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郑和 臣真的谢了

看着郑和欲言又止,嘴角挂着哈喇子的模样,朱棣好奇心起。

“三保,咱们君臣一体,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听到朱棣发问,郑和这才擦了擦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自永乐二年起,臣奉旨数次远航西洋,所到国度无数,无论当地贫穷还是富有,臣除了自保之外,未曾动过刀兵。”

朱棣点点头。

“不错,咱们大明乃是天朝上国,自然要以德服人。”

郑和连连称是,接着说了下去。

“皇上所言极是,只不过亚墨立佳那片地方,咱们以前没去过,万一那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权者又昏聩无道不足以守其地,那咱们是不是可以……”

听到这,朱棣瞬间来了精神,眼神中是无尽的贪婪。

“你是说,他们德不配位,诺大的家业他们操持不住,咱大明替他们管管?”

郑和一脸崇拜地说道:“还是皇上见识深远,臣正是这个意思,更何况咱们大明啥都不缺,就缺金银!”

朱棣紧接着说道:“不错,如果咱银饷充足,蒙古早就成了大明的一个行省了!”

“三保你觉得亚墨立佳那边会不会真的如你所说,遍地金银?”

郑和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这个臣也不敢打包票,或许,也许会有吧!”

“朕准了!”

朱棣马上高声说道:“如若他们的财富自己守不住,大明不拿,早晚被别人拿去,那样的话,还不如拿回咱大明!”

郑和激动地跪下磕头:“皇上圣明!臣一定不辱使命!”

此时他早已神游天外,幻想着自己坐在印加皇帝那把八十人抬的肩舆上,看着成千上万的土著跪倒在自己脚下。

一旁的朱瞻圻看着掉进钱眼的两个人,大为惊讶。

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服人?

万万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和平使者郑和,居然也会有这种生夺硬抢的想法。

他忍不住开口说道:“爷爷,您刚才不是说大明要以德服人吗?”

朱棣一愣,马上便想好了说辞。

“大明威服万邦,当然要以德服人,爷爷这么打算也是为了给那些人消灾弭祸!”

这下轮到朱瞻圻发愣了。

将殖民掠夺说的如此清新脱俗,倒是第一次见。

“孙子你毕竟年轻,不晓得天道之数,有句话叫德不配位,必遭其罪!”

“你想啊,若是一个国家的帝王坐拥不可计数的金银财宝而不知道怎么用,这纯属于暴殄天物,也就是德不配位,早晚引来灾祸。”

“咱大明大军一到,替他们拿走这些负担,便会消除掉他们的罪孽。”

朱瞻圻听着朱棣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心中感叹,果然称得上大帝的都不是一般人!

他故作好奇地问道:“那爷爷意思是咱大明是去积德行善了?”

朱棣拍了拍胸脯:“那是自然!”

郑和在一旁紧跟着附和:“皇上仁心,身居庙堂却心系番国万民,臣敬佩万分!”

“哈哈哈哈……”

朱棣的笑声在偏殿之中回荡开来。

笑着笑着,朱棣突然停了下来,他端起茶喝了一口咂摸起来。

过了一会儿才悠悠开口说道:“只是咱大明怎么说也是礼仪之邦,虽然此行是教化番国万民,但总也得想一个理由才好。”

朱瞻圻看着朱棣一副老奸巨猾的样子,心中好笑。

亚墨立佳到底是不是如郑和所说那样遍地金银还是未知数,朱棣居然已经开始认真筹划起了抢劫的计划。

要抢就光明正大地去抢也行,可朱棣偏要又当又立!

朱棣对亚墨立佳可谓是一无所知,沉思了许久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朱瞻圻知道印加帝国后来的结局并不好。

作为南亚墨立佳的扛把子,坐拥“八万精兵”,居然被西班牙人不到两百人的殖民者给征服了。

对比起后世满清帝国被西方人肆意蹂躏,显得更为不可思议。

即便大明不抢的话,一百多年后印加帝国也会被西班牙人劫掠一空,还不如便宜了朱棣。

朱瞻圻笑嘻嘻地对朱棣说道:“孙儿明白了爷爷的苦心,咱大明礼仪之邦的名声不能毁了,亚墨立佳的财宝更不能舍弃,要是全都要的话,孙儿倒是有一个好主意!”

说完,朱棣和郑和将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朱瞻圻。

朱瞻圻不慌不忙的说道:“此事最简单不过,到时候三保叔叔就说有几个大明的将士在他们皇城附近走丢了,想要进城搜查搜查!”

郑和一时不解,满脸疑惑地问道:“这也不是一个出兵的理由啊?”

朱棣作为一个无风能起三尺浪,打着清君侧名义夺得天下的个中行家,听朱瞻圻这么一说,便立马明白了过来。

“三保啊,你想想,一群男人莫名其妙要进入你家内宅搜查,你能同意?”

“可他们又非进不可,这一来二去不就打了起来?”

这下郑和倒是听懂了,可他神色却比刚才还要难看,朱棣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三保,你还不明白?”

郑和扭扭捏捏说道:“臣,明白了!”

“那你怎么还皱着一副眉头?”

朱瞻圻强忍着笑意,凑到朱棣耳边小声提醒道:“爷爷,三保叔叔是宦官,没有内宅……”

朱棣恍然大悟,脸上的尴尬之色比郑和还要重。

“三保啊,朕没别的意思,等你从亚墨立佳回来,朕一定给你寻一个最温婉可人的宫人给你做对食!”

这下不但郑和尴尬,连朱瞻圻也一起跟着尴尬起来。

不会安慰人,就不要勉强了!

郑和愣了良久,满脸都是渴望与不甘心,悠悠说道:“皇上,臣真的谢了!”

按照朱棣的一贯风格,他才不会介意臣子的感受。

可现在不同了,他要仰仗郑和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因此对郑和的感受格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