的。”

“黄县令,你在上虞有钱有权,何必为了一个老师的位置费尽心思呢?”

张龙说罢转身便走,不给黄智昧再送礼的机会。

黄智昧这么做并不是真的想让自家人去当一个破教书先生,他本就是当地黄氏大家族的人,家族众人根本不愁吃喝,压根不会看重这么一份工作。

但他在官场打拼多年,虽然只混了个小小的县令,但嗅觉还是非常灵敏的,他见俞涉如此看重创办官学一事,心知如果能让人进入这个系统,将来扶摇直上并非不可能,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一幕。

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