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共济

烛火在风中摇曳。

让整个船内人影晃动,李定国任凭风儿吹过脸颊,闭上了眼睛,似乎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顾炎武也不回答,自顾自又喝了一杯。

过了一会,李定国才说道:“陛下是软弱了些,可是任然不失为一位仁善的天子。”

顾炎武摇头。

李定国好不容易找到了论点,岂会让顾炎武这样轻易就否定,于是说道:“几个月前鞑清犯我贵州,危及云南,朝中大臣,包括我想让坚壁清野,不留一粒粮食给鞑子,但是陛下拒绝了,说是这样会让许多无辜的百姓死于饥荒之中,实在不忍看到。”

坚壁清野四个轻飘飘的说来简单,但是真的实行,那落在地方上便是将粮食农田,甚至附近的森林都焚毁,制造大片无人区,让敌人没办法就地征粮,从而让地方粮草耗尽而自行退去。

四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满清与大明双方共同努力下,互相拉锯好几年,将天府之国活生生的搞成了一片白地。

死于刀兵下的,未必有饿死的多。

但偏偏这样的做法,在战争又是正确的。

原本的时空,昆明就是在朱由榔的坚持下没有坚壁清野,让满清就地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原本只能坚持半年的粮草,足足在昆明收集到了清军两年所需的粮草。

这也是南明被清国一举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战争从宏观上或许有正邪之分,但落到每一个百姓身上那便是刀刀是血肉,大清在杀人,大明也在杀人。无论他们是作为大清之民还是大明之民,这都是不能改变的现实。

所以顾炎武面对李定国的话,依旧轻轻的摇头:“此事我也有所耳闻,陛下是仁善之人,但不是仁善的天子。”

李定国皱眉,似乎不同意顾炎武的话。

“在鄙人看来,能使百姓不受饥寒之苦者是仁德之君,能使百姓免于严刑酷法者是仁善之君。此二者皆不是陛下能为之。”

面对顾炎武如此狂悖的言语,李定国一时不知道对方打的是什么主意。他虽然是造反出身,但对于皇帝那是有一种天然畏惧的,所以他沉默以对。

顾炎武顿了顿,说道:“继社虚君实相,天下为公的理念不知晋王是否有所耳闻。”

李定国点了点头。

顾炎武接着又问:“那晋王对继社的理念怎么看?”

这一问,让李定国顿时有些茫然,他本身对这种学说,是反感的,但是偏偏又觉得对方说的好有道理,也不知怎么反驳。

但是依着臣子本能,他还是劝道:“这样的话,在陛下到南京后,还是少说。亭林先生的道德学识,本王很是钦佩,但是官场不是你们这些父子应该待的地方,所以此战我有心整编你们继社的兵马也是存着保存之心,让你们就此摆脱军政束缚。”

顾炎武点头:“晋王好意,鄙人心领了,晋王说我们不适合官场,其实晋王您又何曾适合官场。”

“晋王们心自问,你主政云南,此处满清伐明,前期一路势如破竹,后期又一路溃散逃命,这其中功过如何,您自己应该知道。”

这话似乎有些激怒了李定国,因为言语中似乎在指责他逼死刘秀才让清国如此轻易的夺取贵州,而后期他一路攻伐,也不是因为他多么英明神武,而是因为满清军官在一晚突然暴毙死伤无数,这才有了此次大胜。

“晋王下贵州,湖南,广西,江西,安徽。延平郡王下福建,浙江,而咱们继社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居然也能光复南京,两处野战击溃满清。这些功劳垒在一起,晋王莫不是以为是您一人之力?”

李定国心中已然生气,但此刻任然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说道:“亭林先生想说什么。”

顾炎武好奇的问道:“难道晋王就不好奇我们为何能有此奇功?”

李定国澹然一笑:“不过是火器犀利。”

顾炎武说道:“可是火器犀利从何而来?并且假以时日我们继社能造出比这威力大十倍的火炮,一次能打六发子弹的火枪。到了那时,哪里需要什么名将,只要按图索骥,规规矩矩念出几十万大军,天下之势便轻易颠覆。若此,晋王难道还会如此轻视火器吗?”

李定国到了南京后,是见识过那些火炮与火枪的威胁的,若是真如顾炎武所说,那他们这些武将的地位将会直线下降。

“你们真的能制造出那种武器?”

顾炎武点头:“自然能,所以晋王应该明白咱们继社不是什么可有可无之物,如今继社这几个月操练,已经能拉出七千火枪兵。对于满清完全有一战之力。若不出什么意外,我们还是自信能守住扬州的。”

李定国闻言有些暗然,他似乎有看到了大明死于内斗的凄凉场景。

顾炎武看着李定国低沉的情绪,也明白了对方依然知晓了继社的重要性。

“晋王乃是大明柱石,你能统帅三军,不仅是我们继社支持,延平郡王那边想必也是支持的,但是您要打散重编继社,恕我们难以接受。”

“晋王不让我说今后之事,那鄙人今天就说说今日前事,晋王当时被流寇席卷,想必也是因为当地活不下去,官员贪赃枉法,胥吏敲骨吸髓,官兵更是生吞活剥。若是当时官府是乃是万民推举,若是胥吏皆是科考入途,百姓也能监督劝勉。想必现在便会少了一朝廷柱石,而多了一幸福之民。”

李定国摆手:“这些事,我现在看不到。”

顾炎武毫不气馁:“可是我们总要朝那个方向努力。天子依旧是天子,但是朝政必须下方给万民。”

李定国盯着顾炎武,眼前这位道德君子,虽然几次冒犯与他,他也只会生一时之气,绝对不会时候牵连:“皇权天授,自古如此,亭林先生在南京是通过万民选举产生,天子能容你。我也有心想保你,但是子认了,先生若再这样参合朝政,下场必然不美。”

顾炎武笑了笑:“乱刀加身,死无全尸,这些我都知道。但是你去街头问一问南京百姓,他们是希望父母官是朝廷任命,还是万民推举?你去问问百姓,是咱们继社治理的好,还是以前那些虫豸治理的好?以一府推之,顾某当然认为为了天下计,为了万民计,甚至为了朱家的江山计,这主持国政之人万民推举必然胜过独夫民贼!”

“万民继社拥兵三万多,握有南京,真要行此事,还是大有可为的。而大明国事,细细说起来,其实在晋王你,在继社我,在延平郡王三,只要我们三家愿意,此政必然能推广全国。我们也没知道国难当头,需要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所以想力邀晋王做第一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