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盐业改革

对于陈演的彻底溃败,林敬并没有感受到一丝胜利者的喜悦,毕竟通过这些数据,完全可以得到一个答案,这个庞大而腐朽的大明帝国,已经烂到了骨子里。

而对于任何人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具尸体彻底倒下去,然后重新开辟出新的王朝,可是林敬却根本没有选择,他宁愿用这种能够剌痛人的方式,来提醒崇祯一件事,那就是眼下已经没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

喝汤吃药,已经没有用了。

刮骨疗毒,也不能重新拯救。

唯有彻底更换这些腐烂的机体,彻底从内部扫清一切障碍,才能实现重生。

如果崇祯没有这个决心,那么林敬只能选择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赶在大明灭亡前捞取更多的养分,然后在将来的一天,重新开始打天下。

崇祯没有说话,而朝堂上人人都有些震惊,他们都已经知道了一点,太子眼下在剥离大明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我大明盐税实行纲盐制,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另税银三两,公使银三两,若是按照全国六万万斤的产量来计算,我大明实际应该得银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可是这些银子却只能收到不到一百万两......”

林敬说到这里的时候,却是叹了一口气,道:“可是我大明的官盐市价却高达三百文一斤,若是按照六万万斤来计算差不多有一万万又八千万两白银,按照这个算法,我大明每卖一斤盐,官府只抽税不到两文钱!”

原本复杂的数学题在林敬的讲解下,很快让众人恍然大悟,特别是崇祯皇帝,他更是感觉到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冲击。

“我大明的盐,怎会如此昂贵?”

是啊,按照林敬的了解,纵观对比宋明清三朝,清朝盐价最低,每斤不过二十文钱,而宋朝次之,每斤五十文钱,唯独大明最贵,每斤高达三百文,可问题是宋朝每年能得盐税一千二百万贯,而清朝每年能得盐税六百万两。

也就是说,明朝盐卖得最贵,可是盐税却得的最少,其中绝大部分的利益都让上下各级的官员们给瓜分掉了。

林敬说到这里,终于亮出自己的目的,他沉声道:“启禀父皇,我大明盐政眼下已经呈现千疮百孔之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若是继续下去,只怕这几十万两银子都收不到了!”

惩治贪官污吏没有能够,处罚奸猾盐商也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林敬煞费苦心可不是只为了几个人头,他要彻底杜绝盐政弊端,至少要彻底改革盐制!

“改革盐制.…..…“

崇祯轻轻嘀咕了一番,如果在此之前听到太子这么说,他或许还会惊讶,可是今天皇帝已经被刺激够了,反倒有些习以为常,他轻声道:“说来听听。”

林敬微微振奋,他并不想一口气吃成一口胖子,但是有两个目的他是一定要达到的,首先盐价降低到一百文一斤,两年后至少要降低到五十文一斤,第二个目的就是盐税要涨到每年三百万两白银。

看似很困难,可是只要摧垮了这个机制,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一个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林敬肯定会得罪两淮的盐帮盐商以及他们身后的人,可是他根本不会在乎,对于这些蠹虫,他恨不得早些杀光了事。

“儿臣以为,眼下改革盐制,当从盐引制度入手,儿臣以为若是继续控制盐引只会助推盐价无休止上涨,还不如彻底放开盐引,将价格打压下来,让百姓们都可以吃到平价盐....”

听到林敬这么说,陈演顿时感觉来了机会,他拱手道:“回禀殿下,制盐需要烧草煮盐,其中成本高昂,若是盐价太低,则朝廷不光收不上来税,反倒还会亏损......”

“亏损?”

听到了这个词的崇祯,不免有些担心,他的眉头也已经皱了起来。

林敬冷哼道:“谁说我要烧草煮盐?儿臣以为可以眼下完全可以在山东施行晒盐法,从此便可以彻底舍弃煮盐法,不光成本会降低十倍以上,甚至产量也会大大提高,完全可以让百姓们吃得起平价盐!”

的确,最原始的制取万法定焦、1-'iJ了锅为煮,基本上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确都是用的这种法子,

而这种办法不光制出来的盐产量低质量差,而且它需要大量的干草进行煮盐,本身还需要草场,因此成本极高。

可是林敬从后世就听说过了晒盐法,而且他还看过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发现里面同样有写出晒盐法,“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山东海丰县,由此可见这种法子在山东并不算很出奇。

听完林敬的介绍以后,陈演有些不甘心地点了点头,然后又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殿下,若是盐价太低,那么朝廷根本无利可取,何来的盐税呢?”

林敬冷笑道:“我大明百姓数以千万计,若是他们都能吃得起盐,则卖出的盐又何止六万万斤,若是销量增高之后,我们就算盐价低,也能赚到钱,此外儿臣以为盐场当严格控盐,当全面掌控在朝廷手中,取消灶户生产模式,让他们都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这样他们会感激朝廷,私盐也不会外流。”

灶户是指专门煮海煎盐的百姓,他们平日里煮盐为生,可是却不能自己卖,只能低价卖给朝廷,生活十分困苦,而如今有了私盐这一条路,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偷偷把盐留下来,然后专卖出去,形成了私盐市场。

而林敬的改革很简单,一方面放开产量,用低价来冲击私盐市场,第二就是直接取消灶户生产,从而将海盐生产全部掌握在朝廷的手里,这样完全可以控制私盐的泛滥,还能加强对产盐量的控制。

崇祯听到这里时,不由得点了点头,他的确发自内心认可了林敬的想法,像这种能够兼顾到各方利益的政策,实施起来的成功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

至于那些利益受损的盐商们,则从来不在崇祯的考虑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