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的中军冲锋没多久,就被标枪、狼筅和长矛击倒大半。
剩下的人见势不妙,连带左右两军不约而同向后退去。
见对方阵型已散,鸳鸯阵中的士兵士气大盛,穷追猛打对面溃败的士兵。
战场已经再无秩序可言。
朱瞻基的士兵已经彻底成了溃兵,一个个四散奔逃。
然而四百人毕竟不是小数目,朱瞻基决定加快结束战斗的步伐,他向王许儿示意。
于是王许儿挥动令旗,发出了第二道军令。
“变阵!”
瞬息之间,鸳鸯阵突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十一个人的阵型分为两队,重新组成了以五人为单位的小阵。
每个小阵各有一名盾牌兵、一名狼筅兵、两名长矛兵和一名短刀手。
此阵是鸳鸯阵的变种,称作五行阵。
校场之上,七八十个五行军阵如入无人之境,四处驱赶朱瞻基手下士兵。
稍一接触,不是被狼筅挂住,就是被长矛戳倒。
不到半个时辰,朱瞻基的军阵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直到他自己被团团围住,他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失败,尤其是会败的这么惨。
为了此次的校场演武,他不仅在各军之中臻选精锐士卒,甚至特地征召了一些拳师、打手、苗人甚至是寺庙的和尚加入队伍。
这些人个个身怀武艺,弓马娴熟。
朱瞻基的自信也由此而来。
可是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一场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
反观朱瞻圻所用鸳鸯阵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阵型中都同时配置了长兵器和短兵器。
而且"鸳鸯阵"的战术以小股步兵为主,非常适合南方的地形特点,可谓是为对付倭寇而量身定做。
演武结束了。
朱瞻圻和朱瞻基二人一个面色平静如水,一个愁眉紧锁,回到阅兵台前复命。
朱棣虽然一生征战,但大部分战斗都是率领骑兵军团与蒙古人正面交锋。
对于这种小股步兵军阵也是头一次见。
朱棣看着台下二人,心中喜悦,先对朱瞻基说:
“太孙不必丧气,此等阵法朕也从未见过,输了不丢人!”
朱瞻基的眼泪已经在打转,他输得太憋屈了。
四百人的队伍不到一个时辰就全部被打翻在地,个个带伤,而朱瞻圻手下士兵受伤之人却不过区区二三十个。
他想要开口说话,但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朱棣见状,示意他不用解释,然后转头向朱瞻圻说道:
“这就是你所说的特战之法?”
朱瞻圻昂首挺胸,有样学样地向朱棣行了个军礼。
“回皇上,确是如此,此阵专为对付倭寇而定,论带兵打仗,皇上乃是我大明第一名将,还望皇上指点一二?”
朱棣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不错!此阵别出心裁,而且能够因时因地变化万千,大明有此贤王,大明万幸,天下万幸!”
在场众人见皇上如此说,齐齐跪地称颂。
“大明万幸!天下万幸!”
虽然得到皇上的认可早已在意料之中,但朱瞻圻还是特地表现出了激动的神情,赶紧谢恩。
“全赖皇上天恩,孙儿不敢贪功!”
朱棣轻轻抚摸着颌下长髯,点头说道:“很好,有功而不贪功,实属难得,待你平定海疆之后,爷爷再另行封赏!”
朱瞻圻正色说道。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孙儿不图任何封赏,只是想给大明子民一个太平!”
朱棣口中不断重复着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神色十分激动。
他突然站起身,用手指着台上的太子、汉王以及朝廷重臣:“听听,你们都听听,咱的好孙儿有才有德,当为诸位楷模!”
见皇上如此夸赞朱瞻圻,众人不管乐不乐意,均齐声称赞:“淮王贤明!”
尤其是朱瞻基,自己一番努力结果成了背景板,现在还要盛赞刚刚击败自己的对手,心中的苦涩可想而知。
“王许儿上前来!”
听到皇上召唤,朱瞻圻身后的王许儿大步上前。
“末将在!”
朱棣问道:“听说此次练兵由你指挥?”
“正是,不过全赖淮王点拨,指点末将鸳鸯阵练兵之法!”
“嗯”,朱棣点点头,“前番赈灾、建盐场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朕本想赏赐,只是你最近成了朕的侄女婿,朕怕别人说咱任人唯亲。”
“这次练兵,在场诸多人见证了你的功劳,朕准备封你为浙江总督,节制江、浙、福等处军务,辅佐淮王剿灭犯境倭寇!”
王许儿赶紧单膝跪地,叩谢皇恩!
“末将惶恐,愿效死力!”
“平身吧,回去之后整训队伍,三日后,大军出征!”
朱瞻圻和王许儿一同下拜:“孙儿/末将领命!”
“除了瞻圻,大家都散了吧!”
众人以为朱棣还有话要嘱咐朱瞻圻,也没有多想,纷纷散去。
毕竟早春时节,吹了一上午的凉风,任谁都不好受!
朱高煦路过朱瞻圻身旁的时候,用手使劲拍了拍他的脖子。
“小子干的不错,没丢你爹的脸!”
说完大笑而去。
朱瞻圻摸着发红的脖子,用幽怨的眼神望着朱高煦的背影,特别想冲上去给他一脚。
说话就说话,何必一巴掌恨不得拍死自己!
诺大的阅兵台上只剩下了朱棣和朱瞻圻二人,伺候朱棣的王狗儿远远地在一旁候着。
二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今天朱瞻圻还要带朱棣去看自己这一个月倒腾出来的新式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