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藩要人口,南藩也要人口,现在连北藩和西藩也要人口,看来国内的百姓越来越受欢迎啊。”
唐清安坐在桉台后,看着手里的奏疏,突然间觉得有些有趣。
一只温柔的手搭在唐清安的肩膀上,轻轻的揉捏。
只穿着肚兜的王熙凤,满眼迷离的趴在唐清安后背,紧紧的贴着唐清安。
感受到背后的软意,唐清安忍不住抚摸白葱花似的手指。
什么羞耻,王熙凤都抛之脑后。
眼前是全天下最有权力的男人,而且孔武有力,最为盛气凌人的王熙凤,为自己能迷倒皇帝而感到兴奋。
唐清安伸出左手摸索,右手拿奏疏。王熙凤则出动靠上去,方便唐清安的动作。
名不正言不顺,但这种滋味的确更诱人。
“疼。”
不知不觉间,唐清安下手重了点,王熙凤娇滴滴的在唐清安耳边哈气。
“凤丫头。”唐清安忍不住转过头。
“好大大。”
王熙凤顺势依到唐清安的怀中。
“奴好看吗?”
掀开自己的肚兜,王熙凤红唇轻轻微张。
……
“从今日起,紫禁城不再招收太监。”
“原皇城太监,安置到庄田养老。”
“解散十二监,四司。”
“设立皇家内务府。”
“设立皇家秘书处。”
“设立皇家事务府。”
“设立女官。”
“设立女执事。”
“设立女总管。”
“皇子皇孙到北京军官学校读书。”
“建立皇家卫队。”
“建立皇家亲军。”
“施行一夫一妻制度,废除纳妾。”
……
唐清安现在有十几个子女,以后就是十几支。
如果这样都能断绝血脉,那就顺应天命吧。
几百年后。
皇权也该消失了。
同时。
一夫一妻制度,还能消减贵族的繁衍。
至于普通百姓。
他们本来就是一夫一妻。
“关于移民人口到藩国,是有利于国内民生经济的。”
文华殿。
内阁关于是否移民人口藩国之事,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说来说去。
还是担心藩王的实力国强,会对国内造成威胁。
如果是前前明朝的朱棣事例倒无所谓,就怕像晋朝的八王之乱,败坏了国家。
“藩国与国内相隔数千里,地广人稀,如果这都能对国内造成威胁,说明国内制度不堪。”
唐清安不置可否。
西伯利亚有多寒冷,人口才多少。
九州国还要面对日本本土的形势,更不可能抽身国内。
至于吕宋和麻那里。
更是数千里之遥远,想要威胁国内,至少要在海军方面强过大顺帝国。
以大顺国如今的体量,可谓是天方夜谭。
海军还不是陆军,能有各种奇迹,纯粹比的是国力。
至于西疆。
后世的人口,经过国家大移民,也才只有三百余万而已,而且路途艰难。
想以四藩动摇中国,各方面条件都极难满足。
但是割据的风险是有的。
不过那时候,唐清安也所无所谓了。
鸡蛋不放到一个篮子里。
当四个藩国里全部是汉人人口的时候,反而对中华文明是有利的,更加的经久不衰。
所以移民的事,唐清安不但要督促同意,还要大力的推动。
“如果一户百姓现在有田五十亩,生了三个孩子,分家后就是一家十余亩。”
唐清安慢条斯理的说道。
作为开国之君主,文治武功超凡,他的底气太足,没有人能放在他的眼里。
“三代之后,这户富裕的百姓,就会沦为贫民。”
人口的增长,而田亩没有变化,也没有新的产业吸引过剩的人口,那么人口增长带来的不是实力。
不但会降低经济水平,减少内需,大量的贫困人口,也会导致积弊的产生。
番薯和玉米加入了轮作,为人均增产了九十斤,让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实力。
但这还是不够的。
至少唐清安不满足。
有番薯和玉米,大顺至少五十年内没有忧虑。
不过他喊出的可是国强民富。
所以要更多的田亩,因此设立四藩。
开始推动煤矿业发展工业,因此可以吸收更多的就业。
三个儿子。
一个留在当地,一个去加入其它产业,一个去外藩种地,这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
人口扩充了三倍,才能让国家的实力也随之增长。
否则只增长人口,只会让国家越来越弱。
唐清安举得例子,说服了内阁。
而且内阁也反对不了眼前的皇帝。
他的威信太高了。
……
百姓们故土难离,很多人不愿离开家乡出去闯荡。
那么怎么解决呢?
强制的手段并不好,反而会天怒人怨,只有利益上的诱惑,才是最好的。
利是不变的。
人人都追求。
“移民四藩的百姓,每户分田五十亩,三年不缴税,由藩国提供耕牛,粮种,农具。”
】
同时。
各地官府都在宣传去藩地的好处。
不过老百姓不是傻子。
就说清朝的统治者吧。
他们入关后,反而把宁古塔当做了流放地,成为对犯人最严厉的处罚之一。
非常可笑。
所以老百姓不愿意去藩国。
以前投奔金江镇是为了活命,现在国内政治清明,岁月太平,至于唐清安举例的三兄弟分家的后患,也要等十几二十几年才会初显。
没办法,各个藩国为了吸引人口,加大了条件。
五十亩变成了百亩,甚至两百亩。
西藩和北藩最没有人愿意去,最后提出只要能开垦的过来,开垦多少田亩就是多少。
如此也没有多大效果。
东藩和南藩倒是有了起色。
九州国人口空旷,土地却尽是熟地,只需要好好耕种就能有好的收获。
南藩的吕宋和麻那里土地宽广,气候也不寒冷,适合人的居住。
而且吕宋本身就有大量的汉人。
在他们的宣导下,让不少的百姓动了心,愿意去投奔两个藩国。
去东藩的人口最多。
东藩藩王的亲军本来就高达五万,加上军属已然有了二十余万人口。
还有十馀万作战的士兵,不少人也远离安家在东藩。
第一年移民了二十万。
第二年移民了五十万。
第三年移民了八十万。
第五个年头的时候。
东藩藩国,汉人数量超过了六百万。
南藩藩国,汉人数量超过了三百万。
北藩藩国面积最大,比中国内地面积都要大,但是汉人数量,包括军队也才四十万。
西藩藩国面积第二大,包括军队也只有三十万。
不光是藩国在移民。
收复的大员岛纳入福建,由福建地方官府也在组织移民开垦土地。
福建地少人多。
自古就有移民大员的事迹。
不过大员有食人族,又充满了海盗,极大的打击了民间自发移民的态势。
经过南海舰队的治理,以及葛世峰的清理,留下来干净的大员。
至于荷兰人,连西班牙人都不敢对抗大顺,何况现在的荷兰呢,同样早就乖乖的离开。
不过为了弥补西方各做的商站,上海,广州,济州岛三大经济特区都为他们提供了住宅区。
……
东藩。
王妃刚生了一子,唐晏乾激动不已,他开始当父亲了。
不过他没有时间留在王府。
现在的他虽然才二十岁,但从小的奔波流离,让他深知民间的疾苦,锻造了坚韧的性格。
金州的教育,朝鲜的教育,军队的锻炼,他已经是一名深得人心的藩王。
“德川家光死了,现在我们要立即改变态度。”
大将军彭大海,总兵李齐,参将陈锐,刘通,王玉功……众人端坐左侧。
右侧是藩王的文臣武将。
日本内乱十余年。
形势已经天翻地覆,各国越打越穷,越打越弱,各国的人口直线下滑。
东藩收留了大量的妇孺。
这也是东藩为什么能人口突破六百万的主要原因。
东藩藩国不但分田,还分老婆。
天下还有比这还要美好的事情吗。
“可是我们与德川秀忠合作了十余年,突然的翻脸,会不会被人们指责?”
有人感到不好意思。
十余年的战友情,突然要从友变敌,令人们难以割舍。
“恐怕很多士兵心里也很难改变。”
人是有感情的。
人生只有几个十年呢?
十几年的时光。
当年多少刚抵达日本才二十来岁的青壮,变成了四十岁的老壮。
“不能接受转变的士兵,可以返回国内,也可以退伍,安置在东藩藩国。”
唐晏乾不以为然的说道。
他当然知道人有七情六欲,但是国是国,私是私,要分的清楚区别。
正如他知道,国内迟早对朝鲜下手。
就等着朝鲜老国王病逝的时机。
他对朝鲜的感情少吗?不光他的妻子是朝鲜的公主,他从小就生活在朝鲜。
朝鲜国主和朝鲜老王妃对他都是照顾有加。
还有一棒子原来朝鲜的世家公子,一直和他还有联络,不少人和他都有深厚的感情。
朝鲜。
其实唐晏乾是想要的,而朝鲜的两班,不少明眼人看清了形势,取舍直辖,是愿意唐晏乾入主朝鲜。
但是父皇不会同意的。
东藩如果占据了日本,又占据了朝鲜,那对国内的威胁太大了。
就连琉球国,父皇都没有给自己。
而是把琉球国分为三部。
最北部靠近九州国的奄美群岛,纳入了济州府的管理。
中部的琉球本岛,纳入了浙江府。
最南部靠近大员岛的先岛群岛,纳入了福州府的管理。
大员岛设府,归入福建省。
不少人看向彭大海。
彭大海担任大军主帅十余年,东藩王的威望,哪怕在九州国都不如彭大海,何况日本本土。
“东王所言有理,外将支持东王。”
彭大海一句话不多说,直接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的封地虽然在东藩,但是他会回国的。
根据自己收到的风声,随着德川家光的病逝,幕府军注定了会陷入灭亡。
是到了自己回国的时候。
以后日本的形势,就不是他操心的了。
而是眼前的东王,以及他的藩臣武将们。
定下了未来的军略,唐晏乾慎重的写了一份递交父皇的奏疏。
“萎靡本土,蚕食各方。”
作为一名藩王,没有藩王会嫌弃自己的领地大。
九州国。
并不能令唐晏乾满意。
他想要的是整个日本,都成为东藩的藩地。
父亲会同意吗?
唐晏乾思来想去,努力猜测父皇的心意。
占据日本国,父皇应该不会有多大的意见。
但是关于人口。
唐晏乾皱眉。
吸收日本人口对东藩是有利的,可以最有效率的稳住日本。
不过父皇可能不同意。
“东藩准备支援幕府,向幕府售卖弗朗机,火铳,铅字,弓失,马匹等各种军事物资,以及急缺的粮食。”
“终止向倒幕军的贸易,因为倒幕军至今没有松口,把四国割让给东藩。”
“儿臣派人联系幕府家老,已经获得同意,对方愿意以四国为报酬,割让东藩。”
“打击四国,可以削弱倒幕军的实力,而四国的人口青壮,儿臣认为应该送给幕府,为他们补充军力。”
“至于四国的老幼,也应该由幕府安置,至于他们能不能安置好老幼,儿臣是持悲观态度的。”
“另外日本的北海道荒芜,充满了未开化的土着,儿臣认为不应该浪费土地。”
“所以东藩回武力占领北海道,希望有东海舰队的支持,以及葛将军的协助。”
日本十余年的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和田亩。
各种物资都急缺,更缺粮食。
大顺与日本的贸易,除了能获得白银,已经越来越无利可图。
但是日本双方谁也离不开大顺的物资。
原来是倒幕军从大顺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物资,而幕府被大顺封锁。
别小看物资。
倒幕军从弱变强,打的幕府军节节败退丢失土地,就是靠着大顺提供的物资。
而幕府军越打越不像正规军,像叫花子军队。
所以大顺的物资,的确可以决定谁胜谁负。
不过大顺不会让日本出现胜利者。
胜利者只有一个。
那就是大顺。
而唐晏乾认为应该是东藩。
他要顺着父皇的心意,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父皇问他甘不甘心。
他回答很痛快。
但是他真愿意离开国内吗?
不愿意。
但是他能说不愿意吗?
父皇既然当面问他,说明父皇已经有了决定。
自己说不愿意只会为自己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