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娱乐圈,只要是跟方醒有关的新闻,就是热搜预定。
没办法,乐子人、歌迷、黑粉、方醒PTSD患者,群魔乱舞。
甚至在某些网络平台的圈子里,只要提到方醒的名字,就会引起骂战。
就凭陆湘儿和方醒的关系,再加上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注定要会被顶上热搜。
不过,这一次的骂战并没有很激烈。
因为这段时间,陆湘儿的势头正盛,上个月才参加两国联谊会,并且在晚会上演出了《梁祝》。
光这个事情,就不好喷。
因此,反方醒联盟、黑粉、方醒PTSD患者,都憋着气,没有跳出来逆风输出。
不过,柴可夫斯基大赛既然上了热搜,已然被这些群体关注到。
在网络上不好骂。
在私人的饭圈群里,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反方醒联盟的群里面,骂得最狠。
曹云磊卧底行动非常成功,到现在还没有被发现,而且还稳坐一个群的管理员位置。
没有方醒新闻的日子,总是无聊的。
柴可夫斯基大赛第三轮开赛,群里立即就活跃了起来。
“陆湘儿真不要脸,参加两国联谊会,就是为了比赛拿奖,真有心机。”
“就是,砸钱镀金,竟然还到两国联谊会去刷脸,俄国的评委看在两国联谊的份上,肯定也得给高分。”
“反正,陆湘儿的真实水平,平均分-1就对了,估计就7点几分的水准。跟帕特里克差远了。”
“FX这对狗男女,就知道炒作。看到他们的新闻就烦,隔几天就买热搜,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就是,小提琴比赛,谁会看啊?这都好意思买热搜。”
曹云磊看着群里的讨论,乐不可支。
同事见他笑得这么淫荡,凑过去问道:“看什么小黄片呢?笑得这么嘿嘿。”
“没有,看群里的人在讨论比赛呢。”曹云磊随口回答。
“什么比赛?今天就撸啊撸是菜鸡互啄,没啥可看的啊。”同事随口说道。
“你能不能有点高雅的爱好,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曹云磊露出一副嫌弃的表情。
“这个我知道,陆湘儿进决赛了嘛。国内也没有比赛直播啊。”同事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这个话题。
“有主播在转播,不过被举报的话,直播间会被封。”曹云磊说道。
“群里都怎么讨论的?”同事问道。
曹云磊直接把手机转过去给他看:“你自己看吧。这群人,简直了。”
同事看到群里的聊天记录,睁大眼睛说道:“他们是认真的吗?他们觉得国家艺术团邀请陆湘儿在两国联谊会上演出,是去给国家丢脸的吗?”
曹云磊耸耸肩:“不要怀疑这个群体的下限。”
同事无语道:“那确实。不过话说回来,陆湘儿想拿奖也不容易。别人都拉的世界名曲,她要拉《梁祝》,这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曹云磊赞同道:“确实,不过我还是希望她能拿奖。不然,等比赛结束,还不知道要被怎么清算。”
同事伸手拍拍他的肩膀,说道:“这种事也轮不到我们操心,就算拿奖都能被NC粉开除冠军,没拿奖,那就只能受着了。”
同事顿了顿,好奇道:“诶!你怎么会进这种群?你这个群的名字怎么这么奇怪?‘与狗誓不两立’。”
“哈哈,不重要,不重要。”曹云磊赶紧把手机收回来息屏,避免卧底身份暴露。
随后。
两人就在网上,找转播比赛的直播间,开始看比赛。
……
与此同时。
时间渐渐来到三点半。
第五位参赛者已经从台上下来。
轮到陆湘儿上场。
方醒和她抱了抱,说道:“去吧。当做一场演出就好,我在台下听你的心声。”
“好。”陆湘儿用力点点头,然后提着小提琴上场。
比赛开始。
陆湘儿先演奏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选段,这个乐章的难度比较高。
在决赛选择难度高的选段,只要表现好,有机会拿更高的分数。
这也是大部分参赛者的策略。
因此,今天的参赛者选择的协奏曲选段,难度都不低。
台下的观众,选择来观看这种类型的比赛,本身音乐素养就不低。
当参赛者开始演奏,全场都安静了下来,静静的听着。
方醒坐在后台的休息区里,闭着眼睛倾听。
悠扬的小提琴琴声,在莫斯科国际音乐厅中回荡。
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在小提琴演奏领域,含金量很高。
因为柴可夫斯基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难度实在太大了。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78年。
当时柴可夫斯基刚刚度过婚姻问题引起的精神危机,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住在瑞士疗养,心情恢复得很好。
柴可夫斯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过程很顺利,全部作品完成只用了20多天。
不过,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名之路,并不像创作这么顺利。
柴可夫斯基创作完成《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后,首先将乐谱交给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利奥波得·奥尔。
然而,利奥波得·奥尔在看过乐谱之后,给出了“无法演奏”的技术性鉴定。
小提琴因为其独特的发声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乐谱都能演奏。
这一点和钢琴不同。
钢琴演奏,只要手指够用,可以同时按下多个琴键。
就算是一个人的手指不够用,也可以两个人四手联弹,再不行,三个人也未尝不可。
小提琴就不一样了,就只有一把琴弓,琴弓的马尾搭在哪根琴弦上,就发出哪个音。
一旦出现跳跃幅度很大的乐谱,小提琴就很难演奏出来。
因此,柴可夫斯基创作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得到的评价是“无法演奏”。
后来,一位在维也纳的俄国小提琴家布罗兹基拿到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1881年12月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这部作品。
这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但首演基本上以失败告终。
不仅如此,这部作品也遭到了维也纳音乐界的指责与攻击,言辞最激烈的是维也纳批评家汉斯立克,他认为这部作品中有过多的民间色彩,而且过于热烈的节奏也不合维也纳音乐传统的规范。
音乐家布罗兹并没有因为批评而停止演出这部作品,仍在各地坚持演出,最终使这部作品获得成功。
为了表示感谢,柴可夫斯基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
这首协奏曲,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认定为“无法演奏”的。
可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难度有多大。
其中,第三乐章又是整部作品里,难度相对较大的部分。
陆湘儿在舞台上尽情的挥洒汗水,将这段乐曲演奏到极致,将最好状态的演奏技术展现出来。
方醒安静的听着每一个音,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就是这个状态。
只要保持这个状态,就算成功了。
至于最终得分,那得看大赛评委的主观感受。
在方醒看来,这已经是陆湘儿的最佳状态。
最后一个琴音落下。
陆湘儿停下演奏,向观众席和评委席略微躬身,然后深吸一口气,休息片刻,调整状态,准备第二首参赛曲目。
第二首参赛曲目自然就是《梁祝》。
这首曲子,陆湘儿已经练成了肌肉记忆。
因为她爱这首曲子。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这首曲子,在国际赛场上拿奖。
因为这样拿到的奖杯,不止属于她一个人,而是属于两个人的。
这才是她坚持要用《梁祝》参赛的原因。
演奏开始,先是交响乐团的弦乐组演奏,铺垫乐曲的起承转合。
随后,主乐器小提琴加入。
旋律轻快、灵动,仿佛在讲述两位少年少女相识相知的故事。
时而有鸟儿鸣叫,时而有泉水叮咚。
仿佛是两位主人公在踏青嬉戏,感情越来越好。
等到,小提琴开始独奏。
那婉约风格的琴声,仿佛在讲述一位懵懂少女的心事。
这种气质婉约的音乐风格,和其他世界名曲完全不同,展现出了东方的文化底蕴。
评审席上。
年过六旬的苏马罗科夫面带笑意,闭眼倾听着乐曲。
他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为此还写信去讨要CD。
一个星期前,他就收到了CD,以及陆湘儿写的感谢信。
他每天都要听一遍《梁祝》,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而且,听CD的感受,和听现场演奏,听感完全是两种体验。
所以,他对今天的比赛,非常的满意。
旁边的其他评委,都是音乐圈的音乐家,都听过苏马罗科夫写信讨要CD的事情。
有人觉得这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也有人觉得,这事有点丢脸。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家,竟然去像一个年轻乐手讨要CD,而且是千里迢迢的写信讨要,简直自降身价。
苏马罗科夫可不这么觉得,他已经到了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年纪,只要喜欢,种花种草修篱笆,他都自己干。
他觉得《梁祝》这首乐曲好,但是买不到CD,那就写信去要。
这是音乐家之间的友谊,没有丢脸之说。
在评委里,有一位叫做莱蒙托夫的中年小提琴演奏家,和苏马罗科夫有点不对付。
原因是,莱蒙托夫早年还没成名的时候,想要获得苏马罗科夫的提携,但苏马罗科夫觉得他的琴声中有戾气,不愿和他结交。
两人就此结下了梁子。
刚开始的时候,苏马罗科夫是功成名就的音乐家,莱蒙托夫还未成名,所以不敢在公开场合有任何表示。
随着莱蒙托夫成名之后,渐渐开始和苏马罗科夫对立,甚至是音乐理念都背道而驰。
……
舞台上。
陆湘儿继续演奏,随着故事的发展。
琴声从欢快、愉悦,慢慢变成了离别的伤感,再到后来的抗婚,男女主人公化蝶。
整首曲子,跌宕起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苏马罗科夫听完,眼中甚至有波光在闪烁,仿佛乐曲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打分卡上写下了他本场打的最高分,9.3分。
这个分数非常高,比帕特里克·佩特的最高分还要高。
另一边,莱蒙托夫考虑了好一会儿,权衡利弊之后,写下来的一个分数。
演奏结束之后。
陆湘儿放下小提琴,向观众席和评委席鞠躬,然后转身走向后台。
评委打分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上来收打分卡,然后进行统计。
过了三分钟。
分数统计完成。
主持人拿到结果,开始念出最终得分:“参赛者,陆湘儿小姐,最高得分9.3分,最低得分8.5分……”
念到这里现场出现了骚动。
因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太大了。
8.5分不是全场最低分,因为有些参赛者的最终得分都不到8.5,所以8.5分自然不是全场最低分。
但是,这两个分数,确实全场分差最大的分数。
最高分9.3分,最低分8.5分,差了整整0.8分。
理论上来说,音乐素养达到一定高度,即便有主观感受在,打分的差距也不会这么大。
之前最大的分差,也就是0.5分。
这次的分差竟然达到了0.8分,有点离谱。
现场的观众里面,有不少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听到这个最低分,都感觉给得有点低了。
虽然9.3分也偏高了一些,但远没有8.5分离谱。
苏马罗科夫听到这个分数,皱了皱眉,转头看向了另一头的莱蒙托夫。
被针对了这么多年,苏马罗科夫很清楚这位中年音乐家对他有意见。
只是,把这种情绪带到评委工作里,就有点不合适了。
只不过,双方都是评委,不是上下级关系,赛事也没有规定评委不能打低分。
况且,8.5分这个分数,并不是全场最低分,分数确实低了,但低得让人很难挑刺。
莱蒙托夫打出这个分数,是经过严密思考的决定。
他确实想打低分,但作为评委,打分不能低得太难看。
他估计其他评委打的分数,就算是最严格的几个评委,打分也应该在8.6、8.7以上。
所以,他直接给一个8.5分,精准的成了最低分,但又低得不算太难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