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 23 章

太傅今日因事休沐,姜檐则去了公主府,卫寂难得赋闲在家。

即便不去东宫,他也没有松懈,仍是卯时起来读书,读累了便拿出皮影上色,或者翻看《柳林时策》,算作休息。

大庸的科举十分注重策论,所谓的策论多以时政为主,考的便是才学见识。

《柳林时策》收录着历年出彩的文章,以及文坛大家对时政的见地。

科举考的科目众多,因此考生要在贡院待好几日,卫寂熟读诗赋经义,这难不倒他,最难便是策论。

这本《柳林时策》卫寂都快翻烂了,里面的文章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闲暇时他还是爱看。

卫寂正看时,卫宗建院子的小厮过来说,府中来了贵客,他父亲要他过去。

一听是贵客,还要他见,卫寂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姜檐,他忙收起书问,“是太子殿下么?”

小厮回话,“不是,是岐孟的许家公子。”

卫寂一愣,随后想到前些日子许怀秉说送来《河山图》,让他署上自己的名,还要盖印章。

虽然不想见许怀秉,但卫寂也不好怠慢,毕竟来者皆是客。

他换了一身整洁的衣袍出去,刚进他父亲的院子便听到书房传来的笑声。

卫寂站在门口,里面果然相谈甚欢,一派和乐融融的画面。

他恭恭敬敬唤了卫宗建一声,“父亲。”

卫宗建手中拿着一幅画,并未看卫寂,随意道:“进来。”

许怀秉立在卫宗建身侧,他今日倒是没穿宽大的衣袍,一身利练玄色的猎服,修长的身形如凛风中的梅竹那般,萧肃清举。

他很少着黑衣,乍一穿竟比胜雪白衣还要惊艳。

卫寂没心思欣赏美男子,进屋后,微微朝许怀秉颔首,便移开了目光。

卫宗建看着《河山图》,不吝啬赞美,“之前就听说过你画的山水一绝,今日一看,的确是集大成之作,却更胜一筹。”

卫宗建年少时也爱好风雅,库房收着不少名画字幅,自然能看出好赖。

许怀秉莞尔道:“侯爷要是喜欢,那这幅画便赠予侯爷了。”

卫宗建拿着西洋凸透镜,正看群山间戴着斗笠的樵夫,若不是仔细看,还真看不出这里有人。

听到许怀秉的话,卫宗建笑着说,“怎么好夺人之爱?”

许怀秉:“这画并非我一人功劳。”

卫宗建已经从许怀秉口中知道,画是卫寂调的色,摆摆手说,“这算什么功劳?”

卫寂垂首立着,闻言并没有说话。

卫宗建实在是喜欢,假意推诿了一番,又说,“怎么好平白拿你的画,我这儿有一副纪庸的字,你走的时候带走。可不要再推托,不然传到外面,旁人怕是要笑话我占小辈的便宜。”

他有两幅纪庸的墨宝,送给许怀秉一幅换画也不觉肉疼。

话已经至此,许怀秉躬身道:“多谢侯爷,只是这画还要署卫寂的名字。”

这算是文人的风骨,秉笔直书,不占独功。

卫宗建对许怀秉越发赞赏,“不愧是岐孟许家的儿郎,有魏晋的风骨。”

他小心收起画卷,转头交给卫寂,还不忘叮嘱,“你好好写,别毁了这幅画。”

卫寂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

先前能在《河山图》上署名,卫寂还曾暗自高兴,现下却叫苦不迭。

若是字写的不好看,怕是又要挨他父亲的训斥。

似是看出了卫寂尴尬,许怀秉说,“我见过卫寂的字,隽秀含蓄,很有文人内敛之气。”

卫宗建用一种不成器的目光看向卫寂,轻哼一声,“什么文人内敛之气,一板一眼罢了。”

卫寂捧着那幅画,眼睫垂了垂。

-

卫寂的印章在床头的箱柜中,许怀秉同他一起去拿。

卫宗建叫卫寂好好招待许怀秉,他则出府与老友炫耀,自己得了许怀秉画的《山河图》,这画还有他儿子的一份功劳。

他口中虽处处嫌弃,但卫寂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哪有当爹的不为儿子有出息高兴?

卫宗建奉行棍棒之法,从小到大从未夸过卫寂。

以至于卫寂失去母亲后,在这个家没有半分安全感,在卫宗建面前更是举足无措。

从卫宗建书房出来,卫寂在前面为许怀秉引路,途中他一言未发,心里还在为题字的事发愁。

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许怀秉将画送给卫宗建,卫寂便觉得署上自己的名是一桩错事。

回到房中,卫寂研着墨,几番纠结,还是道出心中所想。

“其实我父亲说得对,我那不算什么功劳,要不我就不署了。”

万一字写得不好,毁了这幅画怎么办?

许怀秉身为局外人,看得最通透,“父不夸子之功,侯爷并非真觉得这不是功劳,你写了他才会高兴。”

以卫宗建的性子,若是卫寂怕字写得不好,便不敢署名,他才会真的生气。

觉得卫寂庸弱无能,这点胆气都没有。

卫寂听出了许怀秉的未尽之言,心中生出疲累。

好像他怎么做都不对,都讨不得他父亲一句赞扬。

许怀秉名声在外,谁见了都要夸赞,卫寂想问他,他父亲也是‘父不夸子之功’么?

若是许怀秉这样的人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同,卫寂觉得自己也不该叫屈。

最终他也没有开口问许怀秉,只是挽起水蓝的长袖,将圆柱形,雕刻着动物图腾的墨锭研开。

这墨还是姜檐送他的,是进贡之物,平时卫寂很少用这块墨锭。

研好墨,卫寂铺上一张宣纸,提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垂着头,长睫下的那双眼形容精致,菱形的淡色浅唇微抿,下颌线条清晰,勾勒出清秀的侧脸轮廓。

许怀秉站在一旁,就这么注视着卫寂,良久都没有移开目光。

-

用过早饭,姜檐便乘车撵去了公主府。

姜筝正带着昭文小郡主在梅园剪梅枝,身后的宫人捧着一个素雅的瓷瓶,里面盛着几枝盛开的红梅。

昭文踩着小凳,拽下一枝梅花,趁着她阿娘不注意,将红梅放到唇上蹭了蹭。

余光瞥见一道颀长的身影走来,昭文面色一喜,从凳子上跳下来,迈着小短腿跑了过去,放声欢呼,“舅舅。”

姜筝怪嗔道:“小心绊倒,慢点。”

昭文一路小跑,抱住姜檐大腿,张着胳膊,软软地撒娇,“舅舅,抱。”

姜檐单手将昭文拎到怀里,看她嘴巴红艳艳的,抬手一抹,指腹一片红。

姜檐皱起长眉,嫌弃道:“你这是吃了什么?”

见姜檐将她的‘口脂’抹下来了,昭文气恼地打他,“坏舅舅。”

姜檐嗤了一声,“那不抱了,下来。”

怕姜檐真将她丢下来,昭文更用力地抱住他的脖子,撅着嘴,“坏舅舅。”

两人见面必吵,一个是真三岁,一个是永远像三岁。

姜筝哭笑不得,折了两枝红梅,上前别到昭文鬓角后,手腕一转,在姜檐的耳上也别了一支。

昭文立刻捂着嘴笑话道:“舅舅羞羞,别小花。”

姜檐的脸当即黑了下来,一把拽下耳上的红梅。

姜筝根本不杵他,眼睛盈着笑意,“很好看,拿下来做什么?该叫小卫大人来看看,看本宫的弟弟是不是这大庸最美的男子。”

姜檐恶狠狠地瞪她,“你胡说什么?”

姜筝哈哈大笑,她就喜欢看她这个蠢弟弟恼。

不等姜檐发作,姜筝收敛了笑意,“无事不登三宝殿,你来你阿姐我这里做什么?”

想到来此的正经事,姜檐忍下了这口气,闷声道:“想从你这里找一个口风紧,医术高明的大夫。”

姜筝细长的眉微挑,“要口风紧的大夫做什么?”

挂在姜檐身上的昭文,对他俩的交谈不感兴趣,扭动着屁股,抬手偷偷拨弄探在她舅舅头上的梅枝。

姜檐薄唇抿成一线,明显不愿意说。

姜筝也不急,徐缓道:“你总得告诉我,你要治什么病的大夫?”

姜檐沉默数息,眼神飞快瞟了一眼姜筝,“要一个能看分化的大夫。”

姜筝用一种寻常的口吻道:“小卫要分化了?”

姜檐一脸震惊,“谁与你说的?”

本来姜筝还不确定,见姜檐这个反应,她啧了一声,“看来还真是小卫。”

先前姜檐为了什么阴坤布料找她,那时姜筝便觉得不对,但因为卫寂的年岁,她没有深想。

姜筝:“小卫怎么这个年纪分化?”

姜檐:“我也不知道,所以来你这里找大夫。”

姜筝不解,“怎么不叫李赫存来看?他就是此科圣手。”

姜檐支吾起来,“先前我问过他分化的一事,总之不能找他。”

姜筝打量着姜檐,忽地反应过来,“你是不想旁人知道小卫要分化?”

姜檐皱起眉,“不关你的事。”

姜筝笃定道:“看你这反应,小卫是要分化成阴坤了。你怕他分化后,有人先你一步将亲事订了,所以不想让别人知道。”

依照祖制,太后薨逝,姜檐要守孝一年才能议亲事。

其实儒道主张五服之内守孝三年,但姜檐是太子,只需守一年,就会有言官来劝谏,要他为了子嗣早起成婚。

“本宫的弟弟竟也到了思春的年纪。”姜筝戳了戳姜檐的心口,打趣道:“为了娶上老婆,还满是心眼子,小卫知道这事么?”

姜檐昂起下颌,“他自是喜欢我,他从十四便开始喜欢我。”

看他这个得意的样子,姜筝忍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