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世子多病的轮回

朱棣惊奇地看着朱瞻圻。

朱瞻圻迷惑地看着朱棣。

朱棣心想难不成还真是自己的孙子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开口问:“这个朱家老二是何意?”

朱瞻圻根本没想到《红楼梦》的大名已经传到了朱棣的耳中。

于是如实说道:

“孙儿陪着父王抄《太宗本纪》这段时间闲来无事,便随手写了本书。”

“于是起了个笔名。”

“那你写的这本书叫什么名字?”朱棣接着发问。

“《红楼梦》”

朱棣愣在了原地。

原来引发全民追捧的奇书居然真是出自自己的孙子之手。

震惊之余,对这个孙子越发的好奇。

这小子好像一口深井,里面究竟有多少东西,让人捉摸不透。

但目前朱棣没有读过这本奇书,暂时无法评价。

看着朱棣在发呆。

朱瞻圻更懵了。

“爷爷,有什么不妥么?是不是纸张太硬,孙儿这就去给您取手巾!”

朱棣缓过神来。

摆摆手。

“不用了,只是觉得这个书名还挺奇特。”

朱棣背着双手缓步离开了书房。

临走前嘱咐:

“朕回宫了,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吧,瞻圻得空进宫把你的书拿给朕看看。”

说完还顺便拍了拍朱瞻圻的肩膀。

没想到朱棣还对《红楼梦》感兴趣。

对朱瞻圻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

朱棣走后。

朱高炽满脸沮丧,深恨自己今天来的不是时候。

虽然吃到了“御笔猴头”。

但三个月不能吃肉的代价也太大了。

可皇命不可违,更何况还有锦衣卫监督。

想到这里朱高炽长叹一声。

失魂落魄地向朱瞻圻父子告辞。

朱瞻圻忍不住宽慰:

“大伯莫慌,侄儿很多素菜做的也还说的过去,得空去您府上亲自下厨!”

这话传进朱高炽的耳朵里宛如天籁,眼睛瞬间又有了光。

“太好了,咱们可一言为定。”

太子走后。

朱高煦走到朱瞻圻面前盯着这个儿子看了几眼,突然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我朱高煦的儿子果然非同一般,像我,像我!”

“既然老头子这么喜欢你,你没事就多去宫里转转,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你老子有的是钱!”

朱瞻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便宜老子在不上头的情况下,还是有点水平的。

他知道现在需要增加自己在朱棣心中的分量。

目前来看。

朱瞻圻就是最好的筹码。

当然朱瞻圻也乐得进宫去找皇上增进一下感情。

老爷子虽然脾气不大好,但向来看重骨肉亲情,况且对自己爱护有加。

朱瞻圻刚坐回书案,准备接着写书。

朱高煦凑到跟前神秘兮兮地来了一句:

“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多努力啊。”

“……”

朱瞻圻心里直想骂这老王八蛋!

朱棣当年给他画的这个大饼,如今转手送给了自己?

连台词都一模一样!

关键是这事在大明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难道当自己是傻子么?

朱瞻圻心里一顿骂骂咧咧之后,回了一句:

“那我真的谢了!”

不过汉王世子朱瞻壑的确是个病秧子。

要不是仗着汉王府里名贵药材无数,也许都活不到今日。

朱瞻圻不再多想。

埋首书案想着早点把书写完。

第二天,朱瞻圻带着整理好的三十回手稿进宫拜见朱棣。

遇到侍卫盘问。

朱瞻圻取下腰间金牌。

一众侍卫呼啦啦跪了一地。

看着众人诚惶诚恐的眼神。

朱瞻圻很得意。

这个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了权利带来的巨大快感。

怪不得自古以来无数人把脑袋别腰带上都想坐到皇帝的位子上。

朱允炆能够为了这个位子把屠刀挥向亲叔叔们;

朱棣能够为了这个位子冒着灭门的风险发动靖难之役;

朱高煦也能为了这个位子钻营半辈子,弄得人尽皆知。

权力这个东西能够让人上瘾。

迷失本心!

能够毫不费力地驱除人性中的真善美。

历朝历代无数的末代皇帝、皇室宗亲发出“愿生生世世不复生于帝王之家”的感慨。

皇爷爷的那把椅子,老朱家的儿孙个个想坐。

自己也未尝不可!

想到这里。

朱瞻圻心头一凛,惊出一身冷汗。

行了约么一刻钟,朱瞻圻在乾清宫见到了朱棣。

此时朱棣正在堆积如山的奏章中翻阅。

看来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

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爷爷我来了!”

说罢向朱棣磕了头。

朱棣很尴尬,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哪了。

不知不觉被自己的孙子占了便宜!

可也不好点破。

否则自己更加尴尬。

只能默默吃了这个哑巴亏!

“起来吧,以后没外人的时候就不用行大礼了,都是自家爷孙。”

朱瞻圻嘴上应和着。

心中却盘算:

这话皇上可以说,自己决不能这么做。

在天子面前该守的规矩还得守。

看到朱棣今天面带一缕忧色,好像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朱瞻圻有些心疼。

“爷爷每天都日理万机,孙儿佩服,但爷爷毕竟上了年纪,可不能熬坏了身子。”

然后将怀中《红楼梦》手稿递给朱棣。

“孙儿今天把手稿带来了。”

“爷爷闲暇时随手翻翻,就当解个闷儿。”

朱棣将手稿置于案前,在一沓奏章中抽出一本,递给朱瞻圻:

“这是河南布政使的奏章,你看看。”

最近一段时间朱瞻圻的表现让朱棣眼前一亮。

有意调教一下朱瞻圻。

看看他在国事方面是否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朱瞻圻顾不上揣摩朱棣的用意。

接过奏章快速翻阅了一遍。

河南各地连日天降大雨,黄河水位暴涨,河南布政使请求朝廷划拨银两加固大堤。

原来是黄河水患的问题!

这条母亲河养育了华夏文明。

只是脾气有点大。

自古以来。

三年一决堤,五年一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