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娟是个腼腆的人,她也是东北很少有的裹小脚的人。
说实话,顾英华来到这儿都二十多年了,就见着赵秀娟一个裹小脚的。
他们东北在古代是关外之地,被中原人称为蛮夷的,本来生存环境就十分恶劣,你有一双正常的大脚在冬天的时候行走都不方便,更别提裹着三寸金莲儿了。
就算国家建立之后,他们这儿也是十分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比较好,女人也有工作挣钱的机会,所以重男轻女的观念其实是比较少的,更不可能给自家好好的姑娘裹小脚了。
可偏偏赵秀娟就是个例外,说她像裹小脚也不尽然,因为并没有三寸那么离谱,按照顾英华来说,她的脚差不多只有三十三码,对于一个成年女性来说,这个脚已经很小了。
也是因为赵秀娟裹小脚的缘故,所以她平常的时候很少出来,也就现在年纪大了,在她们大队待的时间长了,这才敢出来放放风,不过她能过来听京剧,顾英华还是挺惊讶的。
顾英华听见她们两个说的话,抬头看了看天色,现在太阳已经出来了,不过因为是初秋的早晨,所以空气中还有一丝寒意。
现在才早上六点来钟,顾英华饭还都没吃呢,他们这都过来听收音机了。
她在心里面叹了一口气,恐怕姜大嫂以后不会有清闲的日子了。
要说姜大嫂也不是他们大队第一个买收音机的人家,之前刘福他们家也买了一个收音机。
不过刘福他媳妇儿十分的明智,当初买收音机的时候悄悄的,他们大队里的人谁都不知道。
后来大家知道了他们买收音机了之后,凑上去想要蹭收音机听,结果被刘福他媳妇儿以费电的理由给拒绝了,大家也就没有坚持。
现在又有两户人家买了收音机,姜大爷那边他身体不好大家不好过去打扰,而姜大嫂这边主动邀请别人去她家里听收音机。
邀请人容易,拒绝人难,等以后不想让大家来听收音机,那可就是个大难题了。
顾英华回家,姜牧和姜尚他们两个在院子里面儿磨苞米面儿,看见顾英华回来,姜牧问道:“娘!我用不用给你多磨一点儿苞米面儿啊?省的到时候我们不在家你还得自己磨面。”
“不用!”顾英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你们不用弄得太多了,时间长要吃不了,苞米面儿里要生虫子了,你们给我弄点儿小碴子吧。”
要吃个苞米面饼子还得揣面,顾英华不耐烦整,而且她也不好这口儿,平常只有实在馋了才会弄点儿苞米面饼子吃,正常她都是吃大米干饭还有小碴子粥的,没必要弄那么多苞米面儿。
“对了!你们一会儿把面磨完之后别忘了给你大娘家送去五斤,刚才娘去她家拿面,她没收苞米粒儿,你把苞米面儿还给他们。”
等到姜牧和姜尚答应了,顾英华赶紧进屋揣面贴饼子去了。
这芸豆也吃不了多长时间了,顾英华想赶紧趁着还能长的时候多吃几顿,今天就打算做豆角炖茄子,往锅边贴一圈饼子。
这活儿顾英华都干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动作十分麻利,一边做菜一边往灶坑里面添柴火,一点儿都不耽误,很快锅里就散发出炖芸豆的香味儿以及饼子的米香味儿。
顾英华把灶坑里的火全都抽了出来又闷了一会儿,这才把锅盖掀开把里面的饼子和菜全都盛了出来。
“吃饭了!”顾英华出去招呼他们兄弟两个。
“来了!”姜牧和姜尚解开身上沾满了碴子的围裙,又把身上粘到的苞米面儿粉扑落扑落,去洗手吃饭了。
两个大小伙子,又正是青年的时候,能吃的很,加上顾英华他们三个把饭菜都吃的干干净净的。
吃完饭他们继续去磨面,他们一共弄了五十斤的苞米粒,磨了一上午才磨出来二十斤的小碴子,还有二十七斤的苞米面儿。
就着新磨出来的苞米面儿,顾英华搅了一个苞米面儿的糊涂,又烤了几个土豆,蒸了一锅茄子,还有一碗鸡蛋焖子。
吃饭之前姜牧装了五斤的苞米面儿去给姜大嫂送过去,过了好一会儿还不见姜牧回来。
顾英华纳闷儿,站在门口往小路那边儿望,“你哥他咋还没回来?去了能有半个小时了吧?再怎么寒暄现在也应该回来了呀!”
姜尚心里面想着小草,手上一边扫着石磨,嘴上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道:“可能我哥是被去听戏的那些人扣下了吧?”
也不知道小草什么时候能回来,从他们县城坐车到隔壁县城也就一两个小时,再算上帮着小花收拾东西的时间,今天晚上怎么也能赶回来。
县城和县城之间的客车又不是像省城和县城那样的客车一样,可能两天才一个月来回,他们这一天好几趟,怎么都能赶回来。
顾英华白了姜尚一眼,“他们心都掉到收音机里了,怎么可能还拦着你哥呀?而且现在大中午的,大家都回去吃饭了,哪还能赖在你大娘那儿啊?”
顾英华看姜尚心不在焉的样子,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想着锅里面的饭菜也都做好了,赶紧去叫姜牧回来得了,她就往外边儿走了两步。
正好这时候姜牧的身影出现在小路的尽头,顾英华赶紧快走了两步舂姜牧迎了过去,离近了一瞅就看着姜牧衣衫不整的,有些地方有好几处撕扯的痕迹。
“你这咋的啦?跟人打架啦?你看看你这衣服皱巴的!”顾英华说道。
姜牧苦着一张脸看顾英华,“娘!我都多大了呀,还打架?我这些都是为我大娘家的那些人挤的!”
顾英华和姜牧一起往回走,听了这话又好奇又惊讶,“他们还在你大娘家了?中午不回去吃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