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明,明军大营中的鼓声便已经响起,吴三桂亲自率领一千夷丁突骑压阵,令麾下大将杨坤率领左翼两千大军,大将郭云龙率领右翼两千人各自朝着清军大营展开进攻。
等到大军抵达清军营盘前时,双方已经厮杀在一起,阿思力自然不甘引颈受戮,他率领自己麾下的四百多名镶黄旗兵丁,直接朝着阵中一路杀来,其中明军左翼将领杨坤刚一接仗,便有些抵挡不住清军骑兵的冲击,开始往后撤退。
杨坤不由得大惊失色,只能奋力抵抗阿思力的进攻,而此时其余的汉军八旗兵们也受到阿思力的鼓舞,一时间士气振奋无比,杀得杨坤所部开始节节后退,一时间局势顿时偏向于清军,甚至连右翼的郭云龙也根本攻不进去。
双方厮杀成一团,然而兵力上占据优势的明军却根本没有打出优势来,反而是阿思力越战越蒙,麾下的清军也在主将的引领下,开始朝着吴三桂的中军逼来。
吴三桂脸色阴沉无比,他知道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可是杨坤所部同样是关宁军的精锐,却阻挡不住数百八旗的进攻,让他脸面上着实有些难堪,只是眼下也无法惩处杨坤,他只能暂时将这口气咽下去。
然而,即便如此,吴三桂也丝毫不慌不忙,他派人去将营地中的火炮组织起来,朝着清军的方向发射,倒也打死了几十个冲在前面的八旗兵丁,一直等到携带的火药使用得差不多,吴三桂才朝着夷丁突骑发起命令,准备对清军展开致命一击。
阿思力也不甘示弱,他一直带人冲在最前面,直到身上的甲胄都被流矢穿透了几个洞,脸上的血渍与汗渍裹在一起,却依然不肯放弃,等到明军火炮逐渐停下来时,他高呼一声,便率领其余的满洲兵丁们如同潮水一般涌了上去,一时间打得杨坤所部节节败退,甚至有溃散的趋势。
战斗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时辰,双方的死伤都极为惨重,兵力也都互相被分割包围,形成了一片片,依然还在坚持着最后的战斗。
吴三桂脸色铁青地看着阿思力左冲右突,他便立刻高呼道:“今日我等便是为国尽忠为大明报仇雪耻之日,诸位随我一起杀啊!”
说完这番话后,他便从靴筒里面取出了四根竹签,高声呼喝着这四名领队的姓名,很快便有二百名夷丁突骑跟随他一同冲阵,其余人则在身后一路掩杀过去,朝着阿思力的方向攻去。
原来,吴三桂将自己麾下的一千夷丁突骑分成了二十队,每一队为五十骑兵,设一名领队,然后他将这二十个领队的姓名写在二十根竹签上,并且插在了自己的靴筒里,但凡每战遇到危险情况时,吴三桂便从中取出一根竹签,命令竹签上写有姓名的领队统领手下夷丁突骑,随他一同冲锋,所到之处几乎无人能挡。.
随着夷丁突骑的冲锋,清军终于再也支撑不下去,阿思力身边的将士也都个个倒伏在了地上,就连他自己也身负三处箭伤和两处刀伤,身边的护卫也只剩下了最后数人,只见一名夷丁突骑正从他面前奔过,举起手中的长矛,气势汹汹地冲了过来。
阿思力抬起头惨然一笑,他睁开血红的眼睛,拔出身上的长剑,用尽力气向前辞去,只见长剑直接插进了对方骑兵战马的脖子上,随后那名骑兵便被抛下马去,而阿思力也同样不好受,他被战马临死前的力量给直接撞飞了出去,眼看着筋断骨折,活不下去了。
吴三桂见阿思力身死,他十分兴奋地冲上前去,斩下了阿思力的头颅,高高举起道:“虏酋首级已被本将斩下,尔等速速投降!”
见到阿思力被杀,剩下的汉军八旗兵自然坚持不下去,他们纷纷丢下了手中的武器,选择了投降,可是那些真正的满八旗兵丁们却依然在奋力顽抗,压根没有将吴三桂放在眼里。
吴三桂冷哼了一声,好在这些满八旗兵丁已经所剩无几,对于大局而言无足轻重,因此他便继续调集兵力展开围攻,直到当天的下午,便将这数百残存的满八旗兵丁给斩杀殆尽,剩下的重伤者也都被补了刀。
满脸兴奋的刘子政兴高采烈地高声道:“恭贺将军获此大捷,将来重开东江镇,非将军莫属!”
吴三桂傲然地点了点头,他微微眯着眼睛望向远方残存的硝烟,心中被这无限的豪情给填满。
“来人,拿下觉华岛,给朝廷报喜!”
“大捷!大捷!”
“我大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于五月二十八突袭觉华岛,如今成功拿下该岛,斩杀敌军八百余人,俘获敌军一千六百多人,所获粮食三万余石,一应辎重二百车,堪称大喜啊!”
当报捷的信使抵达京城后,一下子让整个朝廷都感觉到无比震惊。
大明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也能一次次打胜仗了?
要知道这可不是林敬和他的抗虏军,而是吴三桂率领麾下的关宁军,而能够拿下觉华岛,也可以有效改善明军在关外的局势,至少能让清军不再这么大摇大摆地围困宁远城!
崇祯皇帝一脸大喜,他连忙召集了内阁辅臣,商议给吴三桂进行赏赐。
可是在这件事上,内阁辅臣们也多有无奈,朝廷前些日子固然没收了晋商一大笔钱,可是这些钱很大一部分都进了山东的太子都督府账上,只有剩下一半左右才进了国库,而朝廷眼下用度同样存在巨量的缺口,也才使得前些日子出现了缺饷的情况。
眼下吴三桂打下了一次打胜仗,寻常的爵位和官职封赏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朝廷给与的金银赏赐也不可少,特别是对于下层兵丁们的赏赐,就更加需要讲究真金白银才行,这却是让吴甡等人有些头疼无比。
在皇帝要求之下,内阁最终给出了方案,那就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对其部将也各有赏赐,但是在封赏方案当中,并不包含太多的实际利益。
林敬得知以后,便直接出言反对,认为封赏给的太轻,怕是会有伤功臣之心,更何况最重要的一项封赏没有给到吴三桂,那就是开镇东江的权力。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不妨给吴三桂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加封左都督,令其经营觉华岛,伺机攻下皮岛,重开东江镇。”
林敬在众臣面前侃侃而谈,道:“昔日毛文龙据守东江镇之时,对建虏的牵制之力甚大,即便我大明要同建虏议和,也不可错失这一良机,否则等到建虏缓过来,怕是很难再从侧后方对其形成威胁。因此儿臣以为,不妨给吴三桂更大的活动空间。”
说起来,在穿越之初的时候,林敬由于原本历史上的缘故,从而对吴三桂始终怀着一种防备的心理,可是在经过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林敬却逐渐改变了这种思维——吴三桂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目前依然是大明的忠臣,也值得给与信任。
然而,与林敬相反的则是崇祯皇帝,他一方面认可林敬的判断,可是另一方面他又不可避免地对吴三桂展开质疑,让吴三桂执掌关宁军,职掌宁远本身就是在放权,可如果再让其开镇东江,到时候会不会势大难制?
等到皇帝说完自己的顾虑后,继续道:“昔日毛文龙之死,朕思之甚悔,不该任由袁崇焕贸然杀害边将......可是这其中,也有几分朕纵容太过的缘故。如今朕对于吴三桂,既用之,且防之,便是不想重蹈覆辙。”
林敬轻轻叹息了一声,这话说得倒是不假,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根本制度上出了问题,那就是朝廷对于武人总是带着几分警惕心理,倘若承平时节自然无所谓,可是一旦战乱,就会不停地爆发出根源性的问题来。
只是在吴三桂的问题上,林敬并不决定放弃,他轻声道:“父皇担心的无非就是吴三桂无人制衡,儿臣以为不如捏住吴襄和吴家其他人,给吴襄一个京营提督戎政如何?一来进一步拉拢吴家,二来也让吴三桂在做任何事情前,都好好思量思量.....”
吴襄.....
崇祯皇帝脑海中一下子浮想起了这个名字,不由点了点头,道:“若是如此,倒也是一个办法......FP
在说服了崇祯皇帝之后,内阁自然也不会反对这一举措,毕竟大明将才已经出现了断层,能够跟吴三桂比拟的将领其实也没有几个,就算给了别人,怕是也无法在东江镇站稳脚跟,到头来反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林敬对这个结果也十分满意,推动东江开镇就是要在清廷腹心打下了一把锲子,虽然这件事目前只是起了一个头,可是其动静已经足够清廷警醒,也可以逼迫清廷内部的势力进一步分化一对于和谈这件事而言,其实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这件事也使得清廷内部对吴三桂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原先好不容易形成的融洽氛围被一扫而空,既让吴三桂没有了退路,也使得身处于盛京的祖大寿等原关宁体系的降将们更受猜忌,这也算是起到了一石数鸟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