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人在大明当场长

皇上虽然走了,但婚礼还得继续。

许玉儿满脑子都是自己的身世,一个人留在了新房发呆。

朱瞻圻则陪着王许儿去外面继续招呼宾客。

在场粗人居多,难免一番劝酒斗酒。

朱瞻圻酒量虽然不济,但也喜欢这种热热闹闹的氛围,跟同桌的几个武将推杯换盏有来有回。

不多时,已经有了八九分醉意。

他站起来拍了拍手。

“大家安静一下,今日王将军大婚,小弟不才,愿献歌一曲,祝福二位新人百年好合!”

“《爱你一万年》送给大家!”

说罢,朱瞻圻清了清嗓子开口唱道:

地球公转一次是一年

那是代表多爱你一年

恒久的地平线

和我的心永不改变

爱你一万年

爱你经得起考验

飞越了时间的局限

拉近地域的平面

紧紧的相连

……

此时大家都喝了不少酒,第一次听到如此曲调的歌曲,都觉得新奇好玩。

叫好声,口哨声此起彼伏。

“真他娘的好听!”

“皇孙大才!”

“再来一个!”

众人咋咋呼呼折腾到了亥时方才散去。

第二日一早,王许儿带着新婚妻子进宫请安。

许玉儿初尝人事,更显得娇嫩欲滴。

跟在王许儿的身边寸步不离。

徐增寿的长子,定国公徐景昌早已在宫中等候。

见到失散十好几年的妹妹,心神荡漾,自是免不了一番抱头痛哭,各诉衷肠。

在朱棣的主持下,许玉儿正式认祖归宗,恢复了本来姓氏,成为了徐玉儿。

从宫里出来之后。

王许儿夫妇二人跟着徐景昌来到定国公府,参见了一众娘家人。

定国公府当即设宴款待新姑爷。

王许儿也不好推辞,只好跟几个新任的大舅哥畅饮一番。

永乐十五年,十月十五。

下元节。

宜破土、出行、平治道涂。

新婚燕尔的王许儿率领千余甲士跟随皇孙朱瞻圻开拔应天府盐城县。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建立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7年时更名为盐城县,“盐城”之名使用至今。

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人马行了四五日抵达了盐城县城。

县令非常懂事地将县衙让给了朱瞻圻作为临时指挥所。

朱瞻圻没有着急开工,而是用了几天时间带人沿着海岸线巡视了一圈。

最终选定了一处地势开阔,滩涂平整的沙地作为盐田的选址。

此时夏原吉一路风尘仆仆从徐州赶来汇合。

见面之后也不客气,直接开始埋怨。

“皇孙殿下,臣这一把老骨头早晚得被你们朱家折腾散架了!”

二人在赈灾之时已经交情不浅,知道这个老头子在开玩笑,也不禁调侃夏原吉。

“我说夏大人,给大明朝廷搞钱可是你这个户部尚书的分内之事!”

“此次咱们的盐场要是搞成了,我在爷爷那保举夏大人担任大明盐场总厂长!”

夏原吉闻言连连摆手。

“搞钱就搞钱,厂长啥的就算了吧,万一哪天皇上一个不高兴再治我个干涉盐政之罪,我这颗脑袋可就搬家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夏原吉话锋一转,说到正题。

“殿下,臣执掌大明户部多年,也曾听说过海水晒盐之法,只是此法所产之盐泥沙杂质太多,不知殿下可有良策?”

这个问题朱瞻圻早就已经将情况摸清楚了。

之前的晒盐之法,只是单纯地将海水引入池中进行自然蒸发,效率其实并不高。

一大池子水一旦遇到阴雨天气,一连几日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而且海水之中的泥沙也会混杂在得到粗盐之中,影响盐的质量。

连日来朱瞻圻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他决定在盐田中分别建一些蒸发池和结晶池。

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

此时的海水含盐量已经非常高,而且经过沉淀,泥沙等杂质大部分已经留在了蒸发池。

结晶池中的高浓度海水再经过日晒就会迅速析出食盐来。

夏原吉听完朱瞻圻描述,连连点头。M..

“殿下所学包罗万象,有鬼神不测之机,老臣佩服!”

朱瞻圻微微一笑:“夏大人就不要寒碜我了,这也只是个构想,咱们还得试验一下。”

于是朱瞻圻命人在海边挖了两个池子。

将海水灌入第一个池子后过了三天,池中水深已经由一尺下降到了不足半尺。

然后又命人将池中水引入第二个池子。

一天后,池底已经结晶了一层细细的盐。

又过了一天,池中水已经逐渐干涸,池底布满了盐粒!

朱瞻圻用手刮了一些放入嘴中,虽然味道赶不上提纯后的精盐,但无论颜色质地还是味道都比目前的官盐要好一些。

“终于成了!”

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夏原吉。

夏原吉见到他手上刚刮下来的盐也是惊叹不已。

“臣观此盐,与解盐相比也毫不逊色!”

“解盐”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居当时国内之首,属“贡盐”之列。

此刻的夏原吉异常兴奋,他心里清楚困扰大明多年的盐政将迎来一场重大的变革。

于是二人商议,立马拆除了盐城沿海一带架设的几千口煎锅。

在朱瞻圻选好那片开阔平整的滩涂上建立盐场。

经过测量,足足有八百亩!

当地灶户们就地改行,改煎盐为晒盐。

虽然仍免不了风吹日晒,但相比于整日烟熏火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盐田建起来其实并不难。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八百亩盐田已经建成。

朱瞻圻给盐场起了个拉风的名字——大明第一晒盐场。

然后选好黄道吉日,正式开始晒盐。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半个月时间,盐场就产出了超过50万斤盐!

按照这个产盐能力,一个盐场一年就能产出上千万斤盐!

大明洪武年间一年盐的总产量也不过4亿斤左右。

朱瞻圻将这个情况写奏章报告给了朱棣。

老皇上兴奋地一晚上睡不着觉。

有了盐等于有了钱,而且还能去边关换马,朱棣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继续征战天下。

于是朱棣命令朱瞻圻将盐田晒盐法在大明沿海一带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