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墨家学说

只不过除了科学观念,自然还需要具体的科学知识,墨家便是李泰所想出来最为适合自己传播这些知识的载体。

在如今,一切都讲究个师出有名,聪明如王阳明,都需要将自己的阳明心学往孟子的学说上靠近,李泰同样需要如此。

而墨家,同是诸子百家之一,且曾一度能压得儒学抬不起头,如今虽然没落,早已无人钻研此道,可架不住名头大。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百家争鸣时期,虽可有信徒,却唯独儒墨两家最为鼎盛,并称世间两大显学,李泰便是看重了这份名气。

而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墨家的所有主张,都和李泰想要做的事情不谋而合。

墨家学说的核心,除了兼爱非攻这些普世价值观以及一些在现在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思想,最让李泰认同的便是《墨经》中开篇的第一句话。

“巧传则求其故。

巧传,就是手工业技巧,指的是手工业技巧一代一代传下来,而重点便是‘求其故’三个字。

早在两千年前墨子便想到了事情要探求原因,把各类工匠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讲清楚因果联系,建立命题,建立论证,这不就是科学的求证观念。

而事实上,墨子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甚至在《经上》中,还试图解释过力学的定律,即:“力,刑之所以奋也”以及“力,重之谓”。

这两句话,直接点明了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以及将一直混为一谈的重力与重量区分开。

而这两点理论,确是直接领先了西方两千年的时间。

只可惜,这么多年里,随着墨家的衰落,再也无人顺着墨子的理念钻研下去,而现在李泰却想着将墨家学说重新捡起来,取代儒学成为主流。

在想通这几点后,李泰莫名的有些亢奋,突然有一种改变了历史和世界的使命感,顺着这个思路,一路在纸上写了下去,一直到日上三竿,才堪堪停下笔。

也就在这时,一夜未睡,以及坐了一宿的劳累感才突然涌了上来,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抻了个拦腰便想要回床上补个觉,可刚一站起身才想起来,自己的床如今被人霸占了。

心中突然一惊,李泰急急忙忙的跑到床边,探出手在柳清薇的鼻尖感受了一下。

“还好,还活着!”

这时的李泰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心大,一个只见过两面的女人睡在自己的床上,还时刻有可能有死去的风险,他竟然能忘神的忙了一夜。

又摸了摸柳清薇的额头,发现温度已经降下来不少,原本惨白的小脸上,此时腾起了一团有些病态的红晕,更是让本就精致的五官多了一丝别样的娇媚。

只可惜,李泰是个不解风情的,再确认柳清薇的状态好转之后,便不再过多关注,起身出了房间。

院外,依旧是正在做着广播体操的朱标,简单的打了声招呼,随后同样开始了自己的晨练……

……

一辆华贵的马车飞速穿梭在乡野小道上,道路颠簸崎岖,这马车却丝毫没有减速的意味。

马车里,坐着三人,正是当今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前一阵被朱元璋任命为内阁大臣的胡惟庸以及杨宪。

朱元璋农户出身,又是马背皇帝,这点颠簸根本影响不了他丝毫,杨宪同样如此,军伍出身,虽然做的都是些文职,不通武艺,但却也不至于这点颠簸也扛不住。

反倒是二人对面的汪广洋,一张老脸此时几乎憋成了绛紫色,若不是朱元璋就在对面,他说不得早就要吐出来了。

同时心里还在暗骂,也不知朱元璋为何非要将他带到这穷苦地方。

此时朝会刚刚结束,而内阁首辅李善长上奏了一份奏折,主要内容有两点,其一乃是商税改革,其二则是严查贪腐以及增加官员俸禄。

内阁制度已经实施了几天了,由李善长上奏的这份奏折,可以说是内阁组建后的第一项重任,而恰好这两条政议都和钱财有关。

汪广洋作为内阁大臣,同时因原本为中书省参政,废除中书省后便被调任户部尚书,掌管的便是财政大权,因此这两条政议自然由他来具体实施。

按理说李善长身为内阁首辅,在上奏之前,同为内阁大臣之间肯定已经有了章程,只是今日汪广洋将自己所拟制的方案交给朱元璋后,反而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再之后便是带着汪广洋坐上了这架马车,说是要带他去见一个人,还让他多听,少说,不可暴露身份,之后照着那个人的指示办事。

汪广洋自然是没有拒绝的余地,只是虽然上了车,心中怨气却是不少。

他不是宋濂那种只知圣贤经典的儒生,而是以实学为主的实干家,元末时便为进士,通经能文,工诗歌,擅长篆、隶大书,素有才名。

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采石矶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召汪广洋觐见,而后汪广洋便担任了元帅府令史,后升任都谏官,并相继调升为行省都事。

至正二十六年,在常遇春打下赣州后,直接上任江西行省参政。

直到洪武三年,才被回中书省,而一生仕途,从未犯下半点过错,每一项政务都处理妥当漂亮,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绩,这也是为何历史上,非是开国功臣的他,最后还能被封一个忠勤伯的爵位,并在李善长之后登上了中书左丞的位置。

虽然因为朱元璋不讲道理的想要废除中书省的缘故,汪广洋依然没有得到善终,而是死在了流放之路上,但其爵位,忠勤二字,就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而现在,汪广洋被命为内阁大臣,虽未曾成为左相,却也是他最为志得意满的时候,可朱元璋却对他如此轻视,还让他去听别人的指示办事,这让他的心里自然十分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