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禾氏提着篮子准备出门,通判刘江赶忙道:“我换下衣服来,我跟你一起去买东西。”
禾氏道:“你都不会,在家歇着就行。”
刘江道:“现在不跟一开始那么忙了,现在河州一切都好起来,我们平日忙的事情也不那么多了。”
就是春耕那会是最忙的时候。
“而且正好去买菜逛一逛。”
妇人禾氏笑着道:“你是想出去转转出去玩吧!”
通判刘江不置可否,“现在咱们河州多好啊,道路那么平整,别的地方的人来咱们河州走一走都羡慕的很。”
说起这个来,妇人禾氏高兴的道:“对,对,水泥路简直太好了。”
“就是下雨天雨再大,出门都不影响,穿着鞋子都不用担心陷进泥土去。”
“以前下雨天出去买菜,那下雨大了,鞋子进了泥土里,走路都全是泥。”
“这会好,下雨一样可以出去,不影响,顶多鞋子上弄点雨水,回来轻轻洗一洗晒干就行了。”
“如今也就咱们河州有水泥路,听说别的地方都没有。”
刘通判道:“那是,这可是郡主发现的水泥,研究出来的水泥道路,就是现在,咱们河州还有的地方没有完全将水泥路打好。”
“光是咱们河州水泥都不够用来着。”
“不过我听说京城那边也用水泥了。”
禾氏道:“听说燕宁公主和萧侯爷在京城,他们若是开口,苏大人肯定会让人运送水泥过去。”
通判道:“那是,或许以后别的地方也会有水泥路,不得不说这道路真方便啊,听说现在很多村子打了水泥路,大家推着小推车去地里都方便多了,走路轻松。”
禾氏感慨道:“那小推车真管用,若是以前咱们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小推车还有如今这样种类多的农具,咱们耕地干活都会轻松很多。”
通判使劲点头道:“那可不,收粮食的时候,以前都要用扁担挑着回来,一趟趟的挑回去很辛苦的,东西太重了,肩膀都发红,疼的晚上有时候都睡不着。”
“现在小推车多好用,把东西放上去,用绳子捆绑起来,一下子都能捆很多,而且只要好好推着,都不会累。”
“嗯嗯,可方便了,而且还不贵,都可以找工匠定做。”
通判道:“这些农具也是苏大人和郡主研究出来的,专门找工匠打造出来在集市上卖,其实也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些东西什么样,只要是会工匠活的看一看琢磨一下也就会制作出来。”
“不过苏大人也弄了一个工匠队,找他们打造了很多农具便宜卖给农户们。”
“也是为了鼓励农耕,瞧着吧,以后咱们河州的粮食种类肯定多。”
禾氏认真道:“还好你当初念家,舍不得离开河州,就留下来了。”
当初河州洪灾后出事,很多人都逃荒去了,刘江对家乡很有感情,就不想逃荒。
他们就商量了一下,先住下来。
反正他们平日过日子仔细,攒了点银子,应该能生活,看看朝廷管不管河州。
哪想到朝廷真的管河州,还派了苏大人夫妇来。
现在想一想河州的变化,每个人都有一种感慨万千的感觉。
通判点头道:“是啊,还好留下来了,碰到了苏大人这样的好官。”
“在苏大人手底下做事,才感觉做的事情有意义。”
“才感觉可以真的像年少时想的那样,为老百姓做事,可以让村里人能吃上饭,不会饿肚子。”
禾氏道:“现在何止饿肚子,都能吃饱饭。”
“就我外婆那村子,以前什么样子,大家一天就吃一顿饭,还吃不饱,大多时候吃野菜,现在呢,现在一个个都能吃饱饭了,偶尔还能舍得吃点白大米白馒头。”
这番话倒是实话。
很多村子都是如此。
通判换下便服后,两个人穿着打扮跟普通人那样,然后一起上街。
此时街道上都有很多人,尤其一些妇人老太太结伴提着篮子去买菜。
家里条件不错的,也会时不时的在码头买一些小吃回去给家里的孩子们吃。
“我孙子孙女可挑嘴了,但是给他们买这边的一些小吃,他们就喜欢吃。”
“确实啊,这里的食物就是好吃,孩子们知道好吃,咱们更知道好吃。”
“但也总不能天天买着回去吃,那厨房那边不就空置了吗?”
“要我说买着吃就买着吃,现成的食物还热乎乎的,关键也便宜。”
“真不知道人家怎么做的,我们也想做出来那样的美味,可就是不会。”
“对了,听说女子书院也可以教厨艺,我让我小闺女可以去女子书院读书,学点能力。”
“首先要能进去才行,现在多少人想着下一届去女子书院读书,肯定要求越来越严格的。”
大家说着话提着篮子朝着前面码头集市走过去。
“还是这边的蔬菜真新鲜。”
“而且种类多,主要是很多人都会在这里摆摊卖蔬菜。”
在这个集市,大家只要有时间逛总能买到便宜实惠的食材。
很多都一家人出来逛街。
看着是在买菜,也都不着急,都悠闲的逛一逛。
通判刘江道:“这样放松的感觉真不错。”
禾氏道:“你看摆摊卖菜的人生意不错,大家脸上也都是笑容。”
“其实以前这边也有人过来卖菜,就是咱们村里人到这边摆摊,可能一整天都没人买一斤菜。”
“现在只要出来摆摊,甭管什么东西,都能卖出去一些。”
“一般来说,有的一上午就能把带的东西都卖了,也能早点回家去。”
刘江和禾氏都是从乡下长大的,两个人也是最懂农户们的不容易。
以前他们也是有心无力,根本做不了什么。
那会他们也只能顾得上自己。
禾氏顶多是看到了,帮衬一下,多买一些东西。
如今也是苏大人和郡主好,河州才有如此变化。
刘通判道:“也是,别的地方的人们都羡慕我们有苏大人和萧郡主。”..
禾氏道:“有些做生意的也都愿意在河州定居。”
刘通判道:“这都差不多一年时间,苏大人在任上三年,估计就调到京城去了。”
说起这个来,刘通判心里都不舍。
就是禾氏也不舍,私心里都希望苏大人和郡主待在河州。
但他们知道以苏大人和郡主的能力,还有更多地方需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