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他们已经伤亡了近半数。
眼看天色将晚,黄维做出了一个足以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
围城的倭寇们暂时停止了攻击,他们缓缓退去,回到临时搭建起的营帐中休整,准备明日再战。
这一晚上的等待,让他们彻底失去了活的希望。
城中的守军看到倭寇退去,纷纷暗自庆幸。
他们清楚,如果倭寇此时再发动一轮攻势的话,城池将会马上陷落。
第二天拂晓,倭寇再一次发起了进攻。
城头上孙若微与李三石对望一眼,均面色沉重,彼此的想法不言而喻。
当此之时,无他,唯死战耳!
在倭寇的连番冲击下,早就摇摇欲坠的城门轰然倒塌。
倭寇大军在一片欢呼声中涌入了城内。
没有片刻迟疑,李三石拖着受伤的身体带着仅存的二十来个将士来到城门处,结成两个鸳鸯阵准备做殊死一搏。
孙若微则将城墙上一些比较勇敢的老百姓集合起来,提着刀也走下了城墙。
倭寇人多势众,虽说鸳鸯阵威力无穷,然而在绝对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也只能是多支撑一会儿罢了。
随孙若微一同而来的老百姓,虽然拿刀的手颤颤巍巍,但依旧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敌人。
结果显而易见。
很快,两个鸳鸯阵型被冲散,二十多个将士只剩下了几个人还未丧生刀口。
他们聚拢在一起,互相掩护,仍在抵抗。
李三石重伤之下行动受限,被一名倭寇砍中脖子,倒在了血泊中再也站不起身。
没有上阵经验的百姓更是成为了倭寇的活靶子。
一会功夫已经倒下了一百多人。
就在城毁人亡之际,城外一队兵马从后方开始冲击倭寇的部队。
为首的正是朱瞻圻。
看到城门已破,他双目通红,仿佛要滴出血来,心中十分挂念城中情况。
待平倭军主力一到,立即结好鸳鸯阵,开始清算这帮没绝人性的倭寇。
战场形势很快逆转。
处在队伍中间的黄维看到后方出现了明军的大部队,而且正在不断砍杀自己的人马。
他知道自己的末日来了。..
但是他并没有命令前面的攻城队伍回援,反而是命令全军发了疯的向前冲。
只有占据了城池,拿城中的百姓当做筹码,他才有和明军谈判的资本。
城内为数不多的守军和老百姓看到城外援军已到,士气立马大振。
孙若微亲自提刀冲在百姓队伍前面。
远处的朱瞻圻看见孙若微在人群中闪转腾挪,进退有据,他脸色微变。
原来这姑娘真会功夫!
他担心孙若微有失,于是下令变阵,由鸳鸯阵变为五行阵,加速诛杀挡在前面的敌人。
倭寇队伍在鸳鸯阵和五行阵的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片刻之间,平倭军已经杀到了城门口。
朱瞻圻顾不得战场凶险,快速奔到了孙若微身旁。
孙若微在搏斗中肩头被一剑刺穿,此时鲜血正止不住地向外流,脸色已经是白的渗人。
见朱瞻圻带人冲到身前,她提着的一口气瞬间散去,整个人委顿下来,向后直挺挺地倒去。
朱瞻圻见状上前一把将她揽在怀里,看着她痛苦的模样,想要逗她高兴。
“孙姑娘的武艺我在远处见识到了,我服了!”
由于失血过多,孙若微此时已经非常虚弱,但仍不忘与朱瞻圻斗嘴:“武艺高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靠殿下来救命,如今我算是欠了殿下两条命了!”
说完之后,咳了好几声方才平息,脸色却更加难看了。
朱瞻圻心中不忍:“先不要说话,就在这原地休息,马上我就带你进城。”
说罢扶着孙若微坐到地上,安排了两名士兵原地守护。
他需要先将眼前的敌人全部解决。
战斗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千余名倭寇已经所剩无几。
黄维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想要提刀自刎,却被围攻他的几名平倭军将刀架开。
他长叹一声,扔掉了手里的刀,盘膝坐下,等待着命运对自己的裁决。
全部倭寇被尽数斩杀之后,朱瞻圻瞪着一双虎目走到他的身前:“你就是黄维?”
地上的黄维睁开眼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少年将军,起身回答:“不错,你就是朱瞻圻?”
一旁的一名将士开口骂道:“混账东西,淮王的名讳也是你能叫的?”说罢一脚踹向黄维的膝盖。
黄维膝盖一软跪了下来。
他知道自己今天无论如何也没有活的希望,他只是想确认一下,让自己毫无还手之力的平倭军统帅究竟是谁。
朱瞻圻盯着黄维,厉声说道:“不错,我就是当朝皇孙,汉王次子,淮王朱瞻圻!”
黄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他黄家在建文一朝呼风唤雨,没想到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竟将自己满门诛杀。
如今自己又折在了朱棣孙子的手中。
或许这就是命吧!
朱瞻圻也不客气,命令士兵砍下黄维的头颅,挂在城墙示众三日。
之后将首级送到了应天府。
此时的平倭军众将士体力也已经到了极限,一连几天不是作战就是赶路,铁打的身子都受不了。
朱瞻圻心疼大家,于是命令队伍就地休息,两个时辰后再行进城。
王许儿担心妻子,辞别朱瞻圻之后匆匆朝城中赶去。
朱瞻圻则是亲自将孙若微抱起,送到帅帐中交予军医治疗。
安顿好之后,朱瞻圻才再次回到城外,清理战场,将阵亡的明军将士和城中百姓的尸体与倭寇的尸体分离开来。
此战岱山一脉的倭寇被全部歼灭,留下尸体两千一百三十二具,平倭军阵亡将士一百一十六名,百姓四百七十五人。
朱瞻圻下令在城南挖了一个大坑,将两多名倭寇的尸体埋入其中。
令城中百姓家属出城认领尸身,各自安葬,向每户发放一百两抚恤金,以表彰牺牲百姓英勇无畏帮助守城的功劳。
对于阵亡的一百一十六名将士,朱瞻圻觉得必须得好生安葬。
于是他请风水先生,在县城周边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将以李三石为首的阵亡将士的尸身安葬其中。
后来朱瞻圻还令人围着将士们的墓地建起了一座小型陵园。
陵园入口的牌楼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抗倭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