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抬头。
大战硝烟刚刚落下尾声不久,林敬在清河城中召开了一次规模极大的军议,此次军议除了将抗虏军所有千总级别以上的将官囊括进来以外,还包括原本太子都督府中的一众文武大臣,甚至远在江南的朱大典、吴伟业等人都赶到了清河。
在这一次会议上,林敬并没有给与众人太多的参与,而是独断专行的公布了三项重要决定。
其中第一项重要决定便是正式成立新的抗虏军都督府,并且在此之下设置参谋司、军情司、军械司、军法司、军需司以及总务司,专门负责抗虏军一应的军事行动。而原本的太子都督府则更加偏重于对山东行营的经营。
由于各司目前存在官员空缺,林敬会安排一部分太子都督府当中的官员进行填补,缺额则暂时禀告朝廷,从朝廷进行选派官员前来充当。
第二项决定则是对于这一次同东虏进行的一系列会战进行议功,等到所有的官兵功绩议定完成后会禀告朝廷,由朝廷负责进行赏赐。除此之外,林敬也会安排对所有有功将士进行授田,以及分发流民,以安定将士之心。
至于第三项决定,则是面对阿巴泰的重兵,林敬决定放弃死守,而是转为拖延战术,绕道济南以北,完成对图尔格部的进攻,不过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他必须得到郑家的支持,以截断届时可能的清军援军。
由于这三项决定都十分重大,整个衙门内顿时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在默默消化着这些重磅消息。
不过其中真正关键的还是第一条,毕竟这将抗虏军的军权进行了一定的回收,至少对于军中的一些将领而言,他们更多需要受到抗虏军都督府的节制。
“殿下,若是新的都督府成立之后,大军作战岂不是就要以参谋司为主?”
杨廷麟微微皱皱眉头,他大概能理解参谋司的意思,无非就是幕府宾客......但是让这些人负责大军的行军打仗,是否有些不妥?
林敬微微摇头道:“并非如此,参谋司主要是帮助将帅进行策划并且完善作战方案,具体执行最终还是以将帅为主。”
听得这里,杨廷麟微微松了一口气,如果不牵涉到指挥权力,那么这一项改革也就没有什么问题,至于其余的他并不在乎,也并不想在乎。
果然,林敬继续道:“等到军制改革逐步开始后,抗虏军各营的所有军器都通过军械司申请调拨,所有的后勤物资也由后勤司统一规划,所有将帅士卒的军饷俸禄银,也单独由总务司发放。”
众人顿时互相看了一眼,这一招着实比较狠,若是所有的权力都直接被剥离出来,仅仅留下一个指挥权,也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个人用朝廷的钱财去豢养个人的私兵,或许日后将领只有身边的家丁才是真正忠诚于自己的....
然而,就在众人在心头感慨之时,林敬却继续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沉声道:“自新军制度改革之后,所有将领的一应家丁或者解散,或者编入现役,将领一应护卫由总务司按照级别配备。”
哗华啦——
顿时所有人一下子沸腾起来,林敬的这个做法顿时引起了众人议论,甚至隐隐约约有一种群起反对的感觉。
原因实在很简单,明军中的家丁制度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基于局势变化所自然形成的一种制度,它兼顾了朝廷和地方领兵大将的一部分利益,形成了双方能够接受的一种利益格局。
不过,林敬是不满意的,因为这种家丁制度完全是在摧毁明军的根基。
实际上在历朝历代中,当帝国走到了生命的晚期时,兵将制度往往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即军队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兵,不再听从朝廷的命令。只是在目前的大明王朝,这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早在元朝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自从忽必烈攻灭南宋以来,元朝军队就一直面临一个苦不堪言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兵力常常不足,一方面蒙古大军成为世界征服者,占领的地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草原内亚传统制度在东亚腹地的水土不服。
在这个过程中,元廷虽然开始让投靠他们的汉人士大夫来负责敛财和部分行政管理,但是对于武力却丝毫不肯放松,一直靠着西北方输入的武士集团维系。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蒙古内战时期,当时蒙古黄金家族的子孙们不仅分割了父辈们打下的领地,也分享了先祖打江山所依赖的那些蒙古-突厥军人,甚至连盛产这些优秀武士的兵源地都给瓜分一空,使得忽必烈失去了长期可靠的兵源地。..
因此,等到红巾军起义的时候,蒙元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那些早期从漠北迁入的蒙古贵族和来自高加索一带的阿速近卫军一样,在长期优越的生活环境下迅速腐化,以至于红巾军起义之后,在南方一路有如无人之境。
等到朱元璋定鼎天下以后,他开始为自己的万里江山制定各种保障措施,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军事部分自然是重中之重。
尽管朱元璋号称重开大宋天,但是他在军制方面很大程度上选择继承了蒙元并不成功的军制,其中卫所制度尤其为朱元璋所自豪,认为可以牢如铁桶一般护卫着大明的江山。
只是在这个还未完全走进近代战争的时代里,庞大的军队数量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战斗力,反而使得明军战斗力下滑得极快。
不过朱元璋也留下了自己的后手,那就是他在一方面建立卫所制度时,另一方面将天下精锐都搜罗到自己的禁军当中,还在各地建立藩王直属的精锐护卫军,而这些得到了最好资源倾斜的精锐军队,构成了大明朝早期的武力基础。
当然,在这种拔尖的思维影响下,地方卫所制度也就跟着学,经常将其中不到五分之一的精锐挑选出来,组建成真正的脱产精军。其余的则都成为耕地为主的屯田兵,而这种思路跟后来的家丁制度正是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