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大明海王回来了

朱瞻圻长叹一声,挖土豆一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

朱棣突然想起了在扫大街的两个儿子,开口问道:“你爹这些天怎么样?”

“我爹他这几天每日清早便带着扫把去清扫街道,一般都是到了未时才回府,吃点东西冲个凉,便在府中四处逛逛。”

朱瞻圻照实说了。

朱棣点点头:“还不错,总算是安生了。”

突然他的目光变得狡黠起来:“走,跟爷爷去看看那两个不省心的东西!”

朱瞻圻心想这事儿倒也有趣,欣然应允。

于是朱棣让人安排了一辆普通的马车,载着他们祖孙二人朝正阳门而去。

他们抵达正阳门的时候不过辰时三刻,朱高炽朱高煦兄弟俩刚扫了三五十丈的距离。

朱棣命车夫将马车停在距离他俩不远处,自己则撩开帘子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这一幕。

自从和朱高炽搭伙以来,朱高煦一直有气。

他身强体壮,挥起扫把来也是有模有样,反而朱高炽,从小就干不了这些体力活。

没扫几天,两只手掌就磨掉了一层皮。

今天刚扫了这么一会儿,朱高炽已经坐地上休息了三四次。

朱高煦看着蹲在地上的太子心里来气:“老大,你还干不干了?”

“老爷子的旨意你也不当回事,你要造反么?”

朱高炽喘着粗气说道:“老二啊,你可别胡说八道,大哥累啊,你行行好,替大哥扫点吧!”

朱高煦把扫把往下一丢,发出了灵魂三连:“就你累?老子不累?凭什么帮你扫?”

朱高炽往朱高煦那挪了挪,拍拍他的肩膀说道:“老二啊,大哥知道你也累,可你毕竟英武过人,爹当年都这么说,哪是我这个多病的身子能比的?”

“要不这么着,你先替大哥扫扫,等这事结束了,你随便提要求,大哥一定答应你!”

朱高炽连哄带骗的一番话让他心动了。

“真的?”

太子拍着自己的大肚子信誓旦旦地说道:“大哥什么时候骗过你?”

听到这话,朱高煦起身拿起扫把又扫了起来。

刚扫没两下,突然反应了过来,朝着朱高炽坐着的地方叫就挥了过去。

“起来起来,赶紧干活,少在这忽悠我!”

“老头子忽悠我也就算了,你也来这一套,当老子是傻子么?”

朱高炽的小伎俩没有得逞,只好悻悻地拿起了扫把。

反而是朱高煦学聪明了,他将扫把倒过来,沿着路中央画了一条线。

“老大,咱们公平公正,这条线的东侧归我,西侧归你,各扫各的,省的你又动歪脑筋!”

朱高炽看了看地上的线。

“老二,你这线画的是不是有点歪啊,为什么我感觉西边比东边宽这么多?”

朱高煦当然一脸不服气,二人在街上又吵吵了起来。

马车上的朱棣看着不可一世的两个儿子落魄的样子,笑的直流泪,对朱瞻圻说道:“走,咱们再去给他俩加点料!”

车夫按照他的命令,狠狠一鞭子抽在了马背上。

马车朝着朱高炽哥俩疾驰而去。

“让开,让开,前面的人赶紧让开!”

二人吃了一惊,赶忙从路中间闪了开来。

“哪个不长眼的东西,老子回头宰了你!”

朱高煦话刚一出口,车上的朱棣将一大袋子砂石枯叶缓缓倒出。

马车渐行渐远,满地的垃圾一眼望不到头!

朱高煦高声叫骂,朱高炽则捶胸顿足。

朱棣在帘子后面看着两人狼狈的样子,笑的前仰后合。

朱瞻圻一边赔笑,一边琢磨:平日里一本正经的永乐大帝,怎么会有如此幼稚的恶趣味!

出宫折腾这么一圈之后,朱棣心情非常舒畅。

看到爷爷开心,朱瞻圻自然也跟着高兴。

朱棣的爱护和教导,让朱瞻圻对他的感情越来越深,此时心里已经将朱棣真正当成了自己的爷爷。

回宫之后,朱瞻圻陪着朱棣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闲话。

王狗儿急匆匆进来伏跪在地。

“皇上大喜啊!”

朱棣满脸疑惑:“能不能先把话说清楚,何喜之有?”

王狗儿连磕三个头回道:“总兵太监郑和,率领大明舰队返航,船队及各国使臣目前已经抵达太仓张家港,不日即可到达京城!”

“忽鲁谟斯国进贡了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了麒麟;另有祖法尔、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国进献长角马、麾里羔兽等各种异兽!”

朱棣听完奏报,兴奋地站了起来,来回搓手!

每次郑和回来,朱棣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接见各国使臣,赏赐大量珠宝绸缎,彰显大明国威。

对朱棣来说,万国来朝所带来的快感,无论花多少钱都值!

朱瞻圻也很兴奋!

说曹操曹操就到,大明最强海王,挖土头的不二候选人可算是回来了。

郑和抵达张家港后,大军原地休整,自己则带着亲卫军和各国使臣先行赶往南京。

由于有使臣随行,郑和的行进速度并不快。

十多天后,郑和带着使团抵达南京城。

朱棣亲自郊迎,以显郑重。

此时太子和汉王刚刚结束了一个月的劳动改造,也在迎接使团的队伍里。

郑和等人在距离城门大约一里开外的地方便下马步行。

待距离再近一些,郑和将马缰绳交给从人,自己快步上前,奔到朱棣身边。M..

“臣,郑和,回来了!”

“三宝快起来!”

朱棣将郑和从地上扶起,君臣二人四目相对,热泪盈眶。

郑和原名马三宝,自小便净了身追随朱棣,后来靖难时期,郑家坝村一役,立下赫赫战功,名扬天下。

永乐二年,朱棣亲自赐名“郑和”,来彰显他的战功。

虽说他是大明不出世的航海奇才,可常年海上航行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郑和多次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朱棣的知遇之恩。

朱高煦看着两人深情的样子,忍不住开口打趣:“爹,三宝,后面一大堆外国使团看着呢,你俩这样别让番邦友人们误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