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比雷吉克城经过近一年的改造,已经成为了华夏帝国在西亚前线最重要的前线交通枢纽和出发基地。
郑磊在十二月后接到了准备行动的命令,这次他的任务是,消灭奥斯曼帝国的抵抗,并占领伊斯坦布尔。
不过刘一鸣为了安抚一下英法的情绪,下令暂时不向欧洲发动进攻。
“进攻的命令已经抵达,接下来我们将转入进攻。”
“因为地中海制海权的原因,我们不能将命脉交到英法手里,主攻方向依旧是从东部战线开始。”
“阿达纳方向的部队担任辅攻,并抢先发动佯攻,吸引奥斯曼人的火力。”
郑磊将黄正方和郑尚青叫到了比雷吉克。
“根据陆军总参谋部最新发出的命令,阿达纳方面的帝国陆军集群,总计四个军,重新编组成为帝国第十五集团军。”
“奥斯曼尼耶及海湾东部的两个军组成帝国第十六集团军,两个集团军直接归属土耳其战区司令部指挥。”
郑磊楞了一下,看了看还未写上名字的文件,又看了看黄正方和郑尚青。
“黄正方少将,郑尚青少将。”
“如果你们成为了第十五集团军的集团军司令和集团军参谋长,你们会如何完成佯攻任务。”
“以及,你们如何定义佯攻任务。”
郑磊拿着文件,对二人提了两个问题。
第十五集团军和第十六集团军是郑磊为了进攻而提议组建的集团军。
在他的设想中,第十五集团军的力量更加强大,主要负责沿着沿海向西、或者沿着陆地向北进攻。
四个军组成的集团军,将有大十几万人,能够形成一个拳头,痛击奥斯曼帝国,充分调动其兵力。
而第十六集团军,虽然只由两个军加一些直属部队组成,但是奥斯曼尼耶直接位于艾因塔布后方,作为辅助进攻力量,这已经足够了。
一般来说,郑磊只需要下令,集团军司令能够执行就可以了,但是郑磊需要测试一下,集团军司令是否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能力担任这个位置。
兵贵神速,战斗之中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战机,且稍纵即逝。
如果能够抓住战机,能够极快的推进战争进程,同样也能极大的降低伤亡,不过这对指挥系统的要求极高。
而指挥系统,恰恰是华夏帝国的短板。
一个合格的师级军官,最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来培养,集团军级军官的培育时间就更长了。
目前,华夏帝国依旧采用大参谋部的方式,用更多的参谋军官代替主官的方式,对军队进行指挥。
这样做的优点是非常稳健,缺点是战斗消耗大、耗费时间长,且十分僵硬。
在华夏帝国开启北方战线,大规模扩军之后,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困难。
“报告司令!如果我是第十五集团军的指挥官,我会命令部队,向东北方向进攻,抛弃重型装备,以轻步兵直插开塞利,进而冲向安卡拉。”
短暂的商议后,黄正方和郑尚青商量出了一个战术。
或者说,战略目标早就有了,缺的仅仅是一个机会。
“说一说你们的想法。”郑磊来了兴趣。
开塞利在阿达纳外围山脉的西北部,再往西北就是安卡拉,二者都是奥斯曼帝国的大城市。
二者连成一线,斜着分割了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地区,如果能占领这一线,土耳其地区大部将被华夏帝国轻易收入囊中。
这二者更是巴格达铁路通过的地方,交通条件较为方便,此战术具有可行性。
“奥斯曼帝国目前将兵力集中于阿拉尼亚,直线距离阿达纳集团军并不远,但是由于地形原因,我们若要进攻阿拉尼亚,需要行军上干公里。”
“劳师远征,阿达纳集团军很难快速突破阿拉尼亚的守军,这样一来,就起不到牵制奥斯曼帝国军队主力的作用。”
“而在阿达纳周围山区的外围,特别是北侧,虽然奥斯曼人也布置了大量士兵进行防御,但是更多人警戒性的军队。”
“其一,由于地形的限制,我们很难携带重装备翻越山脉,奥斯曼人也会如此认为。”
“其二,在土耳其非黎凡特地区,奥斯曼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艾因塔布和比雷吉克方向。”
“其三,奥斯曼人近期对亚美尼亚进行了增兵。”
“按照我军对奥斯曼人的了解,奥斯曼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只剩下三个集团军不到四十万人,需要兼顾三条战线,显然不容易。”
“我们大胆猜测,在阿达纳山区外围,奥斯曼人布置的军队,大多应该是新征召的、缺乏武器装备和训练的新兵。”
“奥斯曼人没有预备役制度,这些新兵所有东西都是从零开始,加上同盟国战略资源紧张,其战斗力很成问题。”
郑尚青和黄正方直接占用了郑磊的地图,拿着铅笔和旗子在上面进行标注。
“如果我们的猜测成立,奥斯曼人在阿达纳山区外围的布置虽然看着严密,但其实一戳就破,具有一定战术可行性。”
“另外,奥斯曼人还有一个集团军留守伊斯坦布尔,防止英国人再次发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集团军是奥斯曼人最精锐的部队,约十八万人。”
“除开这十八万人,奥斯曼人可动用的野战部队只有二十万左右,还分布在三条战线上。”
“如果我们能占领开塞利到安卡拉一线,形成一道隔离网,主力部队就能在击败奥斯曼人后,从容的对奥斯曼人展开追击。”
“如此一来,也打消了奥斯曼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可能,也能极大的削弱奥斯曼人的反抗能力。”
“而即便奥斯曼人准备支援艾因塔布及东部的奥斯曼帝国陆军,他们也无法越过我们在安卡拉——开塞利一线构制的防御阵地。”
“这样,有效的对奥斯曼人进行切割后,相信主力的压力会小很多,战争进展会加快不少。”
黄正方在地图上划出一条又一条线。
奥斯曼人一直在招募人手补充军队的损失,还在德国人的建议下,时不时的送一批人到艾因塔布,熟悉战争,磨炼战斗技巧和战斗意志。
不过,奥斯曼人因为缺乏必备的战争物资,如基础的武器弹药等,而不得不限制队伍的规模,军队补充缓慢。
直到罗马尼亚和俄国相继退出战争,德国和奥匈帝国压力骤降,才能挤出部分物资支援奥斯曼人。
也就是这段时间,奥斯曼人才迅速扩大着军队规模。
不过,这些军队的素质极差,平均每人只进行了两个月的新兵训练,只打过三发子弹。
奥斯曼人也知道这些人不顶用,不过前线危急,物资紧张,不顶用也得顶上去。
而这些,华夏帝国通通清楚。
“越过山脉,要保证突然性,重武器必然无法携带。”
“且冬季寒冷,春季湿润,最快也要到明年夏季,重武器才能通过山脉抵达前线。”
“这个问题,你们怎么解决?”
郑磊点了点头,黄正方和郑尚青不愧是他手底下最有想法的青年军官,作战计划处处体现了一个险字。
但这正是他要的,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自古以来,兵出险招,都是一个中性词汇。
华夏帝国的军官培养太急促了,虽然经历了多次战斗,但是几乎每一次战斗,装备水平和战斗方式都有极大的变化。
例如第一次南日战争时,是堑壕战的前身,南华帝国用机枪将入侵加里曼丹的日本人给围死了。
而第三次南日战争,也就是华日战争时,战斗方式已经变成远海封锁,步炮协同了。
快速迭代的战术和装备水平,让华夏帝国的军官们只能按部就班的通过参谋部拟定的稳妥计划进行战斗。
兵出险招,在华夏帝国大部分军官脑海中都没有这个意识。
“报告,我们的解决方式是,全部由轻步兵在空军的掩护下进行攻击,不携带任何重型武器。”
“大炮也只携带76毫米山炮,即便是37毫米野战炮也不携带。”
黄正方和郑尚青对视一眼。
76毫米山炮也叫76毫米步兵炮,是榴弹炮的一种,身管较短,重量较轻只有几百公斤,拆开能由炮班扛着走。
这种便携式步兵伴随火力,没有加农炮强大的射程和破甲能力,但是对付普通的野战工事,精准命中的话,其威力足够保证摧毁。
只是,曲射炮的操纵难度和精准度的确比加农炮低,中近距离上,加农炮能直接瞄准直射,精准度比步枪还强,破坏力也更大。
但是,黄正方不需要这些。
“我已经听说了空军在泰国的战斗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如果我们能集中足够的飞机,一定程度上能取代炮兵的作用。”
“只要取的第一阶段突破,攻破了开塞利,接下来奥斯曼人要么调动手中的精锐部队前来抵抗,要么坐视战役失败。”
“而一旦他们调动手中仅剩的精锐部队……”
黄正方在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帝国第一集团军标志上画了个箭头,指向安卡拉——开塞利一线。
“这样,海军就能趁机进攻加利波利半岛,或者强渡达达尼尔海峡,二者都将直接威胁伊斯坦布尔。”
郑磊听到后不住了点头补充道。
这才是他想要的辅助部队,而非那种一个劲儿围绕着艾因塔布展开的,毫无生气的计划。
这样的计划其实很正确,围绕着艾因塔布打,能保证尽快攻下艾因塔布。
但问题是,即便没有这支在艾因塔布后面的部队,郑磊也不觉得艾因塔布能挡住他的进攻。
这些个日子,华夏帝国陆军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调整,战斗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集中兵力打固然稳妥,但是这样四平八稳的战斗方式光让比雷吉克方向的军队就能打完。
投入阿达纳方面的集团军,完全就是浪费。
再说了,奥斯曼尼耶及海湾东部也有两个军的部队,用来辅助进攻已经完全足够了。
他需要的是,加快战争进程的方式。
“黄正方少将,经战区司令部推荐,总参谋部批准,陛下同意,特任命你为第十五集团军军长……”
“郑尚青少将,经战区司令部推荐……”
郑磊十分喜悦的在两份委任状上填上了二人的名字,他们已经通过了他的考验。
“从现在起,你们手中掌握着十几万兄弟的生死,我要求你们,永远不要放松警惕。”郑磊盯着二人。
“是!”
黄正方与郑尚青二人异口同声的立正喊道。
“我命令,第十五集团军立即开始进行准备,翻越山脉,只差开塞利。”
“空军第一轰炸师和第二轰炸师将会在战斗开始后,对开塞利及周围城市进行轰炸……”
…………
叶卡捷琳堡,俄罗斯帝国入侵亚洲的桥头堡。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被华夏帝国占领,之后,双方一个在乌拉尔山区西侧磨刀霍霍,一个在乌拉尔山区东侧整戈待发。
双方的火药味一度非常浓烈,俄军时刻准备着打回亚洲地区。
毕竟除了领土,亚洲地区还有俄罗斯帝国的重要财富油田,秋明油田是俄罗斯帝国向德国赔付战争赔款的重要资源。
也是与德国进行贸易的重要资源。
不过,在十二月未,俄罗斯突然停止了这种磨刀霍霍的架势。
“陛下,我们不应该同意英国和法国的提议,这样会让民众和士兵们心生失望的。”
米哈伊尔二世的国防大臣,亚历山大上将找到了皇宫来。
原因是俄罗斯帝国突然停止的战争准备。
米哈伊尔二世日前同英国和法国的特使进行了多次会面。
按照外交大臣的说法,双方爆发了多次争吵,英国联合法国向俄国施压。
并非是针对俄罗斯退出战争的问题,而是针对俄罗斯帝国和华夏帝国关系的问题。
英国和法国要求俄罗斯帝国与华夏帝国达成停火协议,双方暂时维持当前实际控制线。
对于俄罗斯帝国公民来说,这简直耸人听闻,他们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国土,却被要求停火。
还打着和平和人道主义的旗号。
真要是为了和平和人道主义,华夏人进攻的时候你们去那儿了?怎么没看到你们的身影?
起初,米哈伊尔二世也是不同意的,他的外交大臣也秉持这个态度,主张对华夏帝国发动攻击,并且尝试与德国联合。
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虽然在一战中,德国和俄国属于敌对关系,双方互相战死在符合手里的军队以六位数甚至七位数计算。
但是,高层势力中,最亲近德国的国家,并非是奥地利,而是俄罗斯帝国。
而且第二名也不是奥地利,而是意大利王国。
两个协约国,政府中却有不少亲近同盟国的高层官员。
战争开始后,这些官员因为立场问题,坐上了冷板凳,但是俄罗斯帝国战败并退出了战争,还因为遭受华夏帝国进攻,需要德国的支持。
情况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改变。
外交大臣,在战争之前,就是尼古拉时期外交部的亲德派官僚、贵族,极端反对同意英法的提议。
但是在短暂而频繁的谈判后,米哈伊尔二世很快改变了主意,同意同华夏帝国暂时停火,甚至达成停火协议。
亚历山大知道俄罗斯帝国的困难,但是也无法接受这个消息,因为他认为,这个消息会导致刚刚团结起来的俄国彻底分裂。
“不用担心亚历山大,最多一年,我会给大家一个解释的。”
米哈伊尔二世松了口气,亚历山大来询问,证明事情没有向最差的方向发展。
他之所以敢同意停火,就是做了充分的预案。
当然,前提是他有机会公布并实施一些政策和计划,而非被愤怒的人群一波带走,被迫退位。
就像他的倒霉哥哥,正在荷兰避难的尼古拉二世一家。
“帝国现在的情况很糟糕,工业产能不足战争之前的30%,农业生产下降了一半。”
“持续数年的战争让政府欠下大量外债,我们甚至无法给官员发放工资。”
“长此以往,帝国的政府机构将会全面停摆。”
“我也不想停火,但是情况很糟糕,亚历山大,除非我们能凭空变出几干亿卢布来,不然我必须接受英国人的建议,亚历山大。”
米哈伊尔二世一副悲痛万分的模样,实际上,这也正是他真正的情绪。
同意停战,就等于暂时向华夏人承认自己的失败,上一次他们这样做,还是在十八世纪早中期。
“那么陛下,英国人给的条件是什么?”亚历山大皱着眉头。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情况比米哈伊尔二世说的还严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极端主张继续战斗。
只有对外防御作战,才能在这种困难时刻凝聚人心。
“财政支持,战后的政治支持,以及让我们不承认华夏帝国的债务。”
“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少掉上百亿卢布的债务问题,财政也能松一口气……”.
1秒记住:。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