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士兵的困惑

江恒是一名伍长。

他加入金江军比较晚,虽然是军校子弟,但并不突出,所以在军中并没有特色。

论起来,不过一名普通的军士。

军司下的命,军中轮轮下派后,他们这一伍成为了几名洋和尚的向导。

同袍们纷纷认为晦气,江恒作为伍长,只能尽力安慰其余四名同袍,同时尽心完成任务。

王丰肃做人和善,其余的教士,则一脸的傲慢,在将军面前的做派,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连带着军中的将领,不愿意接触他们。

上行下效。

所以士兵们对于这些洋和尚,都没有甚么好脸色。

直到长久的接触下来。

年轻的传教士们,渐渐抹去了傲慢的神态,开始尊敬起来对方,也改变了态度对待江恒等人。

言语之间有了客气和礼貌。

所以江恒也改变了态度,对于传教士们的要求,都尽量的配合,为传教士在军中的行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年轻的传教士们,消除了傲慢,认真起来的时候,他们十万里之遥的见识,以及学问。

在空闲的时候,双方的闲聊中,令江恒的态度,同样逐渐恭敬。

江恒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洋和尚是有大学问的人。

对于具有学问的人,汉人从古至今都是极其的恭敬,并谦虚的学习对方。

不光是汉人如此,蒙古人也是如此。

有学问的汉人,到了蒙古部落中,都会成为通译,大多地位不但不低,并且得到善待。

哪怕是奴隶制度的蛮族也是如此。

有学问的汉人,地位远高于普通的汉人。

朝鲜,日本都是如此。

这些传教士,能忍受大海上的孤独和恐惧,经历一年甚至更久的,让人无法忍耐的航行。

从小就接受高等的培养,胸中有无数的知识。

所以能到十万里之遥到达东方的传教士,都是西方传教士中,突出的存在。

资历平凡的传教士,也没有资格来此传教。

教士们空闲的时候,会向几名士兵讲述西方国家的故事,以他们的能力,令几名士兵听得津津有味。

当几名教士,谈起对金江军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比西方国家的优劣,细致的交谈中。

几名普通的士兵只觉得新奇,唯独江恒,结合当初在军校的学习。因此而感到困惑。

有时候恍然大悟,有时候越发的困顿,想的他难受不已,一种仿佛看透了,又没有看透的感觉。

但是麻烦来了。

新的攻势即将开始,气氛重新肃然起来。

王丰肃等人,从头至尾观测了这场东方最大规模的战争,被战争的激烈程度,震惊的无与伦比。

“太不可置信了。”

年轻的教士一脸的惊叹。

他的身旁,其余的教士们一样如此,因为原来的成见,他们一直小觑了东方的古国。

“东方古国的记载方式和我们西方不同。”

另外一名年轻的教士,嘴上有一些埋怨,引得其他教士纷纷赞同,王丰肃也面带笑容。

西方对战争的记录,以战场上的具体事务为主,事无巨细的记载下来。

看完西方古代的史料,可以清晰的知道战争的形势,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而东方的读书人,他们的笔下,战争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

他们接触过东方的书籍,看不到关于战场上具体的记载,大致都是春秋笔法。

因此他们也只能想象。

往日傲慢的心理,他们则以新大陆的愚昧古国为借鉴,来论断东方古国的军队战斗力。

直到来到辽东,他们得到东方古国贵族的允许,亲自见到了东方古国的战争,才恍然大悟。

犹如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如痴如醉的学习和吸收。

他们的态度不知不觉的改变,而江恒听过他们的讲解,也是不停的成长。

而这个时候,刘承敏的亲卫来了。

找到江恒,告知他,总兵嫌弃这些洋和尚碍事,让江恒护送这些洋和尚离开前线。

这些红夷人,外貌太过惹眼,每到一处,都让士兵们纷纷走神,看向他们。

其他的将领,知道他们是将军的贵宾,因此哪怕心里嫌弃,嘴上却也不敢怠慢。

刘承敏可不惯他们,因为他们缠着士兵询问,惹了几处乱子,所以刘承敏下令,让他们离开。

江恒不敢怠慢,告知了这些传教士。

众人知道刘承敏的身份,不敢试探此人的底线,因此灰溜溜的离开了前线。

在江恒的带领下,他们寻到了军司的谢友成,请谢友成出面,准许他们重新返回前线,观察金江镇的军事。

谢友成不知道将军的态度,所以没有当场同意这些传教士的要求,而是先把他们安置下来。

一边推诿他们,一边寻到机会,才告知将军此事。

唐清安从谢友成口中,得知王丰肃等人,被二弟刘承敏给轰了回来,哑然失笑。

“他们现在沦落到了哪里?”

谢友成立刻回答了如何安置了他们。

现在没有时间,日后更没有时间,因此唐清安还是抽空,见了王丰肃。

王丰肃知道平辽侯不是一般的人。

每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说贵族,心中其实非常的固执,不愿意接受新的变化。

唯独平辽侯不同。

他不怕变化,也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对于他们这些西方的传教士,虽然管控的严格,但是却不阻止他们。

从平辽侯身上,王丰肃感受到了一股强者的自信。

这股自信。

王丰肃只在大周部分真正具有学问的学者身上,才能感受得到。

多年前,因为夫人病重。

在王丰肃看来已经无法医治,至于最后的放血治疗,被将军否决了,而突然来了一名神医。

他的医术之高明,令人震撼。

王丰肃因此想要和其谈论此事,却连面都见不到。

而后来的林如海,他的学问同样高深,对于他们这些外国人,也乐于交流。

和顾应时不同,顾应时虽然也是愿意接触他们,但是顾应时的学问,并不能令王丰肃高看一眼。

林如海的言语之中,所蕴含的知识,令王丰肃从内心认可了对方,是东方古国的学者。

平辽侯的学问并不深,但是作为一名贵族,他的胸襟,则另王丰肃折服。

因此王丰肃主动提起,他们这段时日来所了解的一些事物。

王丰肃说的仔细,唐清安听到认真。

“这样吧。”

觉得王丰肃说的东西很有用处,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参考,因此唐清安提议。

“你们就跟在我的中军,把你们的所加所闻,以及你们的想法,详细的写下来。

等这场大战尘埃落定,我和你好好的谈一谈。”

对于平辽侯所提的交流,王丰肃乐见其成,爽快的答应。

唐清安时间不多,因此简短的接触了王丰肃一番,就让其好生呆在中军。

王丰肃由江恒带回去后,和几名传教士,开始仔细辩论起来。

如果是未见这场大战之前,几名传教士不会愿意接受唐清安的建议,哪怕听从,也不会真心。

正因为态度改变了,开始尊重对方,所以对于别人的交代,他们为了不让别人小瞧,都打起了精神。

有成见就会有偏见。

其他的士兵们,不愿意接触他们,江恒不同,亲自为他们服务,在一旁听取他们的知识。

而传教士们,同样放下了成见,言语中,认为大周是一个军事组织远超于西方的伟大国家。

“根据教会的信息,瑞典国王三年前开始建立募兵制度,登记瑞典全国的青壮。

定下十人抽一人,服兵役二十年,其余九人则供养和提供装备,因此瑞典王国陆军人数达到四万人,这是我们西方诸国的首创。

教会还特意去分析和收集过信息,并认为瑞典王国的军事改革,将会因此而强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在座的我们应当知道,这里的大周国,乃至大周以前的国家大明国,此种军事制度,已经创立了数百年。”

“真是令人遗憾。”

有一名传教士落寞的说道,越是熟悉东方的古国,越是知道对方的先进。

哪怕对方同样也有落后的地方。

但这名教士认为一些落后的地方不足以为患,例如西方国家的炮,舰都超过大周国家。

这就是大周的落后。

但是这种局部的落后,而不是文化的落后,可以很快的赶超上来。

例如数十年前大周仿制出来,金江军现在使用的鸟铳,就是西方国家最先进的火绳枪。

十年前的红夷大炮,福建已经开始仿制,而金江镇已经仿制成功。

又听说金江镇的船厂,再修建更大的船坞,制造更大的船。

如果所闻如实。

那么西方国家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优势,将会被大周追平,甚至赶超。

几名传教士,因为江恒的存在,为了顾及这名不错的伙计,王丰肃又有意照顾。

因此众人都用的汉语交谈,江恒听得一清二楚。

另外的士兵们只感到自豪,而江恒却越发的纳闷。

既然几名洋和尚这般夸赞大周,认为大周的文化不弱于西方,甚至很多方面超过西方。

那为何大周又如此的贫弱呢,以致于在辽东这片土地上,先后损兵折将数十万。

这些洋和尚,如此赞叹卫所制度,认为劳什子瑞典王国,会因此强大。

那么大周的卫所制度,又在军校中,成为批判的对象呢。

江恒很痛苦。

两种思想的撞击,让他即兴奋,又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