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不禁皱起眉头。
“益州百姓饱受赫连家与回春教肆虐,难得休养生息,急切让他们参军,恐怕会影响生产恢复……”刘清平面有难色。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百姓热情太高,李太守的太守府都快被人踏破门槛,他实在是不胜其扰,说是痛并快乐着。”卓武略无奈一笑,解释道,“尤其是先前被朝廷暂时淘汰的老兵,都恨不得再入行伍,建功立业,以报国恩。”
兵部侍郎穆宏附和道:“臣认为,西川百姓面对赫连家与回春教迫害,依然能有无数人奋起反抗,不愿同流合污,可见百姓血性非常,国家也不能辜负他们这一腔报国之心……”
萧清略加思索,点头道:“允许益州扩军,西川地区兵员增加到十五万,组建‘西川兵’,方便日后抵御南蛮、驰援西境。但通令益州各地,家中独子无子嗣者不得应征,家中二子以上,至少留下一子持家,以免影响生产。”
尚武之风并没有消退,各地百姓依然以家中男子参军为荣。..
即使他们明白,国内至少有一半的军人,在和平时期也和农民一样屯田。
当兵比种田辛苦,但收入略高于种田,如果入选精锐,收入还能高出一截,更有机会建功立业,也是百姓乐于应征入伍的原因。
卓武略继续道:“按照安国侯的构想,我国还需要准备足量的‘预备役’,方便战时动员,以防万一,这些预备役里面有部分达到以往入伍标准的新兵、退伍老兵,预计数量可以达到八十万!”
萧清一脸欣慰的笑容。
预备役,也是大乾国不可或缺的队伍。
按照梁萧改革军制之前的入伍标准,大部分报名从军的年轻人都能入选,大乾国的军队可以达到二百万。
但严格的筛选条件,形成了类似末位淘汰制的淘汰方式,使得大部分有心参军的青年只能暂时被登记在册,回家务农,等候朝廷征召。
考虑到益州百姓参军热情高涨,其他地区也未必不是如此,如今大乾国的边境祸患不容忽视,萧清最后还是决定,预计将全国兵员扩充到一百二十五万,等运回所有黄金,再将兵力调整到一百万左右。
经过梁萧的指导,大乾国的军队也会认真对暂时退伍的军人做心理疏导,当然,这也是在国家许诺他们在暂时退伍期间依然能领取一到三成月俸的前提下。
这些军人也因此坚信,自己并不是被淘汰,只是国家承平,暂时用不上这么多士兵,如有征战,召之必回。
“今年全国各地的学校投入,已经超过白银一千万两,但大乾国应试科举的童生数量,是往年的三倍以上,收效明显!”这回轮到何景云兴奋了。
“万事开头难,等各地学校开设完毕,剩下的就是教师薪水等开销,花费自然会降下来。朕希望,来年国家在教育事业的投入只多不少。”萧清欣喜道。
现在的大乾,已经逐渐接近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的愿景。
但她很清楚,梁萧的愿景不止于此。
他心中的人人有书念,是每个人都能够免费接受教育,最不济也要识字三千!
目前的大乾国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如果能在今年运回所有黄金,就算每年往教育事业额外投入一千万两又何妨!
“至于女帝身份之事……”萧清看向群臣。
王沧海说道:“陛下,老臣认为,目前不必告知。”
众人纷纷附和。
萧清一愣:“何以见得?”
王沧海解释道:“目前大梁天子有意示好大乾,但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虽说我国军民一定可以接受陛下的女儿身,可大梁军民未必。臣认为,可以观望几年,倘若大梁天子不幸驾崩,新君残暴,甚至毁约,我国便可一统大梁,到时候昭告天下也不迟。”
卓子房也说道:“丞相所言极是,至少目前两位皇子年幼懵懂,此事至少可以留到他们可以明辨是非之前。毕竟,陛下如今之威望可比上古圣人,只要国家稳定足矣,应该避免任何节外生枝的可能。”
顾洪等人纷纷表态支持,萧清一想有理,也只好暂时压下此事。
对她而言,此事并不重要,大乾百姓不会失去他们的陛下和安国侯,最重要!
她之所以想要昭告天下,是为了信守诺言,尽快让甄宓恢复身份,不再作为宓妃,这样甄宓就可以得偿所愿,嫁给心心念念的萧哥哥。
万一大梁百姓不认可她这个女皇帝,一统大梁的难度更大。
尤其是大梁国的世家门阀、地主豪绅,本就害怕两国一统,如果再发现她是女皇帝,其反抗之激烈,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慕承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两国和平恐怕维持不到五年,那么可以先把生米煮成熟饭,一统两国!
“大恒国遗民,副元帅左无疾领精兵归顺,朕有意将之封为归义侯,赏黄金百两,归入梁爱卿麾下,众卿家意下如何?”萧清又问道。
众人已经提前了解了左无疾的情况,自然双手赞成。
左无疾不缺钱,需要的是名正言顺。
将他暂时划归梁萧麾下,可以将他任命为六品的新官,“大乾将军”,既满足了他对权势的需求,也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让他有望重铸大梁镇北侯的荣耀。
要事商谈完毕,一些琐碎之事,比如各地百姓又给梁萧送万民伞,都被梁萧谦虚略过。
群臣离开后,御书房里只剩梁萧、萧清和宁雪君。
萧清这才偎依在梁萧怀里,故作不悦道:“萧哥哥平日里厚颜无耻,可到了真正需要论功行赏的时候,又总是这般谦逊。”
“我只是不希望百姓过分推崇对君王以外的个人崇拜,免得后世效仿。”梁萧叹道。
萧清柔声道:“可是,萧哥哥是让所有人放心的圣人,也是开创太平盛世的关键,让军民崇敬萧哥哥,其利远大于弊,至少国家也多了一盏照世明灯,将来的很多政令,百姓只要知道是萧哥哥支持的,更有可能接受。”
梁萧一愣,心中惭愧,连连点头。
他想过,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在生产力还没有产生质变之前,适应帝制,但有时难免还会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对待这个时代。
其实,大乾军民真的太需要一盏明灯,长期为他们指出明路,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至少他现在头脑清醒,不会干出遗祸后世的蠢事,接受这种个人崇拜,的确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