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托孤之后,很快也就完了,儿子魏明帝曹叡登基称帝,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刚开始兢兢业业的,任劳任怨,曹魏兵马都归他节制,
曹真死前曾经跟曹叡交代过,魏武帝曹操曾经说过司马懿狼顾鹰视,不可以委托众任,日后必定是尾大不掉,对于曹魏江山是一个潜在的最大威胁。
曹叡作为新君,自然不想被司马懿及其党羽控制,在度过最开始继位的一年之后,逐渐稳定了曹魏的局面,然后就借机要罢免司马懿的军权,把他打发回老家去。
但是,毕竟司马懿作为三朝老臣,没有苦劳,也有功劳。一道圣旨就把人打发了,多少会寒了很多将领的心,而且也容易引发内部的叛乱。
因此,即便华歆多次上书曹叡,提出司马懿一族把持军政大权时日已久,对于江山社稷的稳定不是好事,还请陛下速速更换合适的人选,罢免司马懿的大都督职位。
孙权虽然在东吴,但是一直非常积极地关心着蜀汉和曹魏的动向,得知曹丕也挂了,更加不可一世,
也越来越相信孔明当初的神机妙算,果然自己命比王八长,熬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才是赢家,不管本事大不大,剩者为王真是至理名言。
不过,孙权可不认为自己是靠着剩下来为王的,他有着自己的辉煌历史和赫赫战功,
送走了曹操,刘备,刘表,袁绍等群雄,现在这些子辈的,得叫他一声老叔,这一统三国的事儿,也只有自己最有资格来完成了。
一想到这里,孙权就暗自得意。鲁肃由于操劳过度,也油尽灯枯了,孙权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公侯的规格来操办,也算是对这位江东的智囊最后的肯定和赞许。
鲁肃留给孙权的信里面,提醒孙权继续要跟蜀汉保持友好关系,万万不可把对方推到了敌人的一面,
因为东吴虽然富有三江,但是如果面对两面夹击,也难以自保,必须继续用灵活的外交手腕,游走在两者之间,就像是在鸡蛋上跳舞,既是惊叹的艺术也是残酷的现实。
鲁肃还让孙权利用好华歆这个眼线,争取早日把曹魏搞乱,然后东吴就可以挥师北上,从大义和实力优势上,歼灭曹魏,取而代之,
只要这一步做到了,统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到时候再称帝登基,也是天下人心所向,万民所归。
孙权深以为然,于是就让华歆不断地上表曹叡,细数司马懿的一桩桩,一件件或是捕风捉影,或是空穴来风,或是子虚乌有的罪状,争取罢免不再录用,
虽然杀不了司马懿,但是只要把这个绊脚石搬开了,东吴就觉得曹叡小儿不值一提,只要旌旗一指,肯定是望风而降,根本阻止不了有效的抵抗。
曹叡虽然是刚刚登基才一年的皇帝,但是毕竟血液里留着曹操的智商,因此对于华歆和百官弹劾司马懿的奏折,都压着没有批阅,
他不想扩大矛盾,而是要向外面展示曹魏上下一体,君臣一心,内部稳如泰山,不给怀有野心的东吴或蜀汉以可乘之机。
不过人一多,唾沫星子也会淹死人,弹劾司马懿的奏折越来越多,逼得曹叡不得不处理司马懿,以安众官员的心,于是他让人传出话来,说在御花园等司马懿吃饭。
司马懿接到了圣旨之后,心里面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毕竟司马氏一家一直以来对于曹魏也是尽心竭力的辅佐,并没有二心,
起码明面上没有说过大不敬的话,做过违背叛逆的事儿,因此把柄不可能被人握住,顶多是一些碎片化的罪状和指责。
司马师和司马昭看到司马懿一脸愁容,于是司马师问道:“父亲,天子请你去吃饭,因何愁眉不展?难道是鸿门宴不成?”
司马懿环顾左右,把门带上了,接着咳嗽了两声道:“不可乱说,小心隔墙有耳。大魏天子下圣旨让我进宫赴宴,肯定是有重要的事儿交代,扯什么鸿门宴,真是该死。这个话要是传出去,会连累我们全家和族人的。”
司马昭放下了手里的剑道:“父亲怕什么,您可是曹魏的三朝老臣,立下了汗马功劳,总领三军也是为了保卫曹叡小儿,有何不可,只有居心叵测的人才会嫉妒并且污蔑我们有不臣之心。”
司马懿怒斥道:“黄毛小儿,瞧瞧你刚才说的什么灭九族的话,你是要害死为父不成吗?虽然这里是府里面,里外都是我们自己人,
但是说话也要注意分寸,就不说有把柄,就是没有把柄你刚刚的话也是作死,就是最好的把柄,可以一剑封喉。
以后再不要这样放肆了,都是我平时太惯着你们了,才如此大逆不道。你们两个记住为父的话了没有?再要如此无礼放肆,重重责罚。”
司马师好司马昭只好答应道:“父亲教训的是,孩儿再也不敢了,以后一定勤恳练功,用心读书,低调说话。”
司马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孺子可教也!老夫就先进宫了,你们继续练剑吧。”说完,司马懿打开大门,走出了外宅,门外早有马车在等候。
曹叡在御花园布置了酒菜,司马懿到了之后先是参拜,曹叡示意他平身,一边说:“仲达不比别人,是先帝的托孤老臣,这些礼节就免了,不用见外。”
司马懿感激涕零,一边说:“谢陛下,不过君臣之礼早晚都要合乎礼法,这样纲常有序,上下有别,国家才能够稳如泰山。”
曹叡道:“大都督果然是悟性高,考虑的深,朕没有看错人,来喝一杯。”,侍女倒上了酒,司马懿和曹叡各自喝了一大杯。
借着酒劲儿,曹叡说:“大都督,朕知道你一向劳苦功高,对我大魏江山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也不免有闲人背后说话,为了保你,朕得贬你。”