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硬脑膜这道屏障,基本上就是长驱直入了。
先把颅内的积血引流出来。
即便这只是最简单的一步,吴庸明主任仍是小心翼翼。抽吸颅腔内的积液时,非常容易出现失误,伤到重要的脑组织。
卢副主任的颅内环境更是十分恶劣,易出事的程度远超普通患者。
不说别的,光是血管老龄化严重,硬化、变脆,就足够让术者们如履薄冰了。
将颅内积血吸得差不多以后,此时,颅内压基本恢复正常。或者说,比正常水平还要低一些。
因为原来的颅腔是封闭的,现在开了两个孔,相当于半开放式。
医学上管这个叫做开窗。
手术正在顺利推进。
只是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光把积血吸出来,肯定还远远不行,不止血,很快又能给你出满一颅腔。
吴庸明主任尝试着对破裂的血管进行修复,别说吻合了,就连清创都遇到了麻烦。
“不行,这处血管位置距离脑干太近了。操作空间更是狭窄,我没把握内镜止血。”
他的额头上冒出绿豆大的汗滴,连连摇头。
像是前方有着可怕的猛兽拦住去路。
手术水平的高低,在普通手术上,大家其实都差不多。至少只要达到正常水平,就能顺利完成手术。
用某位外科大佬的原话,外科就是切掉病灶以及缝缝补补。
当然,这位外科大佬还是六十年代说的这句话。
外科医疗技术发展到如今,早已经不只是缝缝补补与切除那么简单。已经有着许多的新技术运用进来,人造血管、血管支架、人工心脏等等。
即便只是血管或器官、组织的修复,也极为考验医生的技术。
在狭窄的颅腔内做血管修复,还是内镜手术,那就更不必说了。简直就是地狱级别的难度。
旁边就是脑干,周围还有其它重要脑组织,心理素质差一点的医生,操纵内镜臂时,手都会吓到发抖。
真不是夸张。
医生,特别是主刀,在术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压力,超乎想像。
因为患者出点什么事情,主刀得负责呀!
“这处血管的破损面积不算特别大,长度较短,距离脑干确实非常近,操作极为不便。吴主任何不试试血管支架来修复?”
勾穷主任在旁边给他献计献策。
“如果是小的脑部动脉瘤,我可以放弹簧圈就能把它搞定。就算大一点的动脉瘤,放支架也能修复。可是这处血管根本没办法使用支架。”
他连连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
在颅骨上钻孔开窗,首先肯定是为了引出颅内积液,减轻颅内压。
其次则是为了修复血管止血。
并不是所有的血管修复都适合放置支架。
首先,支架很昂贵。其次,操作难度也是极高,特别是颅内动脉血管想要放置支架,难度高得吓人。
“要不……您帮我辅助,把出血点右上方的脑组织挪开一点,让我来试试吧!”
周灿看到这处出血的脑动脉,眼中透着一丝兴奋。
与吴庸明主任眼中露出的恐惧,完全不同。吴主任充满畏惧,根本没有任何信心去挑战,也确实没把握。周灿则是充满锐取,像是一位无畏的勇者。
“周医生,可一定得量力而行哇!千万千万不要逞强,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再次联合会诊,商量其它手术方案。”
吴庸明说是这么说,其实心中也是明白,根本没有别的手术方案了。
要是有更优的手术方案,也不至于一直拖着不给治。
如果是内科的用药,有时候或许还能有其它替代方案。这种颅内动脉血管的破裂,能用的方案真心不多。就那么两三种。
“我会格外小心的。”
周灿回答得铿锵有力,表情严肃。
换他主刀以后,他先是指挥吴主任帮忙把脑组织往旁边挪开。这个操作有一定技术含量,更多的则像是拉钩之类的力气活。
当然,借助内镜臂杆,实际的体力消耗并不大。
接下来,周灿尝试了一下在这极为狭小的有限空间内操作。
“不行,还得再往旁边挪开一点点,0.5CM左右应该就足够了。”
“好,我试试。”
吴主任咬着牙,眼神极为专注,一点点挤压挪动脑组织,以便为周灿腾出更大的手术操作空间。
“不能再移动了,这已经是极限。再移,就有可能严重伤害到脑组织。”
吴主任眼皮都不敢挪开屏幕,说话的音量都在努力控制着,生怕手上的力度加大,把脑组织损伤。
不管是在腹腔或颅腔内,进行手术时,把周围组织移动,本身就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
开过刀的腹腔、胸腔,往往会出现各组织与器官粘连严重的情况,更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好的长远影响。可以称之为术后并发症,或者后遗症。
比如胸腔开过刀以后,有人会时常感到胸闷,气短,这就是手术带来的后遗症。
没办法治疗,基本上会伴随终身。
经验丰富,且技术很好的医生,做胸、腹腔手术时,往往都会尽量避免动其它的组织与器官。只处理病灶。
当然,想法是美好的,实际操作中,医生根本没办法选择。
比如腹腔内做阑尾切除手术时,你不把肠子提出来,怎么手术?
光是寻找阑尾就需要好一顿折腾了。
“保持这个手术空间大小,应该足够了。”
周灿经过比划后,这回露出还算满意的表情。
“事先申明,修复这处血管时,肯定会对左上侧的部分组织造成一定程试的损伤。但是我认为以损伤这些不太致命,也不会致残的脑内组织,换取血管的顺利修复,应该是值得的。人体的自愈能力很强,我相信只要过上十天半个月,这些损伤能够基本恢复正常。”
为了避免惊吓到吴主任与明馨主任等人,周灿提前给他们打好预防针。
手术中的思路,需要千变万化。
在这么小的空间内手术修复动脉血管,本身就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相当于把一辆汽车开到狭窄的断头路上,然后要在这个只有两米宽的断头路上完成掉头。
普通司机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拥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却有可能把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
周灿现在要做的挑战,就是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血管修复任务成功完成。
“风险可控吗?”
吴主任听了后,仍然不敢转头,不敢移动目光。
“其它的未知风险不好说,至少我可以肯定,对这个范围内的脑内组织进行一些损伤,不致命,也不致残。”
周灿如实回答道。
没人敢做出任何承诺与保证。
哪怕只是一级手术都存在风险。这种颅内镜手术就更不必说。
“周医生的方案可行性高!”
明馨主任居然在这时候支持周灿冒险。
她的话非常有份量。
得了她的支持后,吴庸明主任没有再犹豫,直接答应道“你开始手术吧!不必有太大的思想负担,胆大心细就好。”
“明白!谢谢!”
周灿点头答应的同时,又对两位主任医师致谢。
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他也不会有这个手术机会。
他尝试着操纵内镜臂开始清创,然后吻合破掉的血管。整个过程极为缓慢,透出的不但有着稳,更有着一种只有顶级大医才拥有的极强定力。
这种定力颇有点类似于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拼杀,面对强大的敌军,复杂的战场环境,始终稳坐中军大帐。
【缝合术经验值奖励+100,结扎术经验值奖励+100……】
他的经验值奖励拿到手软。
而且每次都是一百一百的奖励。
快要吻合完毕时,需要排尽里面可能存在的空气与淤血。因为吴主任要定住那部分脑组织不动,让周灿来操作,难度其实挺大的。
一个人毕竟只有一双手嘛,想要完成四只手,甚至六只手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不行,这样吻合出来的血管,里面万一存在空气就麻烦了。”
周灿可是深知血管内存在空气,特别是颅内血管,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这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吴主任不能动,再钻个孔,置入另一个内镜臂杆?
对患者的伤害巨大不说,也没这么多仪器设备。
原本只是吻合过程中的一个小问题,愣是把周灿给难倒了。
“空气排不干净,确实是一个巨大隐患。”
吴庸明看着即将成功的手术,心中充满不甘。
马虎完成手术,肯定不行。
大家都是外科领域顶尖的专家了,对于一些手术细节都是极为重视。
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解决办法。
“也许有一个办法可以尝试,我留下最后一针的打结先不操作。吴主任到时候不必再管右边的脑组织,直接腾出手来帮我把血管内的空气排尽,然后我打结,完成最后的血管壁吻合。”
周灿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缝合血管需要的操作空间更大,最后的打结,他有把握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
最多就是损伤一点左侧的脑内组织。
这也是一个迫不得己的办法。
左侧的脑内组织本身已经有着受到损伤了,债多不压身,再添点新伤也没无妨。
“好主意。”
吴庸明听完后,欣然点头答应。
接下来,按照周灿设计的手术思路,完成最后的一步。
最后的打结,比想像的更困难一点。
但是对于有着六级结扎术的周灿,最终还是得以顺利完成。
【结扎术经验值+1,奖励经验值1000。吻合术经验值+1,奖励经验值10000。病理诊断经验值奖励+10000。】
看着手术完成后的巨额奖励,周灿愣了愣。
随即,他的心中有了一丝明悟。
看来在手术中创新,或者在极端苛刻的条件下,构思出一些全新的手术方案,并且得以成功实施。
都能获得巨额的病理诊断经验值奖励。
上次想办法给那个主动脉夹层患者创新出不必置换主动脉的手术方案,周灿同样获得了极为可观的病理诊断经验值奖励。
这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内科还是外科,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它们都能提升周灿的病理诊断水平。
说穿了,病理诊断就相当于一位医生的诊断水平,以及治疗思路水准。
药理辨证与各项外科医术,则相当于治疗的两把利剑。
属于消灭病魔的武器。
毫无疑问,武器再厉害,不会使用,肯定难以发挥它的威力。
一把锋利的宝刀,拿在三岁小孩子手里,能杀鸡或者鸭吗?
连怎么用都不知道,反而有可能伤到自己。
如果落到一位壮汉手里,用来杀普通野兽那是足够了。
要是落到一位武林高手的手中,那就不得了。它可以直接斩杀猛虎,甚至是恶龙。
所以,病理诊断水平的提升,重要程度要高于药理辨证与外科技能。
一个是思维层次,一个是武器。
周灿的病理诊断提升到六级后,想要再晋级,难度高得吓人。
一百万的经验值,几乎一辈子都难以达到。
但是像这种一万一万的增加,想要凑满一百万简直不要太容易。
还有,他已经通过无数次临床实验证明了病理诊断的用处。六级水平,与五级水平完全是两个档次。他现在是六级水平,也就是主任层次,无论是在坐诊、会诊,还是手术中,水平都已经可以与那些实力强大的主任医师们平分秋色。
这说明借助医术经验值系统提升医术,并不是所谓的虚胖。
要是某一天,他把病理诊断提升到了七级,估计就会是国内最顶尖的那一小群专家了。
现在还只相当于普通主任水平。
勉强能够称得上是专家。
血管完成最后的吻合后,通血试验,一切正常。
“好!患者的体征已经明显平稳了许多,如果没什么问题,可以结束手术,送苏醒室观察了。”
明馨主任说道。
等到撤出内镜,并且对创口进行缝合,封闭颅腔。
这时候又传出好消息。
“患者的脑电波有明显变化,在向着好的方向变化。”
明馨主任颇有些惊喜的说道。
昏迷患者,脑苏醒是关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